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作 者 张 印 珍 (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 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百度
水润的城市
张印珍
“宁波”名字的由来
不知为什么,我喜欢水,水的景致与人的灵感相碰撞,可以化成一种美丽的诗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东坡沉醉于赤壁之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古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半夜鲤鱼来上滩的清新灵妙常常将我迷醉!
张爱玲说,人生的轨迹是早已设定好了的,我们只不过是来涂抹一番。也许是吧!我本是北方农村的一个村姑,却阴差阳错来到了江南水乡宁波。
对这带着水的名字,我心底生出许多爱意。也深爱着江南的水乡特有的“宁波”这座城市。
因此探求她的前世今生。

话说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于鄮县设州,因境内有四明山那,而得名“明州”,南宋宁宗在继位皇帝之前,曾为明州观察使,1195年宁宗继位改年号为“庆元”,升“明州”为“庆元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明”之讳,同时也不愿庆祝已经覆灭的“元朝",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鄞县人单仲友的建议,以境内有定海(今镇海)县为由,取“海定则波宁”意,祈愿海疆安宁,改“明州府”为宁波府,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关于“海定波宁”,还与明朝的海禁有关。
明初的海禁政策使得私人“寸板不得下海”外商不得来华。法的勘和贸易,双屿港贸易却在进行。可见港城宁波在明代海禁中扮演者十分特殊的角色
明代勘合贸易有三种形态:一种是“进贡贸易”,即日本国王(将军)以及使节向明代皇帝的朝贡品,主要以良马、倭刀、硫磺、玛瑙、金屏风、扇子和枪为主,而换回的巨额赏赐则以白金、丝绸和铜钱等为主;第二种是“因公贸易”,即与明朝政府进行公开贸易的附搭商品。包括幕府的货物、遣明船经营者的货物以及搭乘遣明船的商人之物。在这些货物中,最多的要算是苏木、铜、硫磺和刀剑之类了,而换回的却是明朝的铜钱、绢和布匹等;第三种为“因私贸易”。明朝政府规定,因私贸易在官府的监督之下,可以在宁波的牙行、北京的会同馆以及从北京回到宁波的沿途等地进行交易。
而双屿港则是在舟山。十六世纪的双屿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十六世纪之上海"。但这些人本人也给中国带来灾难,与明朝政权海禁政策相悖,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初七,巡抚朱纨遣都指挥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等,率战船380艘、兵6000余,进击双屿港,焚艇35艘、舰42艘,擒海商头目李光头、许六、姚大等,毁所建营房,尔后官兵以木石填塞双屿港。双屿港即废。
明初的倭寇患给宁波港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而浙东抗倭斗争的坚持,使得环绕宁波的中国东海“海定波宁”。哦,美丽的宁波城市是水润着的!“海定波宁”是宁波人民的渴望和祈愿。
城市的起源
每每望着中山路上的巍巍的鼓楼,就有一种想了解它前世今生的欲望。
清风将书页翻到了唐朝,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
当时明州刺史(最高的行政长官)叫韩察,就是这个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这就是宁波古城的起始。这是宁波城市的坐标!“家园”有了雏形!
鼓楼随着朝代的变更,有过不同的名字: 让我们把镜头停在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该年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时针再走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太守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这位十一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在铭中表示要以楼中的刻漏那样“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改革处理政事,要以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从鼓楼的历史里,我们了解了宁波当时官员的勤政,敬佩王安石之心油然而生!
鼓楼和那位宋高宗有着渊源呢,宋高宗南渡,曾到过明州。传说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逐,慌慌张张地逃到了鼓楼。当逃进鼓楼时,惊魂未定,忽见唐“安史之乱”时坚守商丘而殉难的五位将军——张巡、许远、南霁云、姚訚、雷万春、打着旗帜,穿着戎装,列队前来迎接。高宗赶紧躲进鼓楼后,屏住呼吸,带着兽皮帽子的金兵追至楼下,只见蛛网密布,荒凉破败,以为必无人进入,走,走,到别处去搜,唉吆,这位宋高宗从此脱险!惊魂已定的他便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祠内置这五位将军像以奉供仰。鼓楼啊鼓楼,你几经风云变化啊!荣辱不惊啊!
史书翻到了元初,我知道了蒙古族也凶残无比,统治者害怕汉人起来反抗,下令拆除全国重要城池,宁波鼓楼也遭拆毁。后社会平定,才又允许重建鼓楼,取名“明远楼”,含义为高瞻远瞩的意思。至元末,方国珍起义大军打到宁波,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坎坷的鼓楼啊!
哦,明宣德九年(1434年),有个太守黄永鼎对鼓楼也有情衷,在唐、宋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
鼓楼,你久经坎坷,似气息奄奄的老人,坚持到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终于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修,他采用了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意取 “波宁海定沧海为曙”。哦,转了一圈,鼓楼还是和蔡贵易缘分不浅。
鼓楼在清代和民国期间也有修建。
海曙楼的渊源终于水落石出。"云霞出海曙",这是海曙的骄傲!
鼓楼的前世说来话长,再看鼓楼的今生!

到80年代末,鼓楼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旧貌换新颜,精神百倍,我重登鼓楼。哦,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气势雄伟。鼓楼内部新设立了“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馆,其实,鼓楼对宁波城市的发展变化是最好的见证。
如今,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两旁,古色古香,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我漫步于其间,迎着新时代清风,恍如走进了历史的隧道。脚步停留在一家折扣书店里,买过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具有历史和现代意义书籍。
自那个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以来,历史上就有了宁波这个城市,海曙区便为历代政治中心,即衙署所在地。而解放后海曙区多年来也是宁波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原市政府所在地便在海曙县前街61号,现在此地改为海曙区政府。
千百年来鼓楼都伫立在那里,看着日出日落,看着宁波这座城市从江南书城,进步为世界大港,我为海曙骄傲!
鼓楼附近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元代的永丰库,上承南宋的常平仓,下启明初的宏济库。三个朝代的仓库都在同一个地点,说明这里一直是官署和仓库所在地。
是当年官府收纳诸色税赋和罚没赃钞脏物的重要场所。如今,永丰库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点之一。走在永丰库遗址公园,站在古砖旧石前与历史对话,七百多年前河运与海运贸易的繁华画卷正徐徐展开。
西门口附近还有唐塔,唐塔也叫咸通塔,之所以被称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性标志,就是因为宁波建城于1175年,而古塔建成于1173年。可见唐塔已阅尽了宁波近千年的沧桑变迁。

市内有月湖
宁波的月湖本名“西湖”,只因它一头呈圆形像一轮满月 ,另一头呈弓形像一弯新月,民间便俗称“月湖”了。 月湖在宁波市内,历史上曾留下“谁把江湖付此翁,江湖更在广城中”的诗句。历史上,风景秀丽的月湖地区是文化设施和官衙、官宅、别墅比较集中的地方,书院、藏书楼、诗社……星罗棋布,形成别具一格的月湖文化,甚至与浙东学派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如今月湖周围仍有不少历史建筑存焉。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动所在。城中有湖,如同一个粗粝的人有颗温柔的心,在改变和前行的挣扎里,在不停歇的努力里,拥有了呼吸的片刻。宁波因水而生,临水而建,倚水而兴,如碎玉般点缀在的山野平原的湖泊,是城市的幸运也是人们的幸福。
宁波的月湖作为宁波的母亲湖,诗情画意,荟萃人文,毫无保留地驻留在了这个城市中心。无论从自然水源构成,还是人文传统延续来看,月湖都是点亮甬城最富生命力的母亲湖。9公顷的水域面积滋养着这片热土,它在这个城市间默然却厚重。宽处似满月,狭处似眉月,因而得名“月湖”。
碧波涟漪的月湖公园存放着老宁波的记忆。翻开史书,便知道,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636年),月湖十洲则是宋元佑年间建成的。而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嘿,这月湖的魅力却也润着历史的色彩。
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徜徉在月湖,静静地会体味着历史文人墨客的风雅。
月湖东岸宝奎巷一带,有北宋明州太守楼异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设置的"高丽司",管理与高丽国往来的有关政务,并在月湖东岸"菊花洲"上,创建了国家级迎宾馆高丽使行馆。高丽使馆是北宋时期明州接待高丽来使的住所,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与外埠政治、商贸往来的一处的重要文化遗存。
梵音绵绵的居士林,是佛教居士们学习教理、开发智慧、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活动场所。该林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初为家祠。元泰定四年(1237)改为驿站,后改为玄坛殿,辛亥革命后,由鄞县姜山边文锦大居士捐资将居士林由南门迁移至现址。建立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等。1989年后修复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弥勒殿、圆通殿。
陆殿桥下的贺秘监祠里似传来阵阵吟诗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服装博物馆里有关孙中山制作第一件中山装的史料和为毛泽东主席制作的"毛装"、周恩来总理的西服样件,都已被该馆所珍藏。红帮裁缝是宁波的骄傲!
位于偃月堤边浓密的大树下,有个的银台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可是一个令人仰望的宅邸。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主人童槐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童槐之子童华以礼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童宅又被视为"帝师故居",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水则碑警示着宁波的水位。保护着宁波市民的安全! 从鼓楼沿镇明路往月湖方向走,不远处宝奎巷高丽使馆遗址侧平桥街口就看到一文物保护石碑,国家级的,是水则碑,碑立在水中,有石制碑亭。看碑文,水则碑是水利设施,碑上有平字,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民无旱涝之忧则是与平字有关。
宋宝祐间(1253~1258)建,明清两代续修,现大部分石亭建筑为 清道光时所建。
其实旧王朝的风雅不用寻找,居士林上的每一片瓦,贺秘监祠内的每一块砖,高丽司中的每一棵柱子,银台第旁的每一株草,甚至是身边每一片飘落的叶,都是风雅。
中山西路月湖附近有一座明清时代的建筑范宅,古色古香里透着古书香的味道。这就是宁波城中久负盛名的“大夫第”,也是浙东为数不多的明清代民宅。这可是当时乾隆皇帝御赐《古今图书集成》的全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主人范钦是明代著名藏书家,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一方面要创造现代文明,塑造未来宁波;另一方面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的宁波。宁波人民有责任保护好历史的宁波,决不能做抹杀历史的文化……

美丽的月湖水滋润着宁波市民的聪慧和灵性。
说到月湖,可别忘记日湖。在宁波历史上曾有日、月双湖,日月交辉。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这美丽的双湖,原日湖早已干涸,在上世纪就退出人们的视野。其遗址位于宁波市区解放南路与莲桥街交界处。
2002年,宁波市有关部门在江北湾头附近兴建一座大型城区公园,也就是现今的"日湖公园"。宁波日湖又称"日湖公园"东起江北大庆南路延伸段,南至通途路,西界湖滨路,北接环城北路,总面积46公顷,水域面积约为15.5公顷。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公园,也是目前城区最大的公园。公园水景开阔,除碧波荡漾的日湖外,还有贯穿整个公园的人工溪流。在14.6公顷的绿地区域内,种植了大量的银杏,水杉、香樟,合欢等乔木,丛林茂密。
还有黄金沙滩,伊甸园、森林氧吧,滨水步道等。茅屋,芦苇,湿地,花落雨身,鱼嘬花意

东有钱湖
水润的城市离不开水啊,市内有月湖,日湖,市东有东钱湖。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系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泻湖。被郭沫若先生誉为东钱湖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东钱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周长4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3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经历代开浚更具风采。唐天宝年间(744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这以后王安石、李夷庚、吕献之等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使之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
望着无际的波光粼粼的东钱湖涟漪,我的灵魂似潜入水底,寻找着历史的底片,一湖的黄金灿灿,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浩家的故事浮现眼前:

史家:
这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家族,从东汉到唐末,历经六代,这个家族因功勋而被封公、侯、伯、爵位的人多达数十个,是名动华夏的豪门望族。
最早,四明史家是江苏潥阳史氏的一个分支,从东汉直至唐末,潥阳史氏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政坛上,称得上是“豪门望族”。由于人丁越来越兴旺,后来,有些家族成员就自动向周边地区扩散。宁波(四明)地处浙东离江苏并不远,于是史氏的其中一支就迁徙到了这里,定居下来。
据考证,第一位来明州定居的史家成员叫做史成,他的二儿子史简也留在了宁波。这位史简就是日后光宗耀祖的史浩的先人。不过,史简的寿命实在太短了,他只活了20多岁就撒手人寰,留给妻子叶氏的只有一个四壁空空的家,以及一个年幼的儿子。雪上加霜的是,不久这个儿子也中途夭折。面对如此惨淡的现实状况,叶氏的娘家人硬是劝其改嫁。 但叶氏没有接受娘家人的建议,而是下定决心一个人养活肚中的遗腹子。她自己动手纺线织丝,然后把这些丝织品卖出去,换来的钱再买米买柴。后来,叶氏又收养了一些被弃的穷人家的女儿,并教她们纺织手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维持着史家活下去。
叶氏费尽心力养活的那个遗腹子唤作史诏,就是这个人,成了日后整个史家崛起的关键。这个人是史浩的祖父。

史浩:
靖康之变中,宋朝皇帝南渡江南,在临安(今杭州)重建了南宋政府。也就是在这动荡不安绍兴三十年,赵构册封赵伯琮为建王,任命史浩为建王府教授。两年后,建王被立为太子,不久高宗退位,赵伯琮登基当上了南宋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身为孝宗的良师益友,史浩的官职也是步步高升,从尚书右仆射飞升到右丞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浩刚当上尚书右仆射,就为岳飞昭雪平反了,此举赢得了天下百姓的一致好评。
史浩年少时经历过战乱和流离,所以对南宋出兵北伐持保留态度,这一来,他就跟新登基的孝宗皇帝之间产生了矛盾。见此,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乘机弹劾史浩,最终,史浩被罢官回家。
1163年,史浩离开京城,回到了明州老家,此后一直安安心心陪在老母亲身边尽孝,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又陆续做了几个地区的地方官。
隆兴北伐的惨败以及主战派主要人物张浚的去世,让孝宗皇帝决心再度起用史浩。于是1178年,已经72岁高龄的史浩再度被召入朝廷担任右丞相。可惜,还是由于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9个月后,史浩的丞相帽子再次被孝宗皇帝摘掉。
这次事件后,史浩心灰意冷,再也无心出仕,只是在家中舞文弄墨、颐养天年,一直活到89岁高龄才去世。
听说老师史浩离世的噩耗,孝宗皇帝悲痛万分,几天不上朝,追封史浩为会稽王。之后,南宋几任皇帝又陆续给予了史浩以身后的爵位,嘉定十四年,史浩甚至拥有了配享太庙的最高荣耀。

史弥远:
南宋时期,从史浩起就出了“一门三宰相”,这一朝宰相是史浩的儿子史弥远。
有一年皇上有兴,让史弥远赋诗说说宁波,让朝官听听他常常赞不绝口的家乡有多好。史弥远领旨吟诗道:“金鸡报晓旭日来,虎虎把门卫江山。十里冰厂万里花,更喜招宝连四海。”谁知诗毕,旁边一个太监躬身参奏道:“万岁,臣以为此是首反诗也!天下只有圣君诞生之地才会金鸡报晓,有龙虎把门之福,史相乃万岁殿下一臣子,何能有此福地?更何况诗中说有兵场十里,花园万顷,这不是早存叛逆谋反之心吗?”这太监平日与史宰相有仇,寻机诬陷一番,皇上竟信了还欲治罪,终念朝官求情,才得以削职还乡。
再说史弥远在朝为官几十年,逢年过节不能回乡共叙天伦,如今罢官还乡恰逢中秋,急差家人飞马寄书,报与老母妻室,约期中秋合家欢聚。话说老母妻室接到来书真是又悲又喜,眼巴巴盼他早日回家。八月十五那天,史家一早备好酒菜,茶果糕饼。从早就等起来,可是等啊等,等到中午又到夜晚直到圆月偏西,还不见史公到来。
次日八月十六日,日沉月升时,家人来报“史老爷到!”全家老少欢天喜地出门相迎。只见史老爷风尘仆仆,汗流满面,一下马忙向老母施礼赔罪:“儿来误事了!”但见老母笑容满面:“不误,不误,儿来就好,十五的中秋咱家就十六过吧”!话音刚落,忽听对门有人应声:“对!对!八月十五正团圆,十六中秋有情缘!”那话声响如洪钟,众人看时原是镇上有名的“怪人”水沓先生,与史弥远是邻里同窗,教书为生,为人正直。自史为官以来,从不上史家大门半步。而今却手托一盘水晶似的白米蒸糕,恭恭敬敬就史弥远面前说:“史兄,我已听说你因赞美家乡而遭人诬陷,真是伴君如伴虎。今受乡邻父老之托,特备这盘白米蒸糕,为兄接风,望勿推却。”原来,乡亲们也记挂着至期不归的史弥远,大家自动把中秋节推迟了一天。史弥远心里一热,眼眶湿润,连声道谢,接过水晶糕就吃了起来。一因在朝为官吃厌了朝中北味,又因日夜赶路腹中饥饿,这家乡米糕吃在口中清甜软滑,真正人间美味,这就问道:“水兄,此曰何糕?”水沓先生笑而答道:“实在惭愧,这是我自做的米糕,叫不出什么名字。”史弥远沉思一晌说道:“就叫水沓糕吧!望兄教我做法,明年中秋我回请乡亲。”
从此之后,宁波人就有了八月十六过中秋的风俗,有些地方也有做水沓糕的。
史弥远前后把持朝政长达25年,其间,数宋理宗对他最为恩宠,他把宁波风景最好的月湖赐给了史弥远,东钱湖周围的大片土地也赐给了史弥远。1233年,史弥远死在了临安家中,终年69岁。

史嵩之:
史弥远死后,他的侄子史嵩之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史家第三位丞相。
宋理宗一朝,北方的金国已经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更远方的蒙古正强势崛起,打得金国丢盔卸甲。1234年,金被宋蒙联军消灭,不久,未曾开化的蒙古骑兵撕毁与南宋的盟约,大举进攻南宋江陵防线。常年驻守襄阳地区的史嵩之派出手下大将孟珙率军破袭蒙军24营,蒙古大军不得已退去。
凭借此战,史嵩之成为了宋朝抗击蒙古的最高统帅,官位也是一路升迁,1237年,他已经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然而,史嵩之能力虽强,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非常不足,他执政六年后,就因“守丧风波”被罢黜还乡,再也没有复出的机会。而随着史嵩之的离去,抗蒙大将孟珙也被牵连,年仅52岁便郁郁而终。1257年,史嵩之也撒手离开人世,自此,南宋大厦将倾,无人能救。
一门三拜相的史家,终究敌不过历史的大潮。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苟延残喘的南宋政权,于崖山之战后,彻底灰飞烟灭。宋蒙交界的时代,史氏家族的后人也陷入窘境:史弥远的重重孙史鄞孙穷得连茶叶喝不起;史懋祖的祖父有八千多亩土地甚至还被地方恶霸占去,他自己则被继母卖到富人家做奴隶……曾经权倾朝野的“造王”家族,就这样渐渐没落。
一只鸥鸟起飞,带出几行 隐者史浩 钱湖密语的诗: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晚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
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到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

——史浩《咏东钱湖》
史浩很早就有归隐家乡之念,但他一直被皇帝挽留,到淳熙八年(1181)五月才被允许辞官别朝,八月他便急流勇退回乡隐居了。所写的诗句。功过自由百姓言。
随着时间的流逝,史氏家族群体规模越来越小,最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钱湖见证,只有史家墓道的石刻默默述说着史家的辉煌和落泊,述说着和史家相关的南宋的风雨变换!
三江口和内河水
三江水似一条绸带连接着鄞州,江北和海曙。环绕着宁波城市中心海曙大地,那水或湍急或平静,或矜持或恣意都在讲述着宁波古代海上丝路的故事。
所谓“三江口”,是指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水交汇的地方,这个区域是宁波的地标。周边有银泰百货、第二百货、芝士公园等现代化都市建筑。
早在唐代,就有满载丝绸、茶叶、瓷器的船只从宁波三江口出发,驶往东北亚、东南亚和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开启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
当时宁波三江口桅樯林立,千帆待发,热闹非凡,外国人哇啦啦地喊着,宁波人阿拉拉地喊着,开船喽——那满载货物和希望的船,在这涛涛的江水里驶向远方!
丝绸与中国瓷器一样,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远离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丝绸和瓷器在西方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方。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中西贸易中,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有水就有桥。灵桥和江夏桥如今似彩虹般呈现在江面上,而昔日的它们可是大船连接起的浮桥啊。这浮桥晃动着宁波人民昔日的生活和希望。
如今,船只林立的港口景象早不见踪影,三江口和附近的灵桥、江厦桥、新江桥也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融入了现代的因素。
今天的三江六岸,以夜色为媒,再次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成为宁波迎来送往的新磁极,敞开怀抱欢迎所有人的到来。
灯光效果结合特色文化,点燃了城市的独特夜景,不管是返乡的游子,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不管是老宁波人,还是新宁波人,都汇聚到这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十年前 ,上天随我心愿,我本喜欢诗意的水,我改善住宅搬到西塘河畔了。常常漫步于西塘河边看着风景如画的两岸,记忆的闸门里边流出一个人。
多情的春风将史策翻阅到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官员崔溥和同船42人在海上遇险,海面上狂风巨浪,电闪雷鸣,船随时有沉没的危险,那一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紧紧抓住船帮,只能听天由命!也许老天是想给他们一些人生考验,后来,船漂流至浙东台州沿海,上岸后由官府接待,送至宁波,再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北返归国。他在后来写的《漂海录》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一路的见闻,其中从奉化江摆渡进入鄞县北渡的风棚碶后,一路乘船沿南塘河到宁波城南的长春门,由水门入城,出西门到大西坝时,见“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之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 也写到西塘河,“繁忙的西塘河仿佛是一幅展开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只见运河码头林立,两岸商贸繁华,舟舸云集,水利设施完备,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至西镇桥,桥高大。
自古西塘河上多官船,官员升迁就任、学子进京赴考、贡品进京、皇粮解送,都要从西塘河走,犹如古宁波的一条迎宾大道,而一座座石拱桥高桥,上升永济桥,新桥就如一重重迎宾门,建造得格外高大。高桥上的草席滑倒金兵战马,和村姑救康王的故事,久经不衰。每每漫步河边,我犹如看到清代慈城的书法家姜宸英意气风发地乘船在西塘河里进京赶考,犹如看到王安石胸有成竹站地在西塘河的船头进京办事。

离宁波城区最近的,就是望春桥了。《宋宝庆四明志》载:“望春桥,县西十里,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建,绍兴(公元1131-1161年)中重建”。清初万斯同的《鄮西竹枝词》,是这样写望春桥美景的:“望春桥上望春波,绿草蘋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望春桥最特别的地方是桥树。从两侧的桥面下,生出来的桥树,如今已变成两棵粗壮的大树,古桥古树,相生相伴,村民说,世界第一桥啊!夏日里的望春桥,满桥树荫遮天蔽日,河风劲吹,是纳凉的最佳去处。我常常站在古桥上与那古树合影,我从古树的浓密叶子间,望着桥下的流水,自己也变成一首水灵灵的诗了。
哦,我爱水润的城市——宁波
作者简介:张印珍(1953~~)网名觅真,中国大陆河北沧州人。现居宁波。作品散见海内外纸媒、网媒,近年来,着力于现代诗创作,被人誉为东亚鸽子。
虽是宁波市作协会员,出过散文集《心灵花园》,《花开的声音》,也出过诗集《荒漠微光》,正在准备出第二本诗集《新芽》,部分诗歌录入《上海滩诗叶》进入大世界基尼斯,但她认为一切荣耀与辉煌,都是印第安酋长头顶上的羽毛,与诗无关。诗具佛性,救赎自己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