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晚,宜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剧场,灯火辉煌,高朋满座,丝竹悦耳,乡音缭绕。爆满的观众,雷动的掌声,充分肯定河南乡村文化合作社(宜阳县高村农民剧团),艰辛创作,隆重推出的红色革命历史剧《赵保1945》获得圆满成功!

该剧取材于豫西小延安——红赵堡真实的革命斗争史,史料扎实有据,人物生动丰满,故事环环相扣,情感富于张力。
听说,高村农民剧团作为一个自谋生路、毫无经济保障的民营剧团,在极端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团结奋斗,顽强抗争,坚守使命,百折不挠!


开幕铃响,青山绿水,重峦叠嶂。一株枝叶蓊郁的大槐树,古朴粗拙的辘轳井,代替识字班上课黑板的接缝醒目的破床板,满面菜色的村民们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长长短短的老烟袋,缺边少沿的大蒲扇,孤然峭立的青石远山,绿藤缠绕的篱笆小院……先后呈现在观众面前,马上把人们带入了那个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年代。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却是那么亲切生动,过目不忘,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村里,发生在我们的祖辈、父辈身上。


首先,这个戏讲了一个生动亲切、感人肺腑的好故事。
1945年秋,日寇投降。饱受战乱蹂躏的豫西百姓还没来得及抚平战争的创伤,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抢夺胜利果实,策划内战。敌强我弱,党中央决定解放区党政军主力紧急突围,撤出豫西。为了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丈夫不惧艰险,勇赴龙潭虎穴,谋求和平之路。不幸误入魔掌,在威逼利诱下坚守初心,怒斥奸邪,舍生取义,慷慨捐躯。妻子在家乡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砥柱中流,坚持斗争。为了抚养八路军、共产党的烈士遗孤,保存革命火种,她和并肩战斗的姐妹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掩护和抢救烈士、伤员的下一代。她们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无数改天换地的英杰,哺育和滋养了翻天覆地、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事业。

剧情以生动鲜活的史实,深情回顾了当年白色恐怖,敌寇凶残,先烈们家破人亡,九死一生,百折不回,慷慨赴义的刻骨经历。重温了危机关头,共产党救百姓于水火,挽民族于危亡的伟大历史功绩。血泪交融的久远回忆,掀开了历史的大幕。质朴的乡音,浓重的乡情,重现了战火纷飞的历史原貌,缅怀了赴汤蹈火流血献身的骨肉亲人。所有看过演出的观众,都深深感到,剧情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塑造了当时共产党人的真实形象,是一份党史教育的鲜活教材。




整个戏的舞台呈现也别具一格,不同流俗。大胆开拓性地借鉴了电影艺术的某些手法,场与场之间的衔接过渡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天衣无缝,不留痕迹。这给习惯了传统舞台戏的观众以极大的艺术新奇感和审美享受。


在细节上,导演有更独出心裁、出人意料的艺术处理。比如《重托如山》一场戏“痛舍亲生”那一段,当铁英在白狗子的威压之下,不得不献出自己的亲生骨肉,以保护烈士遗孤时,导演让铁英从婴儿襁褓中抽出一根长长的红绸带,一步步缓缓后退。这条无言的红绸带,成了母子感情的最后维系。它把一个母亲对无辜婴儿的千般愧疚和万般不舍,强烈地外化出来,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幕后爆发撕心裂肺的男声伴唱“天下最软慈母心,折断骨头连着筋。虎不食子千古训,痛舍亲生却为谁?却为谁?……”伴唱声中,铁英怀抱(烈士的)婴儿,仰天饮泣,无声落泪。那一瞬间的定格,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也必将成为戏曲舞台上一段难得的经典……

《兄弟相见》一场,在阴森幽暗的魔窟中,一对曾经患难与共的儿时玩伴重新聚会,却已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成了生死交锋、各不相让的对手。幽暗的背景下,一台黑色的文件桌,两侧高踞着一对比例反常的黑色高背靠椅,顶端醒目地标着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徽。在这里,一台普普通通的带抽屉的文件桌,被导演解读为两个旧日伙伴精神世界的分水岭。两个人围绕这台小桌,推移,对峙,试探,旋转,做足了文章。一台小桌,让空旷压抑的舞台顿时灵动起来,活跃起来,充分激活了观众的思维,给予了人们无尽的遐想。最后,兆伦一把掀翻了小桌,象征着腐败透顶的反动统治必定在人民的意志之下瓦解崩塌,预示着共产主义必将全面胜利的光辉前景。

演出结束,观众流连忘返,依依不舍,分别抓机会与主创和主要演员交流,合影留念。几位前来的市县有关领导也先后接见全体演职员,并即席做了简短却热情洋溢的现场发言,对整台戏的完美呈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宜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智朋表示:“没有想到,宜阳高村农民剧团能演出这么高水准的曲剧。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作为献礼,这份礼物十分厚重……剧情有几个地方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很感动,整个戏编排得非常好!今天高村农民剧团排出这样一个剧目,对助推宜阳学党史教育是一个新的题材。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全体演职员工表示感谢,今天的首演非常成功!希望继续磨砺,磨砺成一个精品,能在宜阳巡演,在洛阳巡演”。他还表态,已经把首演信息和剧照转发给县四大班子以及自己政务圈伙伴们交流传播。今后会考虑加大对高村农民剧团的扶持力度。

洛阳曲剧院刘联合院长说,这个戏以红色赵堡这个村来歌颂了豫西老区人民在解放战争期间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前有赵氏孤儿,后有红赵堡1945……老区人民为了烈士遗孤,甘愿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换过去”……整个戏“感人,流畅,从唱腔到导演的编排(我个人感觉)都非常不错,相信这个戏一定会走得更远”。
洛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旭说:“祝贺宜阳县在庆祝建党百年前夕推出这部戏。感谢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通过推出这部戏,真正体现了我们与时代同步伐,通过讴歌英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播正能量,通过讴歌黄河文化,弘扬河洛文化,助推宜阳县社会经济发展。祝宜阳县文化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祝愿剧团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关于《赵堡1945》的话题,似乎还有很多。总的感觉,对大部分看稀罕的观众来说,一个最基层、最寒酸的农民剧团,能创排出《赵堡1945》这样站位高,挖掘深,主题深刻,手法新颖,品味典雅,艺术呈现精美独到的艺术精品. 我们有理由相信,逆境拼搏,百折不挠,硕果累累,卓有建树的高村农民剧团,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一定能不骄不躁,稳步前行,逆水行舟,继续努力,创作,排演出更多更好展现时代精神,促进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家乡文化艺术事业的大戏,好戏!(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