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闸
作者:刘森林

电影《上甘岭》对于现在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都有深刻印象,片中的主题曲《一条大河》已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每当听到那“一条大河波浪翻,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旋律,心中就情不自禁的升起一种自豪、亲切感,好象电影中拍的,写的,唱的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监利市,不仅自古以来就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而且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是闻名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粮食总产量曾荣获全省全国“十连冠”之殊荣,是名符其实的国家级产粮大县。引得活水来,才有稻花香!这些后来的辉煌与前辈人的辛勤开拓是分不开的。
在监利市的东南端有一个小地名叫李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称人民公社,下设13个行政村,如今只有其名而无行政机构了。现在的中南村,中北村在上世纪叫永红大队。中心河自永红大队向南延伸,连接长江引水河。三八河自永红大队向东北方向延伸,直抵监利与洪湖交界的北江河后汇入长江。在中心河与三八河交汇处建有一座节水闸,人们都习惯于叫他永红闸,那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称呼的,他可以说是李庙水利建设史上的标致性建筑。其实他的真名叫红卫闸,现在闸的眉额上方依然清晰且带有凸显立体感的“红卫闸”三个大字,就是证明。

红卫闸名称属于官方赐名,说起他的名称还有一段由来。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高瞻远瞩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指示,为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在李庙这块近4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迅速掀起了前无古人,后无来势的兴修水利的高潮。
当时我们虽然还是在读的中学生,每年放寒假时生产队也会安排我们上水利工地参加劳动。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里,几公里长的水利工地上一眼望去红旗飘飘,从早到晚喇叭声声,上上下下人头攒动,男来女往扁担悠悠。几千个民工吃在工地上,睡在地铺上。有的年份即使是腊月三十也要在工地上干到中午时分才回家去吃团年饭,大年正月初三就又上工地了,俗称“做发事”。那时没有挖掘机械,只有竹篾编成的“撮箕”、蔴绳织就的“寃箕”、一边高脚式的“踩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13000多李庙人民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用了近10年时间,顶风雨、冒严寒、战雪霜,迈开两腿,甩开双臂,锹挖肩挑,纯碎用人工开挖了3纵3横主干河流,并配合灭螺(消灭血吸虫及其寄身体虰螺)疏浚老河旧渠40余条,使李庙32500余亩耕地形成了集灌溉、排涝自如,旱涝保收的方格式河网水系,为后来的粮食过“纲要”、超千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些不可能再现的劳动场境、那些已经尘封的劳动工具,都已成了永久的、有趣的、难忘的回忆。)
水是生命之源!尽管科学技术开发了很多新的植物栽培模式,可以不用士壤,可以离开阳光,但,万物生长不能没有水!我们既要感恩上天馈赠的生命源泉,也要用好水、管好水。
新河开通了,老渠疏浚了,就需要修建节水闸,做到需水时引得进、用水时蓄得住、渍涝时排得出。永红大队地处中心河与三八河交汇处,自然就成了修建节水闸的最佳选址。上可以通过河王庙闸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遇上内涝,可通过北江河向长江排渍。永红闸虽比不上都江堰、红旗渠工程宏大,但他的引水、蓄水、排涝功能确实不愧是李庙水利建设史上的金牌大功臣!
在当年那个政治背景下,我们在校的中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时尚的称谓———红卫兵小将。
修筑节水闸需要大量的混泥土,当时因受交通、车辆、市场、资金等方面限制,建筑材料奇缺,没有砾石就只能用砖渣替代。为了能给家乡水利建设出一分力,学校号召全校同学捡砖渣。收集后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一担担、一篓篓、一袋袋、一车车(独轮木车)的运到永红大队建闸工地上。大块破砖还需用铁锤捣碎,那运砖渣的队伍延绵几里路长,其壮观场面不亚于淮海战役时民工支前的踊跃情境。一路上同学们互相帮助、彼此鼓励。个个汗流浃背,即使是肩上的血印,手上的血泡感到疼痛,但没有一个人娇生惯养的退出。红桃似的脸上满是自豪的青春无邪的笑容,这样的活动在我的记忆中有过好几次。
学校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同学们的辛勤付出,不仅培养了大家吃苦耐劳,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当时李庙公社领导们的表扬。在一次全校师生集会上,学校领导庄重自豪的宣布:“为表彰全校同学的辛勤付出,经公社党委研究决定:把正在修建的节水闸,命名为红卫闸,这是全校师生的光荣和自豪……”!没等学校领导讲完,同学们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红卫闸竣工已有40余年了,几十年来他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矗立着、流淌着,将每一滴水的作用都发挥得恰到好处。虽没有“横吞万里长江水”之雄伟气势,却实实在在为“纵灌千顷吨粮田”作出了贡献!因丰收而喜悦但不居功,为旱涝而操劳却无怨言。象一位清官更象一位长者:见证百姓生活、阅尽田园风光、续写农业发展、静思良性循环。几十年来,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们如今大多已迈入花甲之年。大家为建设国家,回报家乡,在李庙这片热土上贡献青春,挥洒汗水……人与物、动与静,一起创造历史、见证历史,也将写进历史!每当看到虽不高大宏伟,但敦厚壮实的红卫闸时,就为自己当年的付出感到欣慰而自豪!红卫闸的称谓虽未叫响,但他却始终以博大的胸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造福李庙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不计名利、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优良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2021年5月
写于深圳固戍

作者简介:
刘森林,湖北省监利市人,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曾做过人武、行政工作。喜欢读书,在网络文学平台上发表过诗歌、散文,退休后在深圳打工。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