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他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爱好唱歌、朗诵、书法,阅读和表演,经常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他也是一个事事以身作作则、遵守校纪,尊敬老师,爱校护校,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有远大理想的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袁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武穴市实验小学五年级 王鸿森
天空下起了细雨,不知是否太过悲伤,连上帝也忍不住哭泣。
我在房间做作业,妈妈在一旁刷微博。忽然低声啜泣悄然入耳。我抬头一看,只见妈妈双眼红肿,泪水盈眶。我还未开口,妈妈已察觉我的诧异低声说:“儿子,袁隆平爷爷走了,全球媒体刷屏了,你过来看……”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我喃喃地念道。
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一时间举国哀痛。那天,湖南长沙,细雨凄切,天地同悲。16:10,当载有袁老遗体的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缓缓驶出、开向其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长沙已是万人空巷,“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号骤然在风雨中自发响起,让人心碎不已。当车队经过长沙市芙蓉路等街道时,两侧楼群窗台上人头攒动,道边万民追送,满城哀声四起、车笛长鸣……
22日16时20分许,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灵车已经远去,前来送行的市民却越来越多。有人手捧鲜花,放下后,默默离去;有人献上鲜花,静静驻足,不舍离开。除了献上鲜花,还有人特别摆上三束水稻告慰袁老。水稻的根上沾满了泥,带着袁老最熟悉的土地的味道。人群久久不愿离去,人们脸上都布满了泪痕。更多不能赶赴现场的人们,在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追忆袁老、寄托哀思。西南大学的袁隆平塑像前,师生自发奉献小白花,表达对这位“老学长”的追思。小学生用书信的方式表达对爷爷无尽的怀念。联墨双休总校141位诗友纷纷写诗联沉痛哀悼袁隆平院士。那天噩耗传出,微博,微信等平台悲情顿起,海外各界人士纷纷表达深切哀悼之情,多个国际组织也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深切悼念。
看着刷到为袁隆平院士送别的视频,看着一条条悼念下的评论,我深切地感受到袁隆平的离开,可以说让整个世界为之伤感。这时,妈妈告诉我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全国范围的饥荒。有长达26年的时间,中国一直在接受联合国捐赠的粮食。因经历过大饥荒,深刻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袁隆平想:“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研究水稻,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19岁那年,不顾父母的反对,他坚持学农。几十年来,袁隆平院士对事业孜孜以求,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技术,他研究的杂交水稻由最初的每亩300多公斤增长到每亩1500多公斤,不但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为碱滩水稻生产,为我国乃至世界盐碱滩水稻生产开辟了新天地。不但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获得“共和国勋章”实至名归,是对他几十年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最高奖赏。
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团队还把研究触角延伸到盐碱滩,栽培试验盐碱滩水稻生产,为我国乃至世界盐碱滩水稻生产开辟了新天地。他来的时候,饥馑、灾荒仍然是中国人难以摆脱的沉痛记忆;他走的时候,“稻花香里说丰年”已经从梦想走进了现实。然而,他并没有感到满足。这位真正的90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要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正是,因为他心系祖国,心忧天下,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奋斗展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人民才如此沉痛哀悼,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袁隆平爷爷国士无双,他的精神和梦想,我辈继承!致敬隆平精神,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教师评语:小作者以饱含真情的笔调记叙了人们送别袁隆平的场面和袁隆平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对袁隆平爷爷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情感真切自然,打动人心。(指导老师:冯春霞)
编辑:《今日黄冈》特约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