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悦读诗苑筹备组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
作者欧震
朗诵 梦缘梦
不是无路可走
而是再走下去
已没有任何的意义
花园群芳争艳
谁能听见一个美人的心碎
原野百草丰茂
谁会在意一株香草的枯萎
屈原
此生你只能是个诗人
敏感,脆弱
纯净如玉如月光如白雪
我看见你的那些诗句
如大片的芦花
在某年的秋天开满了河边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缨,可以洗脸
从而冠冕堂皇地出入宫廷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冲凉,可以泡脚
因为路漫漫其修远且泥泞
荒原莽莽,你上下求索
可以纵横,
可惜汨罗江的汨也太像一个“泪"字了
水清也罢,水浊也罢
都不能阻止你的一颗心
绝望成石头
在波涛的起伏中
毫不犹豫的下沉
其实
即使没有小人的谗言,
对面的河岸
也会传来秦军的马蹄声声
即使楚王可以让你运筹帷幄排兵布阵
你也无法阻止飞渡的云,
因为那个时代必须翻篇,
雷鸣苍穹向大地辗过来的是历史,吱吱呀呀的车轮……
而这个端午
窗外夜色茫茫,
仿佛几千年前的汨罗江水静静流淌,我在读着你的离骚,
那些诗句
突然散发出粽叶的清香
如一湾小小,小小的月牙,
在我眼前,格外明亮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粽然”滚烫,我依芳香》
刘伙力
民族自信
中国人
把传统文化光大发扬
端午节吃粽子
是炎黄子孙所特有的时尚
又到了
艾草飘香的季节
忽然觉得那黏黏的粽子
像极了不少中国人
五千年文明
积累下来的精神和性格取向
有楞有角
是你亘古不变的模样
为了别人
有时不得不被世俗捆绑
经历了锅蒸水煮的洗礼
你露出了本来面目
颗颗米粒紧紧依偎在一起
留给世人的
是四溢在华夏大地的芬芳
和粽子一样
我们也不时被别人诽谤
可经过了疫情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我们的人民
都会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留给世界的
是深明大义无私无畏的正能量
枣和糯米
被线绳捆绑,被粽叶包藏
但藏不住你的香甜
藏不住你自己想要的模样
历练之后
你用实力把自己融为一体
打开粽叶
枣儿
依旧是红心一颗
糯米的颜色
像极了润过的宝玉
浅浅鹅黄,闪亮发光
和粽子一样
我们不想
在世界上称霸,逞强
我们发展着自己的经济
我们巩固着自己的国防
我们实现了小康
我们崇尚着人民至上
那颗跳动的红心
就是
经历百年沧桑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从来没想过
用拟人的手法把粽子赞扬
但也没有忘记
书写离骚的屈原
跳进了汹涌澎湃的汨罗江
编织几根五彩绳
把它拴在孩子们的手上
做几个香包
把它挂在自家的厅堂
祝我的祖国繁荣昌盛
祝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祈福我们的国家风调雨顺
祈福我们的人民平安吉祥
作为一位炎黄子孙
我们的心
“粽然”滚烫,我依芳香
2020年6月3日初稿
2021年5月25日修订

《 端午情思 》
作者:许山人
你从古代走来
饱含着家国情怀
你从汨罗走来
思绪饱孕着诗篇
盼望和平的心
把你装满了思念
那牵挂的彩线
紧紧地把爱裹缠
你搭乘着龙舟
把三闾大夫追赶
伴着喧天锣鼓
诗的灵魂在飞旋
飘入大江大河
波涛澎湃着情感
岁月奔流变迁
家国情怀不曾改变
你从战国走来
看见了强盛的今天
你从長江走来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诗人啊,不必感慨
——“路漫漫其修远”
中华民族的航船
已经鼓起时代的风帆
诗人啊,伟大的先贤
从秭归山巅放眼一览
你一定会豪情涌万丈
信手拈来时代的诗篇
啊,两千年的端午节
为了你为了国泰民安
祈愿我民族繁荣强盛
祈愿这世界和平永远

《端午,龙舟激荡的心灵海洋》
作者:曲金星
诵读:深蓝的雪
当那条闪光的巨龙
卷来浩瀚的沧桑
当那只翩翩的凤凰
衔来流苏的阳光
当万顷竹枝又奏起
屈原楚辞的芬芳
当神州糯米又飘来
端午粽子的清香
这是龙吟虎啸的黄河
这是龙舟竞发的长江
这是蛟腾凤起的洞庭湖
这是蛟龙激荡的太平洋
龙舟
就是龙啊
这浩浩的龙舟
搏击惊涛骇浪
粽子
就是心啊
这甜甜的粽子
满含甜蜜的悲伤
这是中华灵魂的盛典
我的端午
这是民族精神的日出
我的端阳
纵一苇扁舟
追溯血脉的上游
披千荷裙裳
寻访精神的故乡
我寻根秭归
寻根汨罗江
寻根溆浦 寻根云梦泽
寻根水茫茫寻根莽苍苍

《漂给屈原》
作者:余光中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缠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惟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端午的心情》
作者:佚名
绿色的粽叶,
香糯的米,
浸透挂念。
沉甸甸,
粒粒相拥,
数不清的甜,
裹紧满满暖暖的祝福。
象绿色的小船,
升起绿色的心帆,
依着一个软绵思念。
乘五月的暖风,
悠悠远远,
驶出我蓄满叮咛的心湖,
走向你的心岸。

《端午节的怀念》佚名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中国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端午节童谣两首:
1.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浣溪沙端午
作者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佛叶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葱郁的六月:粽香、荷香、麦香。六月,六月
骆驼/河北
还是略过的好。六月天
可不仅仅有童话中的故事
每声炸雷,都是轮回的宿命
我心向善。这只是我去谭柘寺的初心
不敲钟,便放不下那些琐事
放不下突如其来的乌云,生出的缠绵
没有什么风,能够
吹动六月的蒲公英,此刻
云雨才是最恰当的伴侣。说爱也可,说怨也可
灌浆,灌浆。这些日子,钙质与淬炼
成了最频繁的话题。莽原、林涛、涟漪
以及恶劣的天气,都在试图解析疼痛的密码
进了六月,有太多物语落地生根
陶醉于白极品月季给我的惊艳,陶醉于石榴花的娴静
关于夏日喧嚣,并非每种丰盈都会影射一段爱情
2021.5.31.8:32于沧州

魂归你的故里
作者‖于连江(诗夫)
一曲离骚你奠定了诗坛
你纵身一跃,定格成永恒的瞬间
滚滚的汨罗江为你痛哭
惊涛骇浪,为你倒退三千年
荆楚后裔,把你的悲壮祭奠
用粽子和龙船为你谱写诗篇
你单薄的身躯
仍矗立在秭归
伴着楚辞的磐音为你呐喊
滔滔九歌的悲壮和凄婉
伴着争渡的号子勇往直前
如今你已静坐成一尊神话
那历史熄灭不了你上下求索的誓言
当你举起秉德无私的长剑
你把黑暗的王朝问斩
你用一根瘦弱的肋骨
撑起了正义的篮天
你扫尽了民间的疾苦,翘首期盼
你把智慧注入历史的血管
你在孤月沧浪中运筹
在冗长的黑夜里擎天
我在战国的文字里看到你的脸
在沧浪之水的长风中朗诵你的诗篇
你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长啸
就是勇立潮头的桅杆
谁在汨罗水上穿行,携离骚为伴
采一捧艾草,把思念裹进山峦
好想趟过楚辞,去乐平里
翻开历史,和你一起把酒畅谈
2021.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