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状元传奇》小序
文/陈守印
东原传奇事,状元父与子
原著毕长代,享誉载史籍
才女雷道菊,连载作分期
吾辈皆有幸,寻踪赴故里


第四回 兄弟入学
上回说到梁文昭叔侄四人回乡之后,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梁文昭也在与何家孤女文秀姑娘的接触中互相产生爱慕之情,两人在乡亲们的撮合之下喜结良缘。在随后的日子里,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家庭生活日益美满。
一天晚上,看着三个侄子都睡下之后,何文秀也正准备脱衣入睡,忽然听到梁文昭一声轻微的叹息,便连忙问道:“夫君为何叹息?是不是为妻做事不周,让您生气了?”
他梁文昭见文秀误解,便连忙对妻子说道:“娘子有所不知,父亲在世时曾经多次说过,这三个孩子都不是等闲之辈,尤其是梁灏将来肯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我有心送他们去读书,唯恐耽误了他们的大好前程。只是担心咱们目前状况难以为继,请娘子不要见怪。”
何文秀说道:“夫君多虑了,我何尝没有此意啊。只是咱们家底太薄,只能凑付着吃个七八成饱,哪有多余的钱来供他们读书啊!”
文昭道:“我倒是有个主意不知行不行?”
何文秀说:“既然有主意,那就快点说出来听听。”
文昭说:“咱爹临走前留下一些书,我都带回来了,其中大部分爹都教过我,我现在再比着葫芦画瓢照样转教于他们。至于笔墨纸张,就削树枝为笔,以地上沙土为纸,你看如何?”
何文秀一听十分高兴连声说:“好主意.好主意,这样一来一文钱都不用花,就能让他们哥仨读书啦!”
文昭道:“只是这样一来,家里地里的活就要有劳娘子受累了!”
何文秀道:“这是什么话,只要能让他们兄弟仨读上书,将来有个好前程,我即便是吃再大的苦、受再多的累又算得了啥呢!”
寥寥数语,让文昭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把妻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其实,哥仨也没睡实,把叔婶的这番对话听了个一字不漏,三个人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暗地里三双小手紧紧地攥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梁文昭就把父亲留下的书拿了出来,用树枝削了三支木笔,把书本的知识一字一句地教给孩子。三个侄子别看年纪幼小干粗活笨活不行,但论学习绝对是天资聪慧,再加上格外用功,小兄弟三人互相竞赛、互相提问,互相帮助,没用三年时间,就把家里所有的书籍全部学完了。

当时村里有个私塾先生,姓张名珂端,学识渊博,远近闻名,他教的学生大都考了秀才、举人,也有考中进士的,有的人还做了大官。张先生年青时也曾参加过梁通组织的护村队,非常敬佩梁老爷的为人。当听到梁文度舍己救人的事迹后,曾将其情节写成诗篇、编为课文教育学生。如今又亲眼见到梁家叔侄自强不息的行为,更是深受感动。于是,便自告奋勇,将梁氏弟兄收入门下且分文不取,义务教授兄弟三人。三兄弟是何等的聪明,仅用了三年便学完了其他人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尤其是梁灏,更是格外地用功,凡是学过的书籍,皆能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只要是他听说谁家有好书,就会登门借来,然后用几天的功夫抄录下来之后再准时送还回去。有一次,他又借到了村东成传文大叔的一本好书,甚是喜欢,然而刚抄写了不到一半就患了重感冒,不仅发高烧,还咳嗽不止,直流鼻涕,但是他依然抄书不止。半夜时分,叔叔被他的咳嗽声惊醒,见他还在灯下抄书,便劝他说:“孩子,身体不好,就不要写了,快些睡吧!”
梁灏道:“我已经答应成大叔明天还书,今天抄不完怎么能行啊。”
叔叔说道:“没关系,你那成大叔和咱家关系一直处得不错,明天我去和他们家说一声,晚几天再还也不要紧。”
梁灏说道:“那怎么能行,人总是要讲信用的。正因为咱们两家关系不错,我才好意思去借书,他才肯把书借给我。既然说了明天还书就一定要做到。您先休息去吧,我马上就好了。”说罢,硬是一直抄到将近天亮,才把书抄完,按约定时间将书送还了原主。
后来,成传文大叔听到梁文昭向他讲的这件事情,很受感动,逢人便讲:“梁灏小小年纪,便如此诚实守信,将来必成大器。”
梁灏不仅喜爱读书,还格外喜欢动脑,经常向老师提出许多疑难问题,让张先生格外看重,经常在人前夸奖:“此子前程不可限量。”
终于有一天,张先生把兄弟三人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老朽平生所学已悉数教于你们,梁彖已经考中举人,梁象、梁灏也已考取秀才。俗话说‘井淘三遍出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你们要想取得更高成就,就再到别的地方另寻高明、另拜高师去吧!”
兄弟三人见师父如此说法,皆恋恋不舍,挥泪告别恩师。回到家中,三人向叔婶说明因由,决心外出经风雨见世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成就一番壮丽事业,也不枉来世上一场。叔婶思虑良久后对梁彖、梁象二人说道:“你们兄弟俩长大了,男子汉大丈夫当有雄心壮志,以图将来报效国家,造福百姓,我们不拦着。你们兄弟二人可结伴而行,路上也好有个相互照应,以免让我们挂念。只是梁灏仅有十二、三岁,如何出得了远门?只恐拖累了你们不说,万一有甚差池,我们怎么向你们的爷爷奶奶、父母亲交待,他可暂且留在家中,再待几年外出也不迟。”
梁灏虽然满心想跟着哥哥们一同前去,反复央求叔婶,二老只是坚决不肯答应,不免心中着急,泪水一个劲地往外流。
哥哥们虽然也想着带弟弟一块出去,但是也觉得叔婶说得有理,于是,便劝弟弟道:“叔婶说得有理,你年纪还太小,暂时待在家中,等我们在外面混出了名堂,一定回来接你出去。”
见叔婶与哥哥都是如此态度,梁灏也只好作罢,眼睁睁地看着哥哥们兴高采烈地走出村口,踏上外出求学的大路,心中既是依依不舍,也是盼着自己快些长大、展翅高飞,只是嘴上说不出。一连半月终是天天不乐、无心看书、饭不思茶不饮。经常一人独自站在家门口或者是村口,两眼目不斜视,望着哥哥们离去的地方发呆,有时一站就是半天。叔婶几经劝解也不见效,也不免跟着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
一日,梁灏有一远房表叔前来串门,见此情况便对叔婶及梁灏说道:“我听说城内有一位赵员外,早年曾在京城做官,后因遭他人诬陷,吃了冤枉官司,差点丢了性命,从此看破红尘、弃官经商。现有良田千顷,店铺百家,尽做行善积德之事,不论何人找到门下,总是有求必应,因此,人人皆称赵大善人。他在家中收藏各类文物不计其数,收藏的书籍何止万卷。贤侄尽可前去借书来阅读,岂不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一家人听后恍然大悟,一改往日愁眉苦脸的模样,欢天喜地留下表叔吃饭。见梁灏总算是露出了欢笑模样,婶娘也松了一口气,特意多做了两个菜,煎了一个大葱鸡蛋,又到村里杂货店中打了一壶酒。席间,梁灏一扫往日的愁眉苦脸,一边吃饭,一边向表叔问长问短,问这问那。表叔见梁灏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对这个表侄更是格外喜欢,对其提问则是有问必答。看着这久违的和谐气氛,叔婶也是喜上眉梢。热情地为表叔敬酒、让菜,一大壶酒让表叔自己喝了个底朝天,到了暮色已晚方才归去。
夜间,梁灏刚入睡之后不久,就听到院子外面的街道之上人喊马叫,还有人高声问道:“梁家三公子是住在这里吗?”
梁灏听后不免心中诧异,不知是何人呼喊,连忙起身来到跟前想看个究竟。只见院门之外停着一辆豪华的马车,车上满载各类书籍,为首之人是一位老者,身着紫红色丝绸长袍,年纪约在六十岁左右,衣着考究,慈眉善目,一部花白胡须飘洒胸前,如同画中的神仙一般。
梁灏看此人面熟,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正在犹豫之时,老者却向梁灏问道:“请问足下可是梁家三公子梁灏?”
梁灏闻听连忙施礼回答:“小生正是梁灏,不知老人家尊姓大名,屈尊寒舍所为何事?”
老者答道:“老朽姓赵,在城内居住。只因闻听三公子求学心切,特地送来几册小书,请公子笑纳。”
梁灏听后连忙施礼道:“小生与赵老先生素不相识,承蒙老人家错爱,怎能收受如此贵重的物品呢?”
赵老先生道:“公子言重了。俗话说得好‘骏马赠良将,宝剑送英雄’。梁公子本是忠良英雄之后裔,吾乡当代之才俊、国家明日之栋梁。老朽不过是顺应天意,为公子铺路架桥而已,请公子不必客气。”
梁灏心中万分感激,连忙朝屋里高声大喊:“叔叔婶婶,来客啦!快些烧水备饭,款待赵老先生!”
叔叔婶婶正在熟睡之间,突然被梁灏的大声呼叫声惊醒,连忙翻身坐起,却见其正躺在床上自言自语,已知其是梦乡所为,便顺其自然地随声答道:“好来,快些请到家中来用茶。”再仔细一看,只见梁灏转了一个身又睡了过去,夫妇二人相视一笑,也躺下继续睡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梁灏感到梦中情境依稀可忆,心中不免奇异,便对叔婶讲述了一遍。叔婶听了以后拍掌笑道:“这是好梦呀!俗话说梦是心中想,古人也有言‘心想事成’,这就预示着你今天前去城里赵员外家借书肯定会马到成功、大有收获。”梁灏听了叔婶的鼓励,心中愉悦,洗漱完毕,简单吃点东西,便匆匆赶往县城赵员外家借书。
却说东平府须昌城内有一个赵员外,早年间曾在前朝做过翰林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乃是事亲之孝子,治世之能臣。只是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容不得那些奸佞之臣在朝中欺瞒君王、陷害忠良,几番与之争斗,不想却被群小设计栽赃诬陷,不仅受尽牢狱之灾,还险些丢了性命。于是便心灰意冷、激流勇退、辞官经商,三十年间挣下了偌大的家业,有“马行百里不吃他家草、人行十日不走他人路”之说。这位赵员外虽是巨富,心地却极为善良,见不得别人受穷,只要有人相求,必定解囊相助,因此世人皆称其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赵员外膝下有一子五女,女儿们都已经出嫁。儿子名字叫赵邻几,在朝内做官。赵员外鉴于自身的教训,原本想让儿子继承父业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生意人,不再去涉足官场风险。未料到却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赵邻几自幼厌烦账目算盘,一心只爱诗词学问,不仅将历代名家名作背得滚瓜烂熟,自己亦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前些年被太祖皇帝闻知,召到东京,亲自面试。赵邻几在金殿之上坦然自若、对答如流,太祖喜不自胜,经过科考,又是金榜题名,便没有按程序外放,直接留在自己身边,任命为知制诰,位置极其显赫。赵员外尽管心中极不情愿,此时也是无可奈何,只好每天吃斋念佛,为儿子暗中祈祷,在民间广为施舍,惟愿儿子平安无事。
这天吃罢早饭后,赵员外在堂前一面赏花,一面对夫人叙说昨夜梦中之事:“你说此事好生奇怪,昨夜正在睡梦之中,突然有神人前来指点,说是梁家三公子正在勤学苦读之际,命我前去送书。”
夫人问道:“那老爷又是如何回答的呀?”
赵员外答道:“我问神人:我与梁家三公子素昧平生,如何送去啊?那神人道:‘员外自己只顾送书即可,路上自然有人指引’。”
夫人听后也感到好奇,接着问道:“哪老爷送去了没有啊?”
赵员外道:“神人指点,岂有不送之理。我便让人拣各类有关书籍装满一大车,由车夫赶着,我亲自跟随.出城约莫十几里路的样子,来到一处村庄之中,辕马停下嘶叫。这时,从附近院内出来一位少年后生,自称是梁家三公子,正要卸车之时,不料却被那鸡叫之声惊醒。”
夫人道:“既然是神人托梦,今日必有应验。”
老夫妇二人正在说话之间,忽有管家来报:“老爷,外面有一少年求见,自称姓梁,说是前来借书。”
赵员外心中好生奇怪,多年来到家中借钱、借粮、借东西的人倒是不少,可借书之人却是不多,特别又是一个少年书生,决不是庸俗之辈。与此同时,又联想到昨夜送书之梦,赵员外忙对管家说:“快快有请!”老夫人则到后院做针线活去了.
不大一会,只见管家领着一个年纪大约有十二三岁光景的孩子过来了。虽然衣衫陈旧,倒也是干净整齐,面上尽管是稚嫩未脱,眉宇间却透出勃勃英气。见了赵员外先是唱了一个大诺,接着一躬到地行了一个大礼,让赵员外格外喜欢,连忙吩咐管家看座上茶。
落座后,赵员外仔细打量梁灏,见梁灏与昨夜梦中少年极为相仿,心中更感奇异。便开口问道:“不知贵公子是何方人士,今年贵庚,为何要来寒舍借书啊?”

梁灏仔细察看赵员外,见其竟与自己梦中之人相差无几,心中连连称奇。听得赵员外发问,连忙起身答道:“小生乃是城外梁家营人氏,姓梁名灏,字太素,今年虚长一十三岁,兄弟排行为三,自幼父母早逝,由叔婶抚养至今。小生只想多少学些本领,早些长大成人,一来报答叔婶的养育之恩,二来报效国家,三者为百姓做些事情。昨日闻知老员外乐善好施,且家中藏书极多,故而今日前来讨扰,行为唐突,还请老员外谅解并成全则个。”
赵员外闻听梁灏如此一说,不由失声说道:“如此说来,莫非令祖父是本县老父台梁维忠老大人?”
梁灏回答道:“正是先祖,莫非老员外认得先祖父么?”
赵员外闻听此言,立即起身握住梁灏的双手,深情地对梁灏说道:“岂止是认识!说来也是缘分,老朽与尊祖父多有交往,十分敬重令祖父之为人,多曾惋惜老大人中年丧妻、丧子,后又英年早逝,未料却有如此英俊之孙。想当年小公子诞辰之际,正逢老大人深沐皇恩,吾辈数人当场与老大人道喜。后来令尊梁大公子奋不顾身抢救落水父子三人之事尚历历在目,未曾想这转瞬之间,小公子已经及笄。梁老大人及令尊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九泉。小公子快快请坐!”
见赵员外对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竟是如此推崇备至,梁灏深受感动,连忙答谢道:“多谢老员外对先祖、先父的赞美之意。晚生以为,凡我大宋子民,即为炎黄子孙,生当有所作为,死亦千古流芳。这才算是不枉活一生一世,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赵员外没料到梁灏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胸怀远见,且语言铿锵,谈吐不俗,看来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不由心生敬意,便认真与之交谈起来。二人虽然年龄悬殊,但却语言投机,谈古论今十分融洽。不觉到了中午,赵员外早已吩咐下人安排好了午饭,梁灏虽欲离去,但赵员外坚决不肯,只得从命。席间,赵员外频频让酒、让菜,并亲自将许多好菜置于梁灏碗盘之中。梁灏只是心中拘谨,只推托不会饮酒,但又架不住赵员外的劝说之辞,只得勉强喝了几小杯,还闹了个面红耳赤,满桌子山珍海味,竟然未吃出滋味来。
饭毕,不等梁颢开口,赵员外说道:“我这里各类书籍基本齐全,小公子可尽情挑选,看完后再拿回来轮换。非是老夫夸口,只要小公子耐得住性子看下去,可保你十年内不看重茬。”
梁灏听罢,不由喜上眉稍,连忙致谢道:“小生何德何能,竟得老员外如此眷顾,真乃三生有幸。”
赵老员外微微笑道:“小公子勿须见外,就当是在自家一般即可。”
随后梁灏在赵员外引领下来到书库,只见东西一排五间库房,书架排列有序,架上书籍琳琅满目,前几年跟叔叔和老师学过的大部分都有,更多的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书,何止万卷啊。看来表叔所言不虚,今日亦不虚此行。想到这里,梁灏便从左边第一排书架上抽出了《史记》二十部。自言自语道:“此前多曾听叔叔及老师说起太史公所著之书,我当从此学起。”然而装好书之后,却又因包裹太重,梁颢拿不动。赵员外微微一笑,对他说道:“小公子不必枉费力气,老朽派人帮你送到家去。另外,这县城以东十数里之外,有座水牛山,东侧有个黄石悬崖,风景极为秀丽。不远处石壁之上有一山洞,据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所开凿,并在此修成正果,因此称为‘仙人洞’。此洞深约二三十几丈,人迹罕至,冬暖夏凉,十分幽静,是读书修行的绝好去处。传说唐朝初期曾有人在此苦读,后考中状元,所以又称为‘状元洞’。”
听到这里,梁灏忍不住插话道:“以前常听小伙伴们提起这山洞之事,却不知竟有这许多来由。”
赵员外笑了一笑说道:“这些都不过是一些民间传说而已,既无人见过,也没有文字记载,但这山洞毕竟是真实所在。在山洞附近有寺院、道观各一处,寺院中主持智真长老原是太祖皇帝麾下战将,功成名就后却不愿享受荣华富贵,到少林寺中削发为僧,得方丈真传。后在云游天下途中,见我东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故而留下建寺传经,教化民众。闲云观中玄清道长亦是世外高人,曾受太祖皇帝诏见,向皇上传授黄老之道,建议皇帝勤行修炼,君臣同德、兴邦治国、光耀华夏。皇帝极其敬佩,欲任为待诏,赐予金帛,皆谢绝不受,更是深受皇帝礼重,改赐紫衣,任其云游天下。这僧、道二人皆是饱学之士,德高之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二人与老朽亦有交情,当初建寺院、道观之时,所用之物连同山下土地、日常吃用、众人衣物皆是老朽捐赠。老朽已至垂暮之年,既不能驰骋疆场保境安民,也不能站立朝堂出谋划策,只图为净化我东原一方水土而尽一份微薄之力。老朽以为,小公子若能立下鸿鹄之志,远离世间喧嚣,与高人为邻,学业定能事半功倍,集释、道、儒诸家为一体,将来必定能够建功立业于社稷、光宗耀祖于门庭。小公子若是有意,老朽可让人为你准备服装被褥,并让人定期为你去送粮饭蔬菜,只是不知小公子意下如何?”
梁灏听后连连致谢道:“小生万分感谢老员外恩德美意,借与书籍小生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至于前往山洞读书之事,小生一定照办,其它一应物品自有叔婶照料,老员外就不必挂念了。他日若有出头之时,定当厚报。”说罢,告别了赵员外回家去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毕长代,中共党员,东平湖管理局退休干部。热爱文学,擅长写作,著有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父子狀元》、散文集《人生随笔》。
现任东平水浒诗院院长,创办了《水浒诗刊》为主编,兼任东平县作协楹联艺术研究委员会特邀名誉会长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14个编辑窗口!如下:【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儒子叟国娇】【一片冰心在玉壶】【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本团队下设26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月色荷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本作品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