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当治虫员
文/解海中(兴化)
一位袁隆平老人,一生艰苦朴素,呕心沥血,从事杂交水稻的培植研究,是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水稻之父。为了摆脱饥饿,为了粮食高产丰收,人人有饭吃,人人都吃饱,而奉献了一生。他的事业是伟大的,他的品德是高尚的,他的精神如阳光光芒万丈,他为全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前些日子,袁老虽然与我们永别,是举国之痛,全球之哀,但总能勾起我的往事。
那是1976年的夏天,炎热的太阳,总能晒脱人体的黄皮外套,也能改变白色的皮肤成棕黑色。这个季节,我刚高中毕业回家,艳红的《农业学大赛》红旗,高高的飘扬着。晒谷场上、田头上、送粮的船头上都高高的飘扬着。
当时我所在的花沈大队第一生产队,有70多户人家,人口近300人。男劳力有一个劳动小组,二个男民兵小组,二个妇女小组,一个铁姑娘组,每组都有一面红旗。以粮为纲,纲举目张。农业学大赛的高潮如火如荼。公社派来了学大赛的片长王步余书记,负责花沈大队搞农业学大赛生产运动。为了抓革命促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王书记决定在我生产队作为栽种杂交稻的重点试插田。试插田选在我生产队80亩高田圩,用地60亩。任命我为杂交稻治虫员组长,还有三位年青人,治虫组共四人。我们治虫组也有一面红旗,我肩扛红旗,倍感责任在肩,红旗在手而又感到无比自豪。
水稻历来的亩产不过500斤,杂交水稻亩产量1000斤,翻了一翻。人多粮少受饥饿的年代,提高粮食产量摆脱饥饿,是农业生产革命的需要,也是万万人民吃饱肚子干革命的需要。
杂交水稻比以往的水稻长的高,分茬多,稻叶肥杆而壮。几十亩杂交水稻长势喜人,翠绿一片,与蓝天相映衬。我带领治虫员们,避高温起早贪黑喷洒农药,像密蜂采花惢,如同荡漾在碧蓝的海洋上。
我一心专注杂交水稻的长势,打农药拔杂草,看水位护田埂。水稻在肥沃的田野上,天天见长见状见绿。有时候我也动摇了思想,肥绿的稻叶像长滿了小针尖,划破我的皮肤,手上膀子上,脚上腿上都有划痕,隐隐见血溢出。有时打农药时,因受药味的薰陶,头晕目眩,真不想干了。时而又想到,王书记信任我,乡民们的希望,是生产队唯一有高中文化的人,吃不了苦,干不好事,对得起谁呢?也对不起自己啊。一晃水稻已长到我的腰部,绿色发紫的稻叶像菖蒲,释放的稻叶香,扶慰我辛勤的付出和喜悦的心。
当我起五更戴月星走到稻田打农药,拎水调药,身背灌满调制的药水捅,在稻行间来回走动。稻叶上的露珠沾落我全身,湿透我的衣裳。当我披着月光走到稻行间洒药,看那蜻蜓舞动着有力的翅膀,在田野上自由地飞来飞去,仿佛是在为我鼓掌增添力量。看那莹火虫闪亮闪亮,欲比夜晚的星星更多更耀眼,好比告诉我,这是丰收的希望。
稻子成熟时,谷粒大而饱满,长长的谷穗恰似嵌上百十个金珠,耀眼璀璨。谷穗肩并肩、背靠背,一个挨着一个。低着头、弯着腰,笑迎南来北往的村民。金灿灿的杂交稻穗,也鼓励我走上社会的第一步,与我结下了难忘的缘。
忆往事,挥之不去,随着风雨岁月的流渐,永远是春天。深深地体会到,袁隆平老人一生为人民服务,为民所想作出的奉献精神,成为伟大的水稻之父。将千秋永存!光耀人类!
2021年5月29日

作者简介:
解海中,兴化人
以文会友择情怀,以墨洗面换童颜。
须说拙稿不可刊,只愿俗语心交谈。
无视坎坷人生路,何惧风雨路漫漫。
忘却昔日苦和累,珍惜当下夕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