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栀子花开时
文: 魏竹兰||诵:林海
栀子花开时是春夏之交的初夏,是莘莘学子中高、考的时期,是临近传统端午节的时期。每年这时期,单位食堂大门口的栀子花就交替开着,有的发黄凋谢,新一批白色的栀子花又含苞待放,白白的花骨朵争前恐后挤出绿油油的叶丛,格外抢眼,“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就是栀子花的魅力所在。走近或一阵风吹过,阵阵香味吸引着我们女同胞,我每次路过都当回“采花大盗”,挑摘几朵含苞待放的带回办公室,找个瓶子用水养起来,让它们慢慢开,香味时间保留更长点。每次开门进入办公室纯天然的栀子花香扑鼻而来,在香喷喷的办公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也是很美的一件事。
栀子花开时,我读四、五年级的两年里的初夏,也是在香气扑鼻的清晨开始一天“卖菜生意”和学习。我们当时读一至三年级在村上,四、五年级到镇上读书,我们从家去镇上读书不远,大概步行10分就到了,但是需要经过镇上的老街——沧溪街。那时没有集中的菜场,老街两边就是卖菜的摊点,街上的市民们是我羡慕的对象,看着她们蹬着皮鞋,在老街大青石发出好听咯噔声,穿着好看干净的衣服,提着小篮子在街上讨价还价买菜或闲逛悠,时不时看一下戴在手臂上的那一枚硬币大的手表,我不由多看几眼,心想我长大了会不会有皮鞋穿?会有手表戴吗?会不会不用穿打补丁的衣服?也有这么漂亮的衣服穿呢?读四年级、五年级两年我都在羡慕中度过的,因为母亲安排我,利用路过老街上学的早上,会让我顺便去卖菜。母亲会提前一天晚上把菜弄好,就是一把把扎好,韭菜、七寸缸豆等,不用秤称的,告诉我多少钱一把就行。第二天清晨我背起书包和母亲准备好要卖的菜就往老街奔去,有时候菜多,父亲会把菜帮我送到街上,他再跟母亲去田里干活。原先我不好意思在老街上卖菜,确实小孩子不多,大多是附近村上年纪大的奶奶们,后来想着能看到街上市民们是我的榜样,能看到她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也不反感了,又不会影响学习,就是稍微早点起床而已,为父母分担一向是家中老大的责任。
最喜欢不冷不热的初夏,因为此时栀子花开,去老街上卖菜时,会有附近的奶奶们也去卖菜,顺便卖栀子花、艾叶等,我一般在她们附近找个空位置,没有的话,嘴甜一点,她们会把她们摊开菜收拢一点,挪出一点空“地盘”给我,我的菜也不多,又不用用秤,占地少,或许看我年纪小的缘故,瘦瘦小小的我蹲在菜后,期盼着老街女市民们光顾我的小菜摊,一般一天只有一样的菜让我卖。旁边的阿姨或奶奶会夸我懂事,晚上放学回家,交钱给父母时,父母也会表扬我,我更乐意在清晨卖菜了。旁边奶奶见我,就会送我栀子花,我会用卖菜的钱给她,她却不肯收,可能怕回家不好给母亲“交账”,我也会嘴甜点奶奶长奶奶短的喊着,惹得她们讨喜。那两年的栀子花开时,我会有栀子花带去教室,整个教室都香喷喷的,我们会在香气中开始一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也夸我,我顺路卖菜的积极性更高了。
四、五年级两年的时光很快过去了,初中就换学校了,我卖菜的任务也圆满完成了,但时值今日的栀子花开时,都回忆起那些开心快乐的童年趣事,如今我的愿望也实现了。有手表戴,有皮鞋穿,有好看的衣服……也许是当时老街的漂亮市民给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如今栀子花时,时值中、高考的日子,祈愿这天然的栀子花香给莘莘学子送去清凉,送去芳香,送去好运,实现他们各自的愿望。

作者简介:魏竹兰,笔名子蔚,热爱写作,喜欢写一点有感而发的感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