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专业发展不是圈养,对教师要“放养”,到达第三重境界
原创 柳袁照
教师发展,有几个境界。我们要明白自己学校的老师发展正处在那个阶段上,总体的情况要了然于心,每一个老师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优秀的校长还要能够了解每一个老师,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很重要,个体水平也很重要。教师群体一定是一个多元的状态,有人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有人还在第一阶段,尽管大家都在第二阶段。
教师发展的“课程”,有选修课,有必修课,现在必修似乎多了一点,教育部门的规定动作太多。教师发展虽然属于学校的事,但根本属于教师自己的事,让老师自主选择的机会多一点。
教师发展正处在什么阶段上?是高级阶段,还是初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与做法。好多地方对这个还弄不明白,好像做了许多工作,好像跑了许多路,其实还在原地打转,如在跑步机上跑步。
教师发展,也有“道与术”的问题。让教师发展成真正的人、大写的人、精神明亮、内心丰盈的人,这是首要的。至于教学方法、技术、技巧、手段,虽然也很重要,是次要的。然而,现在有些地方所谓的教师发展,更多的停留在“术”的层面,不少专家有名的一些专家,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引领教师也多在“术”的层面。
我对教师发展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三重境界。即“原始的境界、功利的境界、自然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可以省略不多说;第二重境界,是现实的境界。为了生存、也为了名利。表现在为了评优评先、为了评职称,等等,去被动的发展。这本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角度不同而已。把握住度,是有积极作用的。第三重境界,超脱功利的羁缚,进入了比较自由的王国了。所谓返璞归真,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天籁,就是这个意思。在塑造自己高贵的灵魂上,有所作为、在坚守创新品质、能力上有所得,这是教师发展的理想阶段。
教师发展,仅靠自己确实是不够的,学校要有所作为。学校的引领十分重要,学校的态度、做法,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更影响到教师个体的发展。学校的态度、做法,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所谓三重境界:第一重散放;第二重圈养;第三重放养。这三种情况,在一定的区域都会同时并存的。做得好的,到了第三重境界,做得差的,还停留第一重境界。一般的情况下都在第二重境界,橄榄结构。
所谓“散放”,学校几乎少作为,根本没有把教师发展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只重使用,少有培养,教师也是没有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说白了,学校不管,任由教师自己,自觉的发展了,不自觉地也就停滞不前了。“山外青山楼外楼”,一个人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也不朝外看,也不学习,也没人引领,如何有进步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学校与老师,有一定的数量存在。
所谓“圈养”,说得有点绝对,有点刻薄,过度管住老师,完全给老师铺好了轨道。比如,一度提倡的集体备课,是好事,通过领头人的引领,迅速带动整个团队提升,效果明显。以至有些地方形成制度,本不是坏事,不过,有的学校过了头,把集体备课绝对化。规定集体备课就是统一行动,一个年级,同一的课,人人同样地上,一样的教案、课件、习题,上课老师也说一样的话、提问一样的问题、作一样的解答。集体备课成为制定上课标准程序、操作流程的过程。短时间有用,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完全是圈养老师,通过圈养老师来圈养学生。备课如同文章,有共性,但是更需要个性。唐朝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金朝王若虚也说:“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放养”,充分给予教师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如何发展自己做主。但是又不是漫无方向、目的,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而是在一定规范、规矩内的自由、自主、充分而有创造价值的发展。宋朝杨万里说:“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唐朝李白说:“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得比较清楚。
学校培养教师,到了“放养”的阶段,方能促进教师发展加快进入到“自然”的境界。“自然”的境界是什么呢?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朝元好问)的境界,也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朝李白)的境界,我们满腔热情地期待着。
2021年6月7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