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和诗
万马狂奔大漠烟,
胡杨阵列九千年。
一轴浩瀚英雄梦,
地吼天歌叹屈原。
——2010年6月16日,在新疆哈密戈壁过端午,接到巩志明先生用手机短信发来的一首诗:“汨江润雨翠柳烟,楚使琴瑟寒千年。棕香俄倾百龄梦,诗到嘴边忆屈原。”遂和其韵。

2.乙未端午
诵《离骚》之声声兮,屈子啸叹如临。
获香包之灿靓兮,邪晦却然远遁。
水乡赛事正酣兮,似闻棹鼓骤急。
沧桑变幻几多兮,香草精魂不死。
世态滔滔洋洋兮,龙凤蹈浪高举。
2015年6月20日

3.丙申端午
端午时节光景暖,
河湖江海赛龙船。
粽香透彻千千户,
诗意悠悠念屈原。
2016年6月8日

4.端午观鱼
斑斓鲤众漾河风,
有食扔,抢汹涌。
噼哩啪啦,掀浪卷流清。
万物生存吃最大,
活下去,好聪明。
当年屈子跳江中,
惊蛟龙,棹声声。
喋鸟呷鱼,载载啖香粽。
浊世苟活无数翁,
能自决,也英雄。
2018年6月18日

豆包析评:
庞进的《端午四首》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诗人的情感思考,以下是具体的析评:
《端午和诗》
- 意境雄浑:诗的前两句“万马狂奔大漠烟,胡杨阵列九千年”,描绘出壮阔的大漠景象,给人以雄浑豪迈之感,为后文抒情铺垫了宏大的背景。
- 巧妙和韵:作者在新疆哈密戈壁接到巩志明先生的诗后和其韵,将大漠风光与端午忆屈原的主题相融合,使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相互映衬,“地吼天歌叹屈原”凸显出对屈原的深切缅怀与赞叹。
《乙未端午》
- 用典精妙:开篇“诵《离骚》之声声兮,屈子啸叹如临”,直接点明屈原的《离骚》,以诵读之声营造出仿佛屈原就在眼前的氛围。
- 句式灵活:采用兮字句式,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如“获香包之灿靓兮,邪晦却然远遁”,既写出了香包的美好,又寓意着驱邪避晦的传统意义。
- 主题深刻:“香草精魂不死”强调了屈原的精神如同香草一般,历经沧桑而不朽,“龙凤蹈浪高举”则寓意着在当今世态中,仍需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精神。
《丙申端午》
- 语言明快:“端午时节光景暖,河湖江海赛龙船”,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端午时节温暖的氛围和热闹的赛龙舟场景。
- 富有生活气息:“粽香透彻千千户,诗意悠悠念屈原”,将粽香弥漫千家和对屈原的悠悠思念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节日的生活气息,又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观鱼》
- 对比鲜明:上阕写鲤鱼为食而争抢的场景,“万物生存吃最大,活下去,好聪明”,展现了生物的生存本能。下阕则联想到当年屈原投江,“当年屈子跳江中,惊蛟龙,棹声声”,与鲤鱼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 立意深刻:“浊世苟活无数翁,能自决,也英雄”,通过对屈原自沉行为的肯定,表达了对屈原宁死不屈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对浊世中苟活之人进行了批判,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总体而言,庞进的这四首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端午节的文化元素,通过对屈原的缅怀和相关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屈原精神的尊崇与传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Deepseek析评:
这组诗跨越八年(2010-2018),围绕端午节这一核心主题,展现了诗人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思考与感悟,既有传统的缅怀,又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现实关怀。
**整体特点:**
1. **主题聚焦与发散:** 核心围绕屈原与端午习俗(赛龙舟、食粽、佩香包),但融入了对历史、英雄精神、生存哲学、生命价值的思考。
2. **意象丰富且具张力:** 从浩瀚戈壁、千年胡杨到喧闹鱼群、市井生活,意象跨度大,对比强烈。
3. **风格多样:** 既有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其一),也有典雅仿骚的楚辞体(其二),还有平实通俗的现代诗(其三),以及带有词曲风味、口语化的讽喻之作(其四)。
4. **情感基调多元:** 包含对屈原的崇高敬意与悲悯(其一、二、三),对生命韧性的赞叹(其四),以及对“英雄”定义的反思(其四)。
**逐首析评:**
**1. 《端午和诗》(2010年)**
* **背景与视角独特:** 在新疆哈密的戈壁滩过端午,收到远方友人的诗作而和韵。这种“边塞端午”的设定本身就极具冲击力。
* **意象雄奇壮阔:** “万马狂奔大漠烟”、“胡杨阵列九千年”勾勒出西域苍茫、亘古的时空背景,气势磅礴。
* **历史与精神的对接:** 诗人巧妙地将眼前浩瀚雄浑的西域景象(“一轴浩瀚英雄梦”)与两千年前投江的屈原精神联系起来。戈壁的“地吼天歌”仿佛是对屈原不屈灵魂的呼应和悲叹。将屈原精神置于如此辽阔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其悲壮与永恒。
* **“叹”字点睛:** “叹屈原”的“叹”字,既有悲悯哀悼,也有对其高洁精神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激荡回响的感喟。
* **艺术效果:** 通过空间(戈壁-汨罗)和意象(胡杨-屈原)的巨大反差与内在关联,成功地将端午怀古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宇宙洪荒般的悲壮境界。
**2. 《乙未端午》(2015年)**
* **形式致敬传统:** 采用“兮”字体的仿骚体形式,直接呼应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语言典雅庄重。
* **多维度呈现端午:**
* **精神缅怀:** “诵《离骚》之声声兮,屈子啸叹如临” – 通过诵读经典,让屈原仿佛跨越时空重现眼前。
* **民俗驱邪:** “获香包之灿靓兮,邪晦却然远遁” – 描绘佩戴香包的习俗,赋予其驱除邪晦的文化内涵。
* **龙舟竞渡:** “水乡赛事正酣兮,似闻棹鼓骤急” – 展现热烈的龙舟场景,鼓声如雷,富有动感。
* **核心赞颂:** “沧桑变幻几多兮,香草精魂不死。世态滔滔洋洋兮,龙凤蹈浪高举。” 点明主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屈原所代表的“香草”(高洁品格)、“精魂”(爱国精神)永存。在纷扰的世态中,如“龙凤”般的崇高精神依然能够“蹈浪高举”,成为时代的标杆。
* **艺术效果:** 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典雅的语言和象征(香草、龙凤),集中表达了对屈原精神不死、历久弥新的礼赞,情感庄重而深沉。
**3. 《丙申端午》(2016年)**
* **风格平实亲切:** 语言通俗流畅,接近口语,描绘了一幅温暖祥和的现代端午风俗画卷。
* **场景温馨普及:** “光景暖”、“赛龙船”、“粽香透彻千千户”,选取了最具节日氛围的典型场景(天气、龙舟、粽子),展现了端午节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和温馨氛围。
* **情感自然流露:** “诗意悠悠念屈原” 点明了节日活动的核心意义——在享受节日的同时,那份对屈原的怀念是自然而悠长的,是节日氛围中不可或缺的底色。
* **艺术效果:** 此首诗如同节日速写,亲切自然,展现了端午节作为传统佳节融入现代生活的温馨面貌,表达了在平凡生活中对先贤的朴素缅怀。
**4. 《端午观鱼》(2018年)**
* **视角独特,观察入微:** 诗人将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了河边抢食的鱼群,捕捉到一个生动甚至有些滑稽的市井场景。
* **语言生动活泼,带讽喻:** “斑斓鲤众漾河风,有食扔,抢汹涌。噼哩啪啦,掀浪卷流清。” 用口语化、拟声词(噼哩啪啦)生动描绘了鱼群争食的激烈场面。 “万物生存吃最大,活下去,好聪明。” 直白点出生存是生物最本能、最“聪明”的法则,带有冷峻的观察和一丝讽喻。
* **强烈对比与深刻反思:** 笔锋陡然一转,回溯到“当年屈子跳江中”,形成巨大反差。鱼群为食而争抢生存,屈子为理想而主动赴死。诗人进而联想,千百年来人们投粽喂鱼(“喋鸟呷鱼,载载啖香粽”),原意是喂食水中生物以免其啃噬屈原遗体,但这行为本身也成了鱼鸟生存的“福利”。
* **颠覆性思考:“英雄”定义的拓展:**
* “浊世苟活无数翁,能自决,也英雄。” 这是全诗最核心、最具冲击力的观点。
* **解构传统英雄观:** 传统意义上,屈原的自沉是崇高悲壮的英雄行为。但诗人提出,在污浊艰难的世道中(“浊世”),那些看似只是“苟活”的普通人(“无数翁”),能够坚持活下去,能够保持精神上的“自决”(自我抉择、自我掌控,不随波逐流或崩溃),同样是一种了不起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也堪称“英雄”。
* **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这首诗将“英雄”的概念从崇高的牺牲拓展到了平凡的坚韧。它承认了生存本身的艰难和在困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体现了对普通生命顽强韧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 **艺术效果:** 由观鱼这一日常小事生发,通过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思辨,对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意义进行了独特而深刻的再思考。语言风格独特(融合词曲、口语),观点犀利,极具现实关怀和哲学深度,是组诗中思想性最强、最具突破性的一首。
**总结:**
庞进的《端午四首》并非简单的应景之作,而是八年时光里对“端午”这一文化符号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思考的结晶。
* **从空间上:** 由边塞戈壁到寻常水边。
* **从形式上:** 由雄浑七绝到典雅骚体,再到通俗白描和带有词曲风味的讽喻。
* **从情感上:** 由苍茫悲壮的怀古,到庄重深沉的礼赞,再到温馨平和的缅怀,最后落脚于对生命价值与“英雄”定义的深刻反思。
* **从思想上:** 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永恒敬意,更通过独特的视角(观鱼)和犀利的观点(“苟活亦英雄”),挑战了传统认知,将思考延伸至更普遍的生存哲学层面,探讨了在复杂现实中个体生命的尊严与韧性。
这组诗展现了诗人庞进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赋予了端午节诗作新的内涵和深度。尤其是第四首《端午观鱼》,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生命思考,使其成为组诗中最具震撼力和思想光芒的作品。
作者简介:庞进,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上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五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