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桑 葚
文/李忠山
春夏之交, 风没有春天那样的料峭,也没有夏天那般的熏热。村前屋后、地头道边,树上的草丛间的花开了,红的、黄的、白的……一朵朵、一片片,空气里流淌着香甜的味道。柳絮轻柔地漫无目地飞飞飏飏,沾到人的衣襟,落到人的头发上。黄鹂鸟婉转的鸣叫声从树叶间滑落下来,滚落到翠绿的草地上。这时节正是桑葚成熟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摘桑葚的情景。
我家的屋后台上、台坡上种了很多树,有白杨、柳树、槐树、构树、柏树……这众多的树中我最喜欢的是半坡上的那颗桑树。它虽不及白杨那样挺拔,不及构树、槐树那样高大, 没有杨柳那样阿娜多姿,也没有柏树那样四季常青, 可它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结满桑葚。那红色的、紫色的桑葚或缀满枝头,或掩藏在桑叶底下,一摞摞地把枝条压得弯弯的,小孩子见了就直流口水,就是大人见了也要扭头瞧几瞧。

桑葚的果实开始是绿色的嫩果,接着变成红色 的,然后由红色变成紫色的完全成熟。清代诗人叶申芗在《阮郎归•桑葚》一诗中曾描写说:“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葚正饶。翠珠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诗中“翠珠三变画难描”,说的是桑葚成熟时由翠绿变红,由红变紫的情景,成熟的桑葚像饱满的紫黑色的珍珠似的,累累地挂在树上 ,多么美丽,多么繁华。
从口感来说,红色的桑葚吃起来酸酸甜甜,紫色的桑葚味道清甜。我喜欢桑葚,爱摘桑葚。每到春夏之交这个时节, 下午放学后我都要找理由到屋后去转悠,看看树上有哪些桑葚红了紫了,看到低枝上红紫的桑葚,就顺手摘下来丢进嘴里。事实上低矮枝条上成熟的桑葚少,那大而红紫的大多挂在高树枝上,要吃到紫桑葚,就要爬到树上去。我爬树就是从摘桑葚的时候学会的。等我爬到树上来,一仰头只见头顶上满是桑葚,并且紫色的居多。而那紫色的桑葚根本不用去摘,手一碰它就掉下来了,所以桑葚成熟时,地上草丛里 常常落满一片桑葚。古代有一首《桑葚》的绝句曾 写道“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意思是说不用问地上的紫红色是怎么染成的,桑葚成熟后落到地上就是遍地诗歌,描写得真绝妙!我坐在桑树上,一边摘一边吃,那 快乐的感受就像孙大圣在蟠桃园里坐在蟠桃树上吃蟠桃一样,不仅甜在嘴里,而且心里也美滋滋的。我吃够了下得树来,在池塘边洗手时,看到自己嘴上脸上被桑葚染成青一片紫一片的就像黑脸张飞,于是 情不自禁地笑了。
说到摘桑葚, 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朝时汝南(今河南省)有一个叫蔡顺的人,他少年丧父,侍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母子只得靠摘桑葚充饥。一天蔡顺提着两个篮子到很远的地方去摘桑葚。路上遇到一伙赤眉军,义军厉声问道:“你采桑葚为什么带两个篮子?”他道:“我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篮子里。”“你为什么这样做?义军逼问。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蔡顺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伺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正是由于桑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广受人们喜爱, 及其衍生出非凡的意义,在民间人们称它为“圣果”。河南淇县古灵山从2017年起,每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五日都要举办采桑节。节日期间,广大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在桑园里人们挎着篮子笑逐颜开地采摘桑葚,品尝“圣果”;在广场上人们欢欣鼓舞,载歌载舞,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桑葚好吃,桑树的叶子好养蚕。有人统计过,1000条蚕从出生到吐丝做茧,大约要吃下20公斤桑叶,才能吐半斤蚕丝。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植桑养蚕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田,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可见养蚕采桑的活动由来已久,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爱蚕桑,采桑东南隅”,又如宋代晏殊的《破破阵子》中“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写的都是女子采桑的事情。我还记得,那些年我家里也养过蚕,每年都采摘桑叶。蚕从初眠开始一直到五眠都要吃桑叶, 一般是早上采叶晚上吃,下午采叶明早吃。那些蚕宝宝吃桑叶很有趣,养在簸箕或席垫上的蚕,早上和晚上饿了,一条条都昂起头望着主人,等到主人撒下桑叶,它们个个都埋下头大口大口地 由桑叶的边缘开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一口不剩地啃起来,很快就啃完一片叶子。当所有的蚕忙碌地啃桑叶,蚕室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像细细的春雨洒在泛绿的草叶上,像轻轻的秋风拂过金色的稻浪发出的声音,你听了心里一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你也许会想:这桑叶一定很美味,不然,这一条条蚕宝宝怎么吃得这么贪婪?这么热烈?这么甜美呢?
桑树浑身都是宝。不仅果实桑葚好吃, 桑叶好养蚕,它的木材坚韧、耐湿防潮,可制美观耐用的家具;桑树的枝条可编织筐篓,茎皮纤维可织布造纸,它的根、皮、叶、果都可人药,具有养血祛风、滋补肝肾、清肺止咳、解热利尿等功效。看来,人们喜爱桑树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看似平凡,貌不惊人,但长相宽厚、朴实,品质高尚;它不花枝招展,不垂条献媚,却自甘牺牲,默默奉献,慷慨地将味甜如蜜、清香诱人的桑果供人食用,又用自己的青春嫩叶养育春蚕,织丝纺绫把美丽留给人间。

由桑树我们又很自然地想到“桑梓”一词。自古以来,人们写作时,经常会用“桑梓”这个词语,用它来代指家乡。这种用法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形成,《诗经 小雅 小弁》里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注:“桑梓二木,古者五 亩之宅,树之墙下,已遗子孙給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正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人们经常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植桑种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亲手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如唐代柳宗元在《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近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七绝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一诗中也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现在人们也经常说某某为家乡做贡献是“造福桑梓”。
啊!桑树,她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一种不仅仅只有桑葚的快感,让我们在感动之余,甚至产生一股感激,一股极度亢奋和深深满足后感激——感激她宽厚朴实,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感激她是生命的 、是父母的 、是家乡的象征!
桑树,真可称得上是为炎黄子孙传承美德的“圣 树”!
我爱“圣树”——桑树!

【作者简介】
李忠山,笔名李谦,湖北仙桃人, 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曾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40多篇。
编著了《高中作文提分的核心方法》、《高考作文高分秘籍》(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 、《高考作文程序化训练》(《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初中议论文写作技巧》、《初中培优新课堂(七、八年级)阅读指导》(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等八本书籍。
【热评精选】
拜读李忠山老师的散文《摘桑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儿时的那种记忆——爬树、摘果、探桑叶又浮现在眼前。文章对桑树较为细腻的描述,是对桑树的喜爱和敬意。桑树那种宽厚、朴实和慷慨的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将桑果供人食用,桑叶养蚕,木材制作家具,枝条编织筐篓,茎皮织布造纸,树皮叶果可制良药,乐观地把美丽奉献给了人间。读后给人以文学和精神之享受,受益匪浅。由此顿生桑树的无私大爱和伟大之魅力,不由使人更增添了对桑树的崇敬和喜爱。为佳作点赞!(点评:王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