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教育机构如此泛滥、功利,谁之过?
柳袁照
现在,整顿教育机构,大家都是拥护的。学校是拥护的,因为教育机构所谓的辅导、补课,让学校教育措手不及,显得被动。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破,机构超前、超纲教学,让学校显得无力、无用。机构功利,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缺什么补什么,把教育带去歧途,学校明明知道是歧途,身不由已,还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走,无奈、沮丧。家长也是拥护的,虽然家长很用劲、费力地去机构补课,还要想办法找机构补课有效的好老师,但是那往往是无可奈何的举动,人家的孩子送去补课,自己的孩子不去,明显要吃亏。成绩差的家长要送孩子去补课,成绩优秀的家长也要送孩子去提升,成绩一般的家长也要送孩子去既补课又提升。有些家长送孩子去机构,是求得心理安慰,我送了尽到了我的责任,我不送,万一孩子成绩上不去,怪这怪那,会归结到没送孩子进机构补习或提高班。
当下,政府下决心要整顿,除了机构自身,估计整个社会都会拥护。我只是要问一下:为何一定要等问题严重了,才动手?各级监管部门为何不主动、自觉行使自己的职责责任呢?一个人都要定期做健康检查,预防比治疗更少成本。为何教育就不能学习卫生医疗呢?
国人都有“痛打落水狗”的遗传基因,教育机构面临严肃、严格的清理好、整顿,业务与效益遭到重创,大家也一起围观、乃至痛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许多学校招生要依靠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掌握大量的学生家庭、成绩等第一首信息,公办学校要依靠他们,民办学校也要依靠他们。优质学校要依靠他们,薄弱学校也要依靠他们。学校招生、入学有些不能考试,可以暗中委托机构做,机构只要做一次“练习”或“测验”,就能把学生区分出来了,完成筛选。 有些学校以实验项目为名的入学或选拔“调研”“考试”,凡事没有进某个教育机构补习的孩子,试卷上的几道压轴难题是做不出来,为何?不言自明。学校引进“第三方服务”,有些项目,往往变相或间接交给了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在当地教育领域内(教育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是社会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是,我们教育自身,特别是学校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前几年,学校为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拿出了许多真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强制规定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时间一到,教室清场、校园清场,即使是在搞活动,进行素质教育的活动,也不行。到了双休日、节假日,包括寒假、暑假都不允许学生返校,大门紧闭。有的省、市教育部门、督导部门还要暗查、暗访,一旦查明查实轻一点的通报批评,重一点的处罚。学生不能在学校,只能在家里在社会上,学校不管,不作为,机构就主动担当起了责任,也许越做越大,在某些方面几乎可以替代学校。教育部门只看好自己的学校,即以为责任到了,学校之外好像与他无关了。今天,事情到了这一地步,学校再反思,再亡羊补牢,虽不晚,可是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提倡学校做延时服务,延时服务一定不能做成机构的翻版,把机构做的变成学校来做,那就更惨了。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浅层次的,列举了一些现象,梳理了部分原因。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参与,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
2021年6月8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