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与党同岁
作者:梁春云
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亲出生于1921年,今年是建党百年华诞,当然也是我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感慨颇多,很自豪地对我的一些友人说:“我父亲与我们的党同岁呢!”
父亲曾担任过村书记、社、乡乡长、管委会主席、公社水利排灌站、堤防管理段书记等职。父亲在我脑海里是一幅干练自如、英气勃发的画面,他经常着一身青色和灰色的学生装,上衣有三个内口袋,外有盖、有扣,左上方口袋里,经常挂着一只英雄牌钢笔。衣服表面有些褪色,边角常磨之地甚至发白,但笔挺、干净整洁。
我家中有四姊妹,上有姐姐和两个哥哥。我因年龄小,实际上对父亲作为一名农村基层的“父母官”,到他1993年春去世,一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父亲,一个为党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操心,一个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不图回报,一个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棘手问题,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而不遗余力,一个为了人民的水利事业,一直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公而忘私、忘我奋斗的一桩桩、一件件,以及那感人的一幕幕,都是从我的老师和一些村民口中得知的,之后便形成了固定的信息模式,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在2018年父亲节来临之际,正值“枝江市第二届许世达服装父爱如‘衫’文化周征文活动”举行,我的诗歌《父亲教会我坚强》在此次征文活动中获得银奖。随之而来的是我从微信上收到了很多熟悉我父亲的留言。其中我的发蒙老师,现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三级退休的杨尚梅老师鼓励我说:“春云,此文(指《父亲教会我坚强》)情感深挚、立意鲜明,聚焦于父之严爱大爱和对断肠娃的万般怜爱,很有感染力。层次清楚、细节传神、语言干净洗练,是篇好的力作。”
随即,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的父亲在我心中的印象是:旧社会,他是长工,贫苦人,闹翻身求解放时,觉悟最快,意志坚定,斗争坚决,行动迅捷,为官清廉,团结带领群众奔康庄大道,是拥有乡间多个‘第一’的好带头人。他身板魁梧硬朗,脸庞轮廓分明,给人一种威严刚毅、宁折不弯和大义凛然的气质。”紧接着,杨老师给我讲述了我父亲为他病重的母亲生命垂危时筹款住院、排忧解难的情形:
“1957年,我母亲重病,在本地救治不愈并日趋恶化,唯一希望是到沙市求医。那时刚由初级社转并高级社,因要发展生产,钱特紧!家里因早有病人,囊中已空,十分拮据困窘。找社长、社主任陈情贷款,我和我父亲跑了半个多月,只获贷十元。这点钱,能往沙市,但却无法治病。在我印象中,你父亲已从村、社任职转升到任乡管委会主席一类的职务,大人和我仍称你父为梁主席。当社干部把我家的贷款申请转报到他的手里之后,情形发生了陡然的变化。”
“阳历9月的一个上午,你父亲主动到我家来探望我母亲的病情。看后,他焦急地说:‘这病严重,不能再拖了!’并建议明日就到沙市去治病。正当我父亲重说贷款时,他说:‘人比钱重要,我已叫某某下午就送三十块钱过来,不够,不要紧,我们一起来想法。’”
“当时我快十岁,也醒一些事了,特激动。立即拿着菜刀去园子里砍了两根甘蔗,刷刷地削好后,把最甜的兜子部分的那几截感激地递给你的父亲。”
“你的父亲,我尊敬的梁老、梁主席,也喊过梁乡长,是共产党在我心中最早最初最温暖最美好的形象,即当时农村共产党的化身。小时,我随大人到会场,若看到他,投送过去的只有崇敬的目光。后来,我一直把你父亲当做共产党关心百姓疾苦的典型代表,并扩展演绎归入‘大官易见、小官难缠’的佳话!此后,无论在哪里,在堤上还是在路上,只要相遇,我必主动与这位恩人热情招呼和示以发自内心的微笑。我参加工作后,自己一直以你父亲为做人做事的榜样。做人,必接地气,必亲民;做事,必踏实必认真,让人放心。”
我平时听到乡民称呼我父亲最多的是“梁老”“梁主席”,自己心里美美地觉得父亲和蔼可亲,跟乡亲们真正打成了一片,已然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当我听到杨老师这些朴实而真情的话语时,我也被父亲竭力为群众解忧愁的行为所打动,而父亲一定是将关心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视为职责所在吧。
杨老师还告知了他很崇敬我父亲的点点滴滴。如他在葆庵村中小学教书时,我哥淘气,他便要我哥向我父亲学习:“榜样就在身边!”
杨老师曾与易钦白局长住我们小队时,在干部会上还向何兰春队长等人宣讲我父亲的为人。听说我父亲回家后,他还约小队干部一起爬上我家老屋高台,看望父亲。他任农科所会计时,常到队长曹先英张启林家,也必与他们叙说我父亲土改办社的事迹及对他家的大恩大德。
父亲作为一名农村基层的“父母官”,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当他眼看队里一些村民的房屋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冬天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从这裂缝里冲了进去时,这像“刀子”一样的风也狠狠地扎进了父亲的心里;当他看到有村民的房屋倾斜、歪倒而成为危房,在呼呼的寒风中摇摇欲坠时,父亲怎么也坐不住了。他利用到湖南出差的机会,设法找相关部门要到批砖的指标,通过船只走长江航运到老家的码头,让队里的百姓出动手扶拖拉机、木板车、独轮车等运输工具,到码头将红砖或青砖运回,让危房住户都建起了砖瓦房,他心里便踏实了,能睡个安稳觉了。
父亲作为一名水利战线上的“卫士”,有条件接触到“毛石”等建材,他便通过协调,将这些“毛石”运回,作为我们队里建养猪场的基脚石,帮队里建起了养猪场,让生产队集体养猪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几年前的清明节,我和姐回老家到父母坟地扫墓,遇见本队的彭妈,她给我们讲述了父亲慷慨解囊相助村民安葬丈夫的事例。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某村民的丈夫因久病死亡,家里已经拿不出一分钱办丧事,更买不起棺木安葬丈夫,便上门来找父亲,只见她双膝跪在父亲面前,急得浑身发抖:“求求梁老帮忙弄一副棺木吧,我不忍心让丈夫暴尸野外,死不瞑目啊……”这句话在她哽咽的喉咙里搁置了半天才颤抖地发出来。父亲见状,没有半点迟疑,从当月刚领取的35元工资中抽出了5元钱,将30元交到这个长跪不起的村民手上,吩咐她说:“你快起来,赶紧请几个人帮忙买棺木,料理后事,亡者为大,入土为安啊。”那村民起身从父亲手里接过30元钱,就擦着眼泪立马回家安排丈夫后事去了。
父亲1993年春因病去世,那个村民得知后来到父亲的坟头上失声痛哭:“梁老啊,感谢您的大恩大德啊,是您用自己一个月的全部工资,也是一家人的全部生活费,让我的丈夫在九泉之下有了栖身之地,他的魂灵才得到了安息啊,我一心想等到家里的条件好转一点了就来报答您的,可是,没有想到啊……”
父亲视乡民为亲人,为乡民解难救急是常事儿,而他自己却非常节俭,把自己的生活开销降到了最低。他每天在单位食堂是馒头、稀饭就着咸菜,从不喝酒,抽的叶子烟是他在自家园子里亲手种的,衣着简单朴素,出行是一辆轮胎磨得光光的而不断更换轮胎的永久牌自行车……
父亲钟爱人民的水利事业,在防洪抗灾之际,常常是不顾炎炎夏日,不顾蚊蝇叮咬,不顾身体疲惫,一连几个月都奋战在大堤上。“人在大堤在!”“人在百姓安!”始终是父亲坚守的誓言。
上世纪70年代末,老家沿着主干渠人工河新修一条柏油路,路边一个工棚,一间单人床,一床白色蚊帐,一把椅子,一个条桌,一个水壶,一个煤油炉子,一个收音机……这就是父亲临时的家。正值夏季酷暑难耐之时,父亲每天上路督促施工进度,检查施工质量,本来黝黑的脸更黑更亮了,好似渗进了古铜色颜料一般。
记得1983年底,单位领导跟我谈话要调我到离家最远的地方工作,我晚上回家,觉得上班远了,便嘟囔了几句。可父亲小声说道:“枝江宜都没有分县时,我要到宜都县城开会,自己背着被絮,一路走去的,你这几十里路算什么?”听了父亲的话,我骑着自行车就到新单位上班了。父亲乐善好施、勤政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正直做人、积极向上、懂得感恩等很多良好品性,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一生。
父亲生前常说:“我很幸运与党同岁,我感恩我们的党。没有我们伟大的党,我还是在给地主当长工,打短工,过着吃不饱穿不暖、受欺压、受迫害的日子。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能翻身忘本。凡事要讲求‘天道’,要多多关心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一道走上富裕路,才是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才是没有辜负党对我的信任和关怀。”
父亲所说的“天道”,便是父亲的处事规则。他关注党的发展进程和大局形势 ,他遵循万物的生存法则,懂得社会自然
和谐的道理,预知一些事物的发展轨迹,凡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断地将自己奉献给与他同岁的党的事业,他的灵魂在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他的高大形象也在我心中化为永恒……
☆☆☆☆☆☆☆☆☆☆☆☆☆☆☆☆☆☆☆
作者简介:
梁春云,湖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惟孜》《楷瑞》《岩·臻锦》,有数十篇(首)散文、诗歌、诗词入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有多篇散文发表在省地刊物杂志中。担任《关庙山故事集》《当代文学百家》《当代影响力作家、诗人文选》《中国作家文选》等书籍的副主编。
2020年底获得经典文学网授予的“十佳精英版主”“每周一文金牌教练”等荣誉称号,并成为“经典文学网、中华文艺微刊签约诗人(作家)”。
🌸🌸🌸🌸🌸🌸🌸🌸🌸🌸🌸🌸🌸🌸🌸
大型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