
智渡海峡接大军
——林栋同志回忆录
1949年12月初,第四野战军第40军、第43军接到中央军委关于“解放海南岛"的命令。于是,在15兵团的统一指挥下,两军十万雄师直下雷州半岛,陈兵于湛江、海康、徐闻、安铺、海安、硇州等海岸、港口和岛屿,枕戈待旦,候令渡海,解放海南岛。
溃逃到海南岛的敌人,有第4、第32、第62、63、64等五个军;空军第一大队,有飞机30多架;海军第三舰队,大小舰艇50余艘;以及保安队等共约10万余人。薛岳任“海南防卫总司令”,组成所谓陆海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兵力分布于琼州海峡正面及琼东、琼西、琼南四个防区还有琼北、琼南二个要塞。防御重心为琼岛北崖,籍以封锁海峡。
当时,我在中共琼山县第三区民主政府任区长,辖区是演丰、茄芮、三江、塔市、灵山、大林等一带。那时我们正忙于贯彻执行琼崖特区党委指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做好迎接大军渡海解放海南的筹备工作。
1950年2月初,中共琼山县委书记王琼明同志代表琼崖特区党委找我谈话,说:“区党委决定派你到海北(雷州)迎接解放大军,你意下如何?"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说:“虽然敌人重兵封锁海峡,偷渡很危险,但为了迎接大军解放海南,拯改海南人民出苦海,个人的安危算不了什么!”王书记听后很高兴,交待我立即行动,做好渡海的一切准备工作,并郑重地嘱咐我绝对保密,即使是对亲属也是如此。
我深知偷渡海峡的难度是很大的。比如哪里要船?哪里找船工?哪个人当船工适当可靠?从何启航偷渡?怎样越过海峡封锁线?一系列问题缭绕脑际。当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翌日,我正盼望见面的王琼明书记又来了。首先,我提出关键在于解决船与船工问题。研究结果,船由我们区政府负责解决,船工由县委负责物色人选。
在一般情况下,群众是愿意借船给区政府用的。但借船偷渡海峡,顾虑就较大:一是怕被敌人抓获,连累自己,性命难保;二是怕船只损失,家庭生活无靠。因此,连找数天,船都没有着落。后来,针对其思想,我提出了二条措施:第一,将国民党登记编码于船尾上的船号刮掉,万一被抓,敌人也查不到船主;第二,我以区政府的名义立书给船主为据,如果损失,由我父亲建造赔偿(我父亲是建造渔船出卖的)。这样,船主放心,渔船问题也就解决了。
船工,县委选定了北港村的二位青年渔民,其中一位是共产党员陈勋凤同志。他俩自小在海峡两岸捕鱼,对地貌、海情、潮水都比较熟悉。
至于怎么偷渡问题,王书记胸有成竹地说:“化装为渔民。如果遇到敌人,宁死而不屈,绝对不能暴露身份。”我想,我是当地人,在演丰乡当了几年乡长,又在三区任区长将近二载,铺前、演丰、塔市、北港等一带的群众,认识我的人不少,如果被捕,恐怕也隐瞒不了。为此,我提出要带手枪和手榴弹,万一躲不过敌人,还得拼一拼,壮烈牺牲总比被生捕活擒好。但王书记仍确定以化装出海捕鱼为妙。其次是从何地启航偷渡?当时“伯陵防线”东路指挥部设在文昌县城,国民党32军266师驻防铜鼓岭、抱虎岭至木栏头一线;铺前要塞在防七星岭至铺前一线;教导第二师驻防演丰、塔市至沙洲港门一线。滨海沿岸哨堡林立,国民党兵日夜站岗放哨。我们经过侦察了解,反复研究之后,确定从演丰乡(今演海镇)沿海的龙江渔村(龙江角)登舟启航偷渡。
偷渡前夕,王书记特地从县城带一位摄影工作者到海边为我照相留念。我深深地感到这次留影的分量。
万事俱备,只待“南”风。冬末初春,海南岛多东北风,从海南往海北,从龙江渔村渡海抵徐闻海岸,小渔帆只有南风或东南风才能顺利启航。我们心急如焚地期待着南风的到来
2月5日,天晴日丽,东北风转东风,东风又转为东南风。是日夜半,我们化装成渔民,带着二张旧渔网和渡海船具,快步往海边登舟。
登舟时,王书记取出一卷情报,亲手装入船竿头端的竹节里,并严肃的交待说:“如果遇到敌人,宁可将船竿抛入大海,任其飘流,绝不许让敌人查获。”然后挥手送别。
渔舟离开龙江,静悄悄地在东寨港湾中朝北行驶。临近港门时,铺前、北港对岸岬角国民党岗楼上探照灯的寒光,无时地射向港门海面。为了避过敌人,我们落下风帆,倒下樯杆,还灌入半船仓水,降低船身水位,使目标尽量缩小,顺着南风,小心翼翼地从铺前与北港的海峡中间摇橹出海。
凌晨3时,发现敌人巡洋舰,从远处自东向西而下。我们的船小,目标小,只要避开敌舰航向,在汪洋大海之中,敌人是不易发现我方的。不久,敌舰远去,我们立即竖起樯杆,扬起风帆,舀干船仓中之水,顺着南风,朝向雷州海岸,乘风破浪前进。
天朦朦亮,渔船进入海峡三合流,将快越过敌人封锁线时,我们又发现西南方海面上有敌舰巡逻。于是又再次降下风帆,按倒樯杆,让渔船顺流东去。避开敌舰后,我们又迅速扬帆前进。日上三竿,潮退返流,我们拉满风帆,顺流向西北航行,直至夕阳西下,我们终于到达徐闻县北赊港附近海岸登陆。
渔船靠岸前,我们看到海岸上密密麻麻地站着围观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对我们用小小帆船能穿越封锁线感到惊奇。我们登陆后,简单说明来意,受到人民解放军官兵的热烈欢迎,他们热情拥抱我方,海岸一片欢腾。
我们三人偷渡海峡的成功,给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很大的鼓舞。当时正值春节来临,部队领导借此组织一次较为隆重的庆祝春节大会,请我们在主席台上就座,大讲海南岛三位同志乘小船成功地穿过敌人封锁线的事迹,并号召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要象海南的同志那样,树立起渡海作战必胜的信心。我们在徐闻滨海等待了11天,每天都到海边看战士们在海上作航海和登陆演习。 接着,我方又到湛江过了两夜,后乘帆船到东南海面上的硇洲岛待命。看来,我们解放军部队已做好了以少部分兵力实施偷渡海峡的各项准备工作,只等待东北风的到来。3月9日晚上,有点寒意,南风转为东风,不久,又转为东北风,还夹着小阵雨,天遂人意,是偷渡的最好时机。我们部队马上行动,检查启航前的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次日午后一时整,人民解放军128师383团一个加强营1007名陆军海战队员,在团长徐芳春、营长孙有礼、营教导员王恩荣的率领下,分乘21只木帆船,从硇洲岛扬帆启航。是时东北风二至二级,船队有序地向南前进。傍晚时分,船队临近琼州海峡,大雾弥漫。不久,风力不断加大,入夜时分已达五至六级,并夹着阵雨。夜漆黑一团,北风呼啸,白浪滔天。我同徐团长在指挥船上,除徐团长和二名船工无晕船外,全船战士都晕船呕吐,我虽然没有呕吐,但也被浪涛颠得半醉半迷。由于风大浪高,各船之间失去了联系。但我们的船队大多都只扬二叠帆,顺风顺潮,朝着预定目标,乘风破浪,奋勇直前。凌晨时分,船队已进入文昌县清澜海面。徐团长向我征求意见,说:“是否在此海岸登陆?”我说: “不宜”。并建议转头向北行驶。回头逆流,船以“之”字形行驶,速度大大下降,驶了几个钟头,东方已露出鱼肚白色。借着黎明前的曙光,西边发现一条黑线,漂浮于天水之际,我仔细辨认,断定那就是海南岛陆地。徐团长下命令,直向黑线前进,争取尽早登陆。早晨七、八点钟,海上还笼罩着朦胧雨雾,没被敌人巡逻舰发现,于是19只船先后在文昌县境内赤水港至铜鼓岭一线海岸登陆。当地群众主动出来协助我们部队集拢,下午2时许,我们部队顺利地和中共文昌县委、琼崖纵队的接应部队独立团胜利会师。
此时, “伯陵防线”东路指挥部指挥官、32军军长李玉堂也得到消息,从文昌县城急调其266师两个团,驻扎嘉积镇的两个团,以及暂编13师的37、39团,向琼山、文昌麇集、包抄。我们登陆部队与266师797团遭遇,经过激战,粉碎了敌人的阻击。在文昌、嘉积一带,又击溃敌32军255师和266师的数次合击。在琼山县潭门湖仔村附近击溃暂编13师两个团的阻击,歼其37团一个营的大部,随即于琼文间与敌周旋,随时准备策应后续部队的登陆。惋惜的是,余下最后的二只船直至中午才在文昌县抱虎岭附近登陆,立即遭到敌军的追击,由于敌众我寡,数十名勇士,战斗到弹尽,多数牺牲,少数被捕,并惨遭杀害。
注:1.本文根据林栋同志口述整理;
2.本文原载于1990年4月《海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摘自《琼崖史海钩沉》(冯仁鸿 著)]

左起:孙远征(孙有礼后人)、林栋老前辈、王俊(王琼明后人)
2021年元旦,王俊、孙远征等革命后人到海口市老干部休养所拜访现年102岁林栋老前辈时的合照。

都市头条编委会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