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现场(ID:wenxueip)
【生产队时期的那些事及其他】
专辑目录
【卷首】
■桓台 宋坤/生产队时期的那些事
【灵犀】
■张店 赵自鹏/幸莫大焉
【作家写高考作文】
■桓台 巩本勇/成功的关键是与众不同
【记忆】
■张店 钟耕发/又见杏儿黄
【诗会】
■桓台 胡华业/对夏天说一句谎言
■淄川 小四方/愿做你生命中的一朵小红花
■张店 钟耕发/晨见(外二首)
■吉林 王玉孚/与诸诗家德惠雅集(外二首)
【灵犀】
生产队时期的那些事
■桓台 宋坤
倏忽间,生产队这种最基本的农村集体组织,已消逝三十多年了。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那段经历有着亲身体验,也对生产队的生活充满了五味陈杂的情感……
“吃了吗?”在那年代里,乡亲们无论是在路上相遇还是邻里间串门时,打招呼的方式几乎是如此这般的雷同。自小,我就耳濡目染于这种纯朴的礼节,并被父母长辈训导为人恭理致的道德作为。我深知,这绝不是浅俗的客套,而是包含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因为“民以食为天”,在数千年以来的农耕经济条件下,维系温饱始终是民众生存之首要。接续至生产队时期,一日三餐能够填饱肚子,便是乡亲们那时节的“幸福之梦”。
生产队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保管员组成生产队队委会,他们是队里的决策者,队里的大小事由他们来商定。生产队里的农活由队长统筹安排,然后队委会其他成员分头领着社员们到各个地片进行劳作,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安排一种有体面的工作。干得好一点还可以抽调到大队里去,但能干上大队工的人不算多。赤脚医生、拖拉机手、屠宰师傅、供销社或代购代销点营业员是当时流传着“听诊器、方向盘、屠夫刀子、营业员”人们很羡慕几种职业。体弱多病的三十刚出头,就被派到坡里扎个窝棚,要么谷地里吓麻雀、要么地瓜地里看地瓜、要么到棉花地里看棉花,除了回家拿干粮,白天夜里吃住都在坡里。年龄较大一点且灵巧的,派到坡里管理菜园。除了根据季节种好管理好蔬菜分给社员们用,平时或“三秋”忙时,劳力们到坡里干活,中午帮着烧点开水,做点菜。
遇上社员家中有盖房的,生产队里在不误农活的前提下,派一部分年轻力壮的劳力去帮忙,中午户主会尽力做好饭菜来招待他们。有女出嫁的,生产队里会派出既要处事圆滑又要酒量大的,与家人一块去送嫁妆,体体面面的为其争脸面。有一次去当时邢家公社宋家村装箱子,几个人一抖劲,喝的那陪酒的全趴下,家里找不出其他人,酒也拿不出。返回去后,队长高兴地说“你们真是争了光,以后有机会还叫你们参与”。
当时生产队里的计分标准是:一个男整劳力按十分,“三秋”忙时,加班加点计十二、三分。一个女正劳力一般按七、八分。有时还要看活的轻重和量的大小来计。平时在生产队场里干活的妇女们按零工来计分,“三秋”季节,按计件。像麦收剪麦穗,按麦秆的斤两;秋收按手工脱粒出来的玉米芯的重量;冬季按织的苇草箔的数量来记工分。活不管轻与累,记工分多少,只要有活干能挣上工分就行,这就是社员们当时的追求。
生产队那时候,我和三个妹妹都在学校里读书,只有母亲一人在生产队里劳动,一天下来才挣7分。为了多挣几个工分,不至于年底扣除生产队分配的粮食、柴禾、蔬菜等款项后出现红数,我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生产队里找活干。因我年龄小真正适合我的活不多,最初是跟着妇女们去棉花地里拾棉花,庄稼地里拔草,翻地瓜蔓,打玉米叶等。队里一天给我记3分,心里很是高兴,我也能挣工分了。
记得有一年一个星期天,队长安排我和一个男劳力带上工具,撑着溜子到庄外的社员家里去掏鸡粪鸭粪。按照各户提供的数量用火柴和煤油去兑换,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兑换到日常生活用品,因此他们都很感激。有一次,恰巧来到了马踏湖中传的沸沸扬扬的一卖鸭人从东北大连带回一媳妇的那一家。男主人出工了,家里只有那个女人和她带来的两个女儿。只见她中等个儿,身体有点发福,她喝着茶嘴上还叼着一支烟,举止言谈与农村妇女就是不一样,屋内房外拾掇的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她告诉我们最初不习惯这儿的生活方式,偶尔跟着她男人到庄里,人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背后还指指点点。她说由于住在村外交通不便,又不会撑溜子,人生地不熟,不轻易离开家。因为到处是壕沟、河湾,一旦进入芦苇荡迷了路更后怕。渐渐地湖区的人们对她娘仨开始眷顾起来,采藕的人路过,驻驻脚会放下几只藕;拉网捕鱼的,讨口水喝给点鱼虾。有时,她男人在回家的路上,顺便逮只野鸭带回家。日子虽然过得不算富有,但这在当时来说不会为吃而发愁。当问起当初她为什么乐意跟着卖鸭人来到这里,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时,她只是笑而不答。几年后,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媳妇带着一双女儿又回到了大连。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初中高中时,麦收秋收秋种季节队长安排一个男劳力带着我,待劳力们一清早出工后,按着派活的名单到各家去敛饭。从巩家出来再到郭家去,有的户不是干粮没熟透,就是菜没做好,来来回回去催好几次才算事。劳力们的早饭吃的及时不及时,全依仗着我们俩催饭的能耐。麦收季节,吃过早饭后,我就立即加入到拾麦穗的小伙伴们的队伍中。那时小孩子计工分,是按照你拾麦穗的斤数多少来折算,拾的越多记的工分就越高。那时候都乐意跟着一个割麦子技术不高的人后面,因为他(她)掉到地上的麦穗多,一天下来记的工分就多。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拾得麦穗跟我们几个差不多少,可斤两多不少,我们都感到疑惑,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打开一检查,结果里面裹着一个大土坷垃。
那时候往生产队里运庄稼的主要工具是溜子,遇上干旱年代,劳力们就得用扁担挑。麦子运到生产队场里后,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先是将麦穗头创整齐,接着用鉄梳子梳理麦秸,放到刀上将麦穗头扎掉,再将麦秸用草绳捆绑起来。打零工的妇女将麦穗头,一遍一遍地用铁叉挑着晾晒,待麦穗头晒得很焦的时候,用牲口套上碌嘱碾压,用木叉一层层将麦秆跳掉,直到剩下麦粒。用推耙堆起来,借着风力再用簸箕杨干净,这工序叫扬场。打下来的粮食先按照上头分配下来的指标交公粮,生产队里留出部分储备粮,其余的按人口分到社员手中。
麦季雨后,孩时的我们也不闲着。每个人从家里提上个瓷罐,拿上用铁丝弯的钩子下坡,到干涸的沟里拾螃蟹。当看到有蟾在一洞口前这一情况,人们都很高兴。按以往的经验判定,里边一定有螃蟹。先用铁钩将其弄掉,再小心翼翼把钩子伸进洞里,待螃蟹用大夹夹住钩子时,慢慢地将其拖出放到罐子里。每次少则三五个,多时十几个,弄回家就是一顿美餐。有时候碰巧勾出一条蛇来时,往往会大惊失色,什么也不顾落荒而逃,尽管老人们说马踏湖里的蛇没有毒,可一遇到蛇,人们还是心有余悸,远远地躲着走。
秋收秋种时,早晨将劳力们的饭送到坡里吃完后,这整个一天就由一个年纪偏大的,带着我们两个孩童,到河沟及边沿上去给耕地的牲口割草。每割满一溜子,就运回犁地的营地。我们几个分工很明确,下午大约三四点钟,就帮着用铡刀给牲口切草,以备夜间喂养。晚上我们几个都住在坡里,夜间喂牲口的活儿由领着我们割草的老头去干,扶犁手一般不干杂活儿。生产队每天种植小麦多少,全仰仗着扶犁手犁出的地的亩数。第二天等劳力们都上工了,按人员名单撑着溜子回到庄里挨家去敛饭,天天如此,直到秋收秋种结束,跟具这活儿我干不少年。
为不误农时抢收抢种,每到“三秋”(麦收、秋收秋种、立冬割苇草)季节,这个时候生产大队委就在坡里安营扎寨,成立“三秋”指挥部。其主要工作除了到各个生产小队了解督查生产外,还有一部分人用铁笔、蜡纸、钢板、手推油印机,来专门编印《三秋战报》,及时报道各个生产小队收获玉米和种植小麦的亩数情况,并制作了流动优胜红旗,按进度按质量进行颁发。各个生产队之间为争优秀,红旗插遍地头,标语牌子连成片。处处看到的是你追我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劳动场面。虽然当初喊出的口号是种足种好小麦向国庆节献礼,实际上到霜降时还有个别生产队麦子尚未播种完。
每年入冬过苇秋割苇草这个时候,由于天冷水大又因防止收割苇草时伤者脚,需要准备些牛皮,缝制牛脚子和牛腿子。生产队队委会就向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写申请打报告宰杀牛。只要报告批下来,社员们就就有牛肉吃了,等于提前过年了。不过那时,像牛头、牛脚、牛骨头没人要。一是社员们没有那么多柴禾去烧煮,二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熬夜,害怕第二天耽误了干活挣工分。割苇草是一门技术活,既要割得茬子矮,又要割得速度快,这才算是好手。用溜子运苇草,也得有基本功。遇上刮大风,只有左右开弓,才能应付的了。溜子恰巧嵌到暗木桩上更的小心处理,人掉到水里,溜子沉到水底的事时有发生,也出现过溺水淹死人的事。
生产队那会儿,文化娱乐生活太贫乏。一年看不上几次露天电影,每次听说晚上放电影了,早早的就用玉米秸或高粱秸或瓦块占上个地方,以免去晚了站在远的地方看不好。有时道听途说,消息不准白忙活一场。往往一部电影看一遍不过瘾,还要跟着转好几个村去看,远的跑出去十几里路,差不多里面演员的台词都能背-下来。像《小兵张嘎》、《地雷战》、《英雄儿女》、《小二黑结婚》、豫剧《朝阳沟》等,放映主片前往往用幻灯机放上几分钟的反映当前形势的幻灯片。过春节时,马踏湖鱼龙子弟戏班,将准备了近两个月的京戏在鱼龙湾戏园子里奉献给父老乡亲,主要是以样板戏为主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还排练了古装京剧《十五贯》、《苏三起解》、《穆桂英挂帅》,年初二下午就开始,一直唱到初六,邻村还有外公社的村庄也挣相雇去唱上几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大部分社员不识字,为了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利用晚上或农闲时成立夜校和午校,安排一部分人作为老师来教学认字和算数。生产大队为营造良好的识字氛围,派人在各条小巷的墙壁上,作画写字。像牛、马、羊等牲畜和鸡、鸭、鹅、猪等家禽,萝卜、茄子、白菜、葱等蔬菜,大大提高了农民们的识字积极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扫除了文盲任务。
平时农村社员人家磨面,要提前向生产队打招呼。生产队按先后循序给一个木制号牌,再到生产队饲养处去牵牲口。人们都希望牵上个听使唤的,既省心又磨面多。要不干生气,又耽误工夫。赶上过节,歇人不歇牲口,半宿半夜的掌灯不停地干。那时家中有石磨的没几家,人来人往,甚是热闹。最怕的事家中来亲戚,因做不出像样的饭菜来招待。支上鏊子,到邻居借点面粉,烙上几个两面子饼(粗细粮搭配),用自己家饲养的鸡下的蛋做个汤,这算是家庭条件好的了。即便是过节时走亲戚,用篮子盛上几个馒头、包子,一圈下来数量减不了多少,只不过是换换样罢了。过春节买的肉,一直节省到清明才吃完。新衣服,只有过节时才舍得拿出来穿,往往是好几年不换样。
每逢年底,生产队队委会成员聚在一起来商定本年度工值。计算出本年度总收入,总支出,本生产队劳力总工分总合计数,再加上生产大队下拨的干大队工的工分,决算出每个工值(以10分为一个整工)多少钱。好的生产队每个工值五角六角,差的两角三角。劳力多的家庭扣除生产队分的粮食、蔬菜、肉、油、柴禾一年下来,能分三几百元,一般家庭百儿八十元,个别劳力少的家庭出现红数,倒欠生产队的,只有来年再顶账。由于从生产队分不到几斤食用油,所以平时省吃俭用到过节时才用的多一些。家庭稍好一点的,买点肥猪肉炼成油添补用。记得上初中时,每周有半天的劳动时间,学校根据季节情况安排搞勤工俭学。同学们三人一帮,两人一团到生产队借溜子,到坡里割青草,或拾粪便卖给生产队,还采药材像地环子、益母草、薄荷或采摘车前子卖到公社收购站。虽然卖不到几个钱,但也能为家庭减少部分学杂费以及购买学习用品的负担。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生产队上了不少的副业项目,像打草绳、熬水胶、制作石棉瓦、榨棉籽油、搞牲畜屠宰等,工值高了社员们的收入也很可观了。
生产队的主旋律是生产,岁月一日一日重复着,生活在悄无声息、按部就班中进行。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遂解体,生产队也就消失了。但生产队时期“笑的拉着哭的走”,大家操着马踏湖地道的洼里音,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深刻体会到浓浓的庄里乡亲情。让我们收藏起这一份亲切的乡愁记忆。
【灵犀】
幸莫大焉
■张店 赵自鹏

接到母亲电话时正好赶到此次封闭执勤刚刚结束的早上,听母亲说因火损房的情况想来比较严重,我即刻开车赶回老家了。
回到家已是下午三点,好在早早赶来的表弟及邻居们已将燃火扑灭,只是充斥满废弃物的院子显得很是混乱。看到母亲虽因惊恐忙碌了一整晚精神上十分疲惫,但身体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我安抚母亲,说这房子已经居住了几十年,今天就借着你的这一把火重新整装一下吧。母亲紧张的表情虽因我这近乎玩笑的话有了些许放松,但仍然坚持这房子大部分还比较牢固,只将损坏的地方进行修缮一下就很好,何苦花那些冤枉钱呢。
此时虽正逢麦收前的空隙里,表弟考虑我在家的时间比较紧张,便暂且放下手头的活计儿和我一起忙碌起房子修缮事宜来。表弟对于房屋修缮诸事宜比较精通,他将修缮房屋简单粗暴的活儿交给请来的工人们,自己则承担起工程监工及修缮材料的采买运输。而我呢,由于对于此等事情不是很熟悉,就暂且跑跑腿拿些工具或是到附近买些零散的急需物料做个服务总是可以的。
天有不测风云,工程刚开始的一场未期的暴风雨还是给我们完美的设想一个当头棒喝。工人们只好用木板及塑料布盖好已经裸露开半截的房顶回到下面来,趁着暴风雨到来之际中止工作而各自散去。
母亲自然又是忧愁哀叹起来。我一边怨怼这风雨来得不是时候,一边清理着被大风掀开屋顶塑料布后落满屋子里的积水。所庆幸这只是强对流天气的一小阵余威而已,只一会儿便消散过去了。
以后两天的工程就顺利许多,进展也快了许多。先是屋顶顺利合拢完工,表弟也加入到房屋室内吊顶及墙体的粉刷工作中来。

母亲三番两次到屋里察看屋子的修整情况,等看到漂亮的pvc吊顶逐渐完成的时候,看到曾经不满烟灰的墙面不断地白亮起来的时候,我仿佛看到母亲紧皱的脸面正逐渐地舒展来,到后来工程快要竣工的时候,母亲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已经和润了很多,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知足感。
俗话说“燕子不入寒门”。但在工程结束后整理房间的时候,确是见到一对黑色的火燕飞进厅堂里,在屋子里盘旋了两圈便飞走了。我对于“燕子殷勤为探看”的情况很是欣喜,问母亲在此做窝的要燕子来住了吗。母亲说来此连续居住两年的燕子前几天来过一回,也只是逡巡了几圈便飞走了,算上今天这是第二次。
按照母亲的说辞,我也想当然的认为:这房子经过这一场劫难后,这燕子恐怕不会再来了吧,而此次的不期而来是不是就是一次告别呢。后来的两天燕子就真地没有来过,可就在家中忙完我即将返程的时候,我竟又看见先前的那一对火燕又飞回来,还衔来干草屑搭垫着自己的老巢了。
我不免为我的想当然而脸生窘迫。可面对母亲这劫后重生的老房子,面对着仍恋旧情的那一对火燕,只能心底里笃定:这灾难过后就应该是幸福,这不幸之后也可能是大幸的降临,凡事善从之,也即幸莫大焉!
【作家写高考作文】
成功的关键是与众不同
■桓台 巩本勇
前天上午得知全省高考作文题目,应鲁中晨报记者李波之邀,我与山东考生一起同题作文。我写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Ⅰ卷):

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署名水木丁的文章《与众不同的代价》,讲的是一只黄色的鳄鱼,因为基因变异,得了皮肤病。因此,在种群中显得特别显眼,成为怪客。怪客小鳄鱼和别的小动物一样,到了适当的年龄就被扔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捕猎,它被迫比兄弟姐妹要谨慎100倍,因为它太显眼了。于是,它学会了比别的鳄鱼潜得更深,一直到了猎物的眼皮底下,才猛地从水里蹿出来。科学家说,那一批小鳄鱼有一百余只,但是活下来的只有两条,这只黄色小鳄鱼就是其中一只。生来就与众不同,便接受自己的样子,生存下去,就是它们唯一要做的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其中有这样一句: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那只黄色的小鳄鱼,也许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例子。
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动物们从来不会想这个问题。即便和别人不一样,也要安静地、沉默地、有尊严地活下去。“至于对外表的各种在意、纷扰、争吵不休,”在影片的最后,科学家说,“那是虚荣的人类才会干的事。”
我们人类出生那一刻起,是相同的,只是若干年后,成了不同的个体。同一个地方的人,面临的机遇和运气其实分别也不大,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唯一的解释,只有生活环境和习惯。生活环境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没有对与错、优与劣的区别,而生活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教练,他教会我们该如何处理让我们不舒服的问题,刻意练习我们的弱项。渐渐的,这些思维方式成了我们的习惯,然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父母创造环境,让我们得以长大。当我们成年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是你能够与众不同的最后一道分水岭。此时,我们开始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审视别人的经历,从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众不同的事物,创造的过程可能是枯燥、重复的,但你要耐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让自己与众不同,成功就会向你抛出橄榄枝。砂砾中的金子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大家说,它会发光。当你与众不同时,肯定会遭遇质疑和谩骂,这时一定要沉住气,坚持下去,慢慢的,大家就会理解。所以,与众不同也可以磨砺你的意志。
绊倒你的人增进了你的智慧,让你学会独立;蔑视你的人醒觉了你的自尊,让你变得强大;伤害你的人磨练了你的心志,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记忆】
又见杏儿黄
■张店 钟耕发

芒种时节杏子黄。淄博市网络作协组织文友,来到张店区浮山驿村一处杏园采摘。
杏园不算大,有约摸20棵杏树,每棵树有碗口粗,树冠比较大,细长的枝条上缀满杏子,一串串纵横交错,满树黄澄澄的,也有一些杏子半绿半黄,尚未熟透。地上也是一片黄澄澄的,那是熟透了的杏子“瓜熟蒂落”被风儿吹下来的,也有被人采摘时拉扯枝条掉下来的。
文友散开来,尽兴采摘。杏儿压枝低,举手可得。临了,我又体验了一把爬树的感觉。文友王姐笑言打趣:“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家里有两棵杏树,都是树龄比较大的,一棵苦豆,在院子东南;一棵巴豆,在西北。巴豆树小些,树干有碗口粗,结的杏子不多,一般年份会结二三十个杏子,但杏子个头大,好吃,连杏核都是香香脆脆的。馋的时候,父亲就擎一根长竿子,仰着脸转转看看,从密密的枝叶间找到一颗黄黄的杏子,打下来。我赶紧跑过去捡起,不胜欢喜。有时夜里风雨大作,清晨起来几个孩子就去院子里抢着捡拾杏子。赶上家里来亲戚,父亲也会专门给亲戚的孩子打下几个杏子来——贫穷年代,那就算稀罕物啊!
那棵苦豆树,杏子小一些,口感不如巴豆的,却是劳苦功高——家里指望它卖了杏子换钱呢!年复一年。这棵树树龄更长,树干直径约30公分,一人高处又分处三四股枝干,枝干都有碗口粗,这样就形成了很大的树冠,华盖如巨伞。我和小伙伴经常爬到大衩股那里,坐在树上乘凉玩耍。因为馋,不等杏子成熟,便偷偷地用竿子打下几个,咬一口满嘴酸水,有时吃上两三个,到吃饭时才知道倒牙了!被母亲一通数落。
这棵树结的杏子多如星星,成熟后硕果累累,满树黄绿相间,参差错落,绿的是叶,黄的是杏,看得人垂涎欲滴。采摘时,父亲用绳子把箢子吊上去,在枝桠间把杏子一个个摘到箢子里,箢子满了,便用绳子吊下来。我在树下听凭父亲支派。父亲身手矫健,大部分杏子能亲手摘下,保证品相完好,拿到集市上好卖。虽然杏子多,却并不舍得让我们多吃,一则家口多,指望它卖了钱称盐打油,二来杏子吃多了对肠胃不好,母亲常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早年村里通街、规划宅基地,两棵杏树就没了。前几年,拉扯我们长大成人的父亲母亲也先后长眠九泉。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回忆和思念,几多温馨,几多快乐,几多辛酸,几多惆怅。
【诗会】
对夏天说一句谎言
■桓台 胡华业

知了狂躁,期待夏风
温柔,海燕历经风吹雨打
让大海平静,像一朵花
穿越三伏的热浪,农民工
体会山间朗月的风
塔吊端庄稳重,吞下
万朵云,温月光下酒
愿做你生命中的一朵小红花
■淄川 小四方

不似骄阳,炙热而又灼烈
不似尘埃,渺小而又卑微
只愿做你生命中的一朵小红花
艳而不妖,略带芬芳
为灰色的世界带去一抹色彩
不曾羡慕高山的挺拔
也不曾羡慕海水的绵延
唯独羡慕你如铃铛般的声音
轻而易举打破夜的沉静
迎接新的黎明
一个人的孤独,一群人的寂寞
人潮拥挤,人来人往,默剧散场
灰色的隔断,黑色的幕布
唯有这真挚的声音
打破一切,透出光亮
不愿做藤蔓,依附与你盘延前行
不愿做港湾,惦念痴等你的返航
惟愿做你生命中的一朵小红花
映入你的眼帘,刻去你的脑海
成为你心底忘不掉的那抹色彩
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前进的勇气
风吹十万里,始终同行相伴
晨见(外二首)
■张店 钟耕发

流光如彩照,
白云复团团。
凌霄花不语,
鸟雀争鸣欢。
问心
一样山川一样田,
贫瘠必欲累不甘。
今人若解前人苦,
前人尽可笑九泉。
村外清晨小景
晨起散步,忽听得布谷声声,思绪回到当年家乡,情景浮现如画。
村外有轻风,
炊烟翩如鸿。
布谷声声叫,
麦熟一望中。
与诸诗家德惠雅集(外二首)
■吉林 王玉孚

平生能放几回狂,今日聊将醉一场。
幸遇群才犹足惜,得存高意未渠央。
珠玑满座惭文笔,蒲柳残年惧酒觞。
佳客如云真胜事,诗家兴会岂寻常。
逢旧日同窗感作
三十余年始一逢,尚留些许昔时容。
虽教梦里多遗事,那复尘中识旧踪。
君自风流遂功业,吾于陇亩已龙钟。
老亦附庸骚雅事,村居诗料总能供。
食榆钱
不是饥时作主餐,寻来只为一尝鲜。
不惟滋味殊堪品,入口真成食万钱。
【特别声明】本期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齐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