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哉白云山
文|山不厌高
葭州城南,临黄河之滨,一处名山,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风光如诗似画,因终年白云缭绕,美其名曰白云山。
溯其历史,可至万历年间,终南道士,观山之景秀,遂结庐而居,采药为民治病,设化为教民,皆为普济众生使然。
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顿时名扬四方,始建白云观,神宗颁旨,亲赐《道藏》卷,从此名声大震,当地大兴土木,营造道观。
雍正二年,重修并扩建,历代续建补葺,儒、释庙宇百余处,鳞次栉比,宏大宫观,雄伟壮观,远近香客,络绎不绝。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已为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
依山势而建,高低起伏,主要建筑,真武殿,屋宇崇高,辉煌雄伟。宫、殿、楼、祠,自成格局,各具特色,参差错落,星罗棋布。明清建筑法式,融入地方风格,建筑精巧,别具一格,古朴典雅,使之更臻完美,相得益彰,呈现历代建造精湛工艺水平。儒、释、道交汇,诸神荟萃,集于一山,演绎宗教故事与神话传说,教导民众,甄别真伪,领悟虚实。白云晨钟,隔境可闻。昔主席转战陕北,两次登山赏景,殷切嘱托保护文化遗产。
雕塑艺术,取材石、木、砖瓦,以为数量之多,名目之繁,令人目不暇接,表现手法,种类繁多,浮雕、立体圆雕为最,或朴实庄重,或简洁明快,或粗犷雄浑,或精细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且有较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书画珍品,现存巨丰。碑刻,或以功德记事,或以文人雅士唯最,挥豪泼墨,留下诸多书法精品。当代书法名家,留下众多真迹。现存壁画,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形式多样。大型工笔画,色彩艳丽,彩色连环画,描述自然,山水风景画与花草水墨画,色调清淡。均出民间画匠之笔,皆为明清之作,保存古代民间精湛艺术特色,令人叹服不止。
白云神韵,圣镜仙乐,道教音乐。古典与宫廷结合,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吸收传统佛教、晋剧、唢呐与民歌精华,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独具地方特色,传播四方,誉满省城,至今仍诵唱古观,经久不衰。
现已为陕北独特的游览胜地,依旧雾霭漂浮,犹如一方仙境。以传统庙会,吸引四方信士来此朝山,人潮似海,商贾云集,大型艺演为之助兴,场面盛大、隆重。
美哉白云山,历经时代变迁,承载着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美哉白云山,保留着沧桑的原始记忆,镌刻着民众不变的信仰。伴着滔滔东流黄河,奋力谱写着陕北旅游发展新华章!

黑龙潭
文| 山不厌高
距古城榆林54公里,处无定河左岸,镇川镇红柳滩村东,留一盛景幽地。四周群山围抱,松柏掩映,谷内九潭连环,泉流涌动,一方奇观,风水宝地。
正德年间,建黑龙庙,庙座镇北峰,足濯龙潭,正殿、卷棚、钟楼、鼓楼、石狮、石阶、旗杆、牌楼、乐楼随山而列,浑然自如。庙西侧有一悬崖突兀,天生一卵形泉口,经6寸许,深不可测,俗称“海眼”,含多种矿物元素,甘甜可口、清凉沁心,包治百病,防病强身、延年益寿。常年涓流细滴,如珍珠连串,称“龙穴藏珍”,为榆林八景之一。右侧岩壁,刻“龙穴藏珍”,古拙遒劲,为清巧匠所刻。西面石崖,刻“耸施惠霖”,圆润大度,清榆林名笔叶兰所写。
古老庙宇,政府关注,民众支持,创全国首家民办山地树木园。栽植贵重树木,建引种区、庭院区、珍稀树种区、标本区、瀕危树种区良种示范区、经济林区,品种之多,科目之丰,接待日美德英法专家、学者,竞相考察,加强中外友谊和合作,成为国际美谈。
传统庙会,影响之大。香火鼎盛,名贯塞上,声威远播。西北等地游客,驱车踏至。传统文化活动,以秧歌表演、民歌演唱会、秦腔演出等多见。商贾涌至,人山人海,场面盛大,热闹无比。
搁笔遐思,惊其古老悠久;叹其巍峨耸立;醉其恢宏威赫,迷其精美妍艳,享其稀巧仙境,无奈掩卷而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