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居二娘
文/李金香(天津)
邻居二娘,本是同姓宗亲的一位长辈,就住在我家房前。
说起二娘,熟悉她的人们,不禁感叹她是个传奇的女人,今年多大年纪,谁也不知道,只有她自己明白。据说二娘嫁过来时才只有十七岁,丈夫不仅比她大好几岁,并且身染重疾,婚后只四五年的光景,丈夫便撒手离世了。剩下老婆婆和俩个年幼的儿子,全靠二娘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又赶上吃食堂,打回来的份饭,都是菜汤糙糠之类的食物,根本填不饱肚子。为了顾及老人和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她自己每天都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经常饿的头晕脑胀,走路都得扶着墙。又赶上六三年发大水,把二娘仅有的两间土坯房淹没了,只好随着大伙携老带幼地奔走他乡,靠要饭度日,多病年迈的婆婆因经不住路途劳苦,在奔波中去世了。
等水退了,二娘才和乡亲们返回村庄,就在自家附近搭了个简易的窝棚,娘儿三个就容身于此。看到别人家都陆续动工盖新房了,她也开始操持造屋,先从别人家借来一辆独轮车,上面放上两个柳条筐,先把废墟一点一点装上车运到村外,回来时再推车好土,堆在宅基旁边备用,功夫不负人勤,地基终于清理好了,土也备的差不多了,还缺和泥用的菍草,她便背上筐带上镰刀,去很远的地方打青草回来晒干,一趟又一趟地来回跑,然后用铡刀拦碎,用土围在中间,又挑着俩个水桶从河塘里打来水,因个子矮小,水桶又大,二娘挑着它,桶底也就刚好离开了地皮。放下扁担,吃力地提起一只桶,把水倒进土里,由于力气小,泥土又太沉,搅拌不匀,她只好挽起裤角赤脚去踩踏,只为把泥踹熟练了,然后把木制的长方形模子,摆在空地上,用锄铣端着泥倒在模子里,一块模子需要端七八趟才能装满,要用手按压结实,不能留有缝隙,脱成一块一块的土坯,这更是个力气活,一天下来,是个壮劳力也得浑身疼的散了架,何况体单力薄的一个女人,更是吃不消。为了儿子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她咬牙坚持着,整天像个泥人,滚爬在泥巴中,根本看不出是个女人家,坯块就这样一天天地增多,终于一面晒的差不多了,就掀翻起来换个面再晒。这个时段最怕下雨,可老天爷还是下了,二娘夜里起来,把土坯一块块地抱着,又分堆垒垛在一起,用塑料遮盖在上面,就怕雨水冲坏了坯块,等到天晴了,再一块一块地摆放回去。还好檩条还在,终于可以动工盖房子了,把青砖做的底层清理好,学着男人们在地上插扦扯上线绳,就开始垒墙了,直垒到她身高不允许再举上去,才不再拒绝邻居们的帮助。其间有很多人看她一个人太累,从中说媒另嫁他人。可都被二娘婉言谢绝了,她总说为自己活,活给别人看。人们也许就在那个时候,就已佩服她的自强能力了。三间房屋一天天地增高,终于在一挂鞭炮的欢快声中峻工了,母子三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那个年代的农村,都是集体生产队模式,由于科学不发达,种子都是代代传播种,土地缺肥,只好用牲畜的粪便积肥,再有就是扫来的落叶堆积在一起,经长期发酵后做为肥料,再加上旱涝不保,凭天吃饭,所以产量极低,家家秋后只能分到很少的口粮和几捆玉米秸杆。生活非常困难:,别说没个顶梁柱,就算有个劳动力挣工分,一年下来也是亏空。二娘便舍下两孩子,坚持去生产队参加劳动,由于她身材太矮小,只有一米五左右,时值正赶上挑大河筑堤坝,搭筐抬土,和别人合作,即便别人照顾她,一天下来,她的肩膀被粗糙的扁担磨的起了血泡又磨破了,血和着汗,回家脱衣服都是咬着牙才勉强脱下来,她煎熬着,结了的痂又破,破了又结,直到后来双肩麻木的,结了厚厚的硬茧子,才不再觉的疼。说起干农活,她也不甘示弱,有时把个别的男劳力都丢下老远,由于耿直的性挌,有时队长不给她派好活计,她就和男人们一样干些耕耙收种的累活,她都默默地承受着,却从无怨言只是为了不愿被别人照顾,不被别人小瞧。

孩子们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别人家长子一般都不让上学,因为下面孩子多,大都在家帮衬家务。可二娘再苦,也执意把两个孩子送去念书,她说她这辈子最羡慕识字的人,看见字就能明白上面写的什么,不像自己见了字闷的慌,好不容易有机会读书,她不想耽误孩子们。这无疑又给她增加了无数的负担。到了七十年代后,家家分得了自留地,温饱终于基本解决了,可二娘还是像从前那样过的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留给俩懂事乖巧的孩子。
随着改革的春潮,承包土地到各家各户。一改集体耕作方式,人们能一心一意地在自家地里一显身手,能自主安排劳作时间,早出晚归,地自然也不负勤人,再加上种子经科学的改良,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在提升,二娘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从小就喜欢布艺绣花,因此七邻八舍也经常求她做些小动物哄孩子,今儿缝个布老虎明做个猪枕头,明儿再绣个小鞋面,做个小衣服。逐渐地她喜欢上了裁剪,掌握了一套好技术,便省吃俭用买了台牡丹牌的缝纫机,这可是那年代的奢侈品,贵重物件之一,开始为村民们加工衣服,开始是不收费的,她总说先练练手,布料太贵,人们一年才添件新衣,怕剪坏了不合体影响美观,人们也就接受了,后来二娘的活儿越干越板生漂亮,人们的手头也松快了,考虑到针线也得花钱去买,就给他扔下一块八毛的,陆续又长到三块五块,二娘居然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巧裁缝,有了一技之长,也有了固定收入。可她还是拮据着度日。她说要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有出息的人,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再加上二娘勤快,地的收成也好,很快成了八十年代前期的富裕户。怎不叫村里老少对她竖起大拇指。

两个儿子也争气,老大每天要徒步走上几十里路往返家与学校,知道母亲的不容易,从不让做娘的操心,终于成为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老二也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乡里第一名大学生,双双成了二娘的骄傲。两个儿子陆续地成了家,生儿育女,她自己又用积蓄紧挨老房,盖了三间瓦房。本该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二娘,也该好好轻松地喘口气了,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怕祸事从天降,二娘的小儿子突发脑血管疾病不治而亡了,这个打击让二娘再也振作不起来,从此她少言寡语,几年里断绝了与人的交往,有好心邻居几经开导劝说,天长日久才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只是不再熬油点灯地做外活了。也不再出席任何红白之事,只是礼金还是不会忘记上的。人们眼里的二娘,从性格上也变得有点孤僻了。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从别人口中,当做故事听来的。
我接触二娘,是因刚嫁过来,人生地不熟的,整天只有彩电和一台录音机作伴,看累了听够了,出门又怕羞,只站在门口放一会儿风,但一出门总见二娘一人忙出忙进,看到她的第一印象,一下就让我联想起小时侯,看过的一部动画片《母鸡下蛋》里的那个老奶奶,简直就是二娘的化身,那个精神劲儿透着干炼。前后院住着,婆婆也曾引荐过,知道称她二娘,她那天也执意掏了认亲的礼金,便时常打声招呼,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了。后来出于好奇,她一人单住哪来这么多活,便有意去接近她,知道她院里养了许多鸡鸭鹅,早上天不亮公鸡就开始打鸣,鸭鹅就随着“嗄嗄”乱叫,刚来的时候真不习惯这动静,后来听邻居们说起也是一脸的不悦,因为太早响动又大,影响到了左邻右舍的休息,可人们都吃过她淹的鸡蛋和鸭蛋,再顾念她的情绪,也就慢慢适应了。二娘也似乎愿意和我说话,总主动招呼我,让我进屋坐坐,我总是不肯,怕和她老人家说话不好沟通,只是在门外陪着她忙着手头活,要么捡着土粮食,要么做针线,要么编柳筐。她总是放下手头的活儿,搬来凳子给我坐,当看到一双又粗又短的手,没有了半点女人的柔弱,甚至比普通男人的手更粗糙些,竟能做出那么精美的细活,让我有了几分敬佩。日久生情,陪二娘坐会慢慢变成了一种戒不掉的习惯,其实她也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自闭,二娘虽是长辈,又出生在战乱动荡的时期,可她说起话来,完全是新社会的观点,闲聊时比我想象的要融洽的多,超越了她的同龄人看待事物的思维能力,她也讲起自己的身世和过去,只是丈夫和丧子这段从不提及。后来再寂寞了,就陪二娘去放鹅,她总是去一个地方,并且总面向同一个方向,可能是天长日久的原因,那个地方已不生寸草。有时和我说着话便走神了,总问我说到哪了,她说她忘了话题,说自己老了,我也总是提醒她,她才继续说下去。我后来才发现,远处有一座低矮的坟茔,也便明白了她的真正来意,听了她的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有时心里总想,二娘若是识字,再赶上个好年代,一定会出人头地,是个有胆有识的女强人。
二娘是做饭的一把好手,以前农村红白事要蒸馒头,都要请她去帮忙,别的妇女都不敢下手怕碱大碱小的,只有二娘果断,去了插手就干,一揭锅盖,总给人们一惊喜,又白又亮的大白馒头,个个招人喜欢。她还调的一手好馅,味道总是与众不同,她也曾口传身教,可别人学都学不来那种口味。所以不只是孩子们连大人都爱吃她做的饭。她也经常把做好的饺子端过来让我尝尝,时间一长,便促成了母女般的关系,她总说她自己就缺个闺女,我也随口说不嫌弃就拿我当个女儿吧,从此这个二娘在我心中就是慈母的地位。
每当丈夫值夜班,二娘担心我胆小睡不好觉,就请我去她房里睡,开始怕打搅她,再者怕自己不习惯,可盛情难却,还是去了,二娘是个有良好习掼的人,把屋子收拾的干净利索,连我这年轻人也比不了,她不让我带被褥,拿出一套崭新的给我用,暖暖的软软的感觉真好,她和我是保有距离的,她说自己喘气粗又有口气,怕我不习惯,所以才离我远点,而且背对着我躺着,我也怕搅了她多年的习惯,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感觉这一夜睡的好踏实,就像以前睡在娘的身边。
自从我有了身孕,二娘更是一天跑好几趟,过来帮忙倒水干家务,陪我说话聊天,等到儿子出世,可忙坏了这位二奶奶,重新拾起了那套老手艺,孩子的小衣服和鞋子,从单的到棉的,都是她一手包做的,那么得体舒适,比买来的还要好。我也总过意不去,她总说往近了说,我不是孩子的姥姥吗,再远也是个二奶奶呀,惹的婆婆也一顿大笑,说比我这亲奶奶受的累操的心还要多。她也说几年没接触孩子了,一看到小孙子就喜欢的不得了,一时看不到还真想,我知道她的心事,也经常有意让她帮忙带孩子,二娘那几年看着高兴多了,像变了个人似的。

那年二娘已经八十多了,她竟然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老屋从上至下一扒到底,又用砖砌了个羊圈,买回来一对羊,开始了养殖,村民们都背地里议论她,说她忘了老了,越活越精神,孩子们怕外人笑话,再三阻止,她不顾反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行动,老太太干一行爱一行,自个身体也好,把个羊放的膘肥体壮,每到母羊繁殖期间,她就像侍候月子一样,熬小米粥加红糖喂食给母羊喝。冬天就把小羊放在屋里同住。只三四年光景就成了个初具规模的羊群了。那年羊价正好巨升,她那一笔就收入了两万多元钱。后来在人们劝说下,她只剩下两三只,只说自己真老了,羊啃吃庄稼追不上了,怕讨人厌弃,就少养些吧,我也时常开导她,怕她累垮了身体,其实我知道她的心思,她是想为小儿子攒下一笔说阴亲的钱,因为我听说那个二嫂子带着孩子改嫁了,才使她又有了挣钱的动力。我们这里的习俗,男人死后先不入坟,等其妻百年后再一起葬进祖坟,若是女人改嫁了,男人只有再聚个阴亲共葬,不然就会死不暝目的。至于剩下的几只羊,她依然风雨无阻地坚持去放,那也就只有我和二娘最心知肚明的了。
有一天中午都过晌了,老大哥问我看见二娘了吗?我只知二娘肯定去割草了,去哪个方向不知道,大哥说找遍了也不见她的身影,而且上了村广播台了,已经发动人去外村找了,我也心里一惊,二娘会不会?随之加入了寻人的队伍,还好邻村有亲戚,天将黑时把迷路的二娘送了回来,后来听她自述后,才知她迷转了方向,去的那个村,离家已是十多里的路程。后来大哥再也不敢让她一人去放羊,把青草打回来让她喂养,可她怕委屈了羊,说绵羊太娇贵,不是圈养的执意去放,怕出意外,家人们便做二娘的工作,要把羊都卖掉,二娘不舍的卖,可买家都来看羊了,出圈那天,二娘一个人闷在屋里,一天没出来,转天见她双眼哭的都红肿了。她像是丢了魂,又没了精神,开始埋怨儿子不该卖了羊。我常劝她,自己年岁大了,应享两年福了,没必要再这样劳累,把自己身体保养好,自己有福,晚辈们也有福,到时候还得帮我带孙子呢,她这才有了笑意。

有一天,她送过来个筐,里面装着两只鹅,非要送给我收养,说她们又打家禽的主意了,把鸡鸭鹅都要卖净,一只也不给留了。你养着吧,想它们了我还能过来看看,不然卖了就都宰杀了。看她心疼的样子,我只好暂时收下,谎称在儿子那院养着呢,其实偷偷地,又转给了那个大哥做了处理。
没有了家禽的动静,整个胡同乃至那一片都显得冷清了许多,二娘也没有以前的忙碌了,只是总站在羊圈前发呆,还总问我听没听到小羊羔的叫声,溜弯回来,手里还习惯性地不忘抓着一把,精心掐下来的苇尖或嫩叶。放在门口任其风干在那。
那天门外小坐,二娘起身时,身子晃了又晃差点摔倒,我伸手一把便扶住了,想送她回屋休息,她却不让送说自己能行,我注视着她的背影,她走着走着裤子松了下来,她却完全不知,怕她绊倒,我上前帮她提好,送回屋里。后来几日,她总是背着手站着半天不动,喊她时应答的也有些迟钝,裤子也还是提不利索,有时掉到膝盖处,她竟然不知别扭还往前走。我便告知大哥注意着二娘,我也常去观望。只是有几天大门上了锁,我想一定是大哥接她过去一起住了,哪知后来听大哥讲起,那天夜里,二娘突然肚子疼的满头大汗,从床上滚落到地上,连再往上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在地上趴了足足半宿,天亮后才发现送进了医院。
如今二娘恢复的还好,只是走路慢了许多,看上去明显老了许多。每天还能来老房转悠一次,看看左邻右舍,我照常拿出鲜货和糖果招待她,她总说不吃,不吃,可手抓起一把放进了衣兜,直到装满为止,每到这时,我的心像被狠狠地抓了一下,隐隐作痛,还有被我转送出去的那两只鹅,一直在挣扎,在挣扎。
二娘老了,真的老了,老的在我面前成了个孩子,而我不知道,我还是不是二娘眼中的孩子?

(作者简介)
李金香,生于1970年,热爱文学。沧州市、青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文字诠释生活,数百篇作品散见干《沧州日报_青县周报版)》《大国方略》《仪仗兵团》《乾宁诗韵》《青县新视听》《沧州诗界》 《沧州都市头条》《中华诗歌联合社河北文学社_衡水都市头条》《盘古风文学》等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深受读者喜爱!

巜华夏诗词文学社》通告:
各位诗友:本着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尊重,作为诗者,请尊重自己与别人的每一件作品,不剽窃,不抄袭,不一稿多投,不在群里频繁改稿,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投稿作品请作者要写上(投稿)二字。本群收现代诗,格式如下:
投稿
一.题目
二.文/作者(省份)
三:空一行后
正文******
本群可以投稿也可以分享互动,做到有赞必回。但禁止一切商业链接!本社为纯文学平台,禁止发黄、赌、毒链接!禁止反党、反国家、反社会主义言论!禁止在群中相互贬损辱骂行为!望大家严格遵守群规,守护文坛这片净土,静心创作,携手并进,为打造一流文学平台,而共同努力!加油💪
《华夏诗词文学社宣》
2021年5月12日
华夏诗词文学社团队名单
总裁 总社长: 鲍桂芊
管玲玲
常务总社长:郭申虎
副总社长(兼)总编:
王炳华
副总社长:管延芳
常务副总社长:张大千
文学总顾问: 王洪全
现代诗歌终审: 郭申虎(兼)
古诗词终审: 张大千(兼)
主编: 朱建新.陈艳丽.任泳儒
一分社社长: 曹进书
二分社社长: 张大千(兼)
三分社社长: 何全兴
四分社社长:疆闻
宣传部:王洪全
文学顾问: 岩青
王志刚 付凤云
英语翻译: 徐思静
诗歌朗诵团队: 周莉莉
细细的雨
编委会收稿人:全集编辑部人员
作者须知
1、插图和音频部分来自网络。
2、本平台推出的作品,内容上如有异议。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或删除。
3、所有前来投稿的作品,均视为"独家授权"华夏诗词文学社发布。否则请勿投稿。
4、为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作品,纠改错别字,并按格式等要求投稿。
5、谢绝抄袭、一稿多投。
6、文责自负,如有作者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侵害他人权益等各种行为所发生的纠纷。均与华夏诗词文学社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经济等相应责任和后果。
7、以上条款,请各位作者严格遵守。
8、作者稿费据打赏费决定,10元以上反馈诗人百分之50,领取请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发放。凡无转发朋友圈或点赞不足一定数量者,本刊将不再编辑刊发。
9、投诉电话:
18668908333
投稿热线:鲍桂芊
15083953187
平台投稿人:猫妖:13969166185
头条编辑:猫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