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清 《母亲》(外三首)
天问 《我们粮食的父亲》
烟雨凡尘 《小树林》
谭昌永 《露营者》(外一首)
海森威尔迅《暗示》
褚向平 《古刹》(外一首)
杨建宇 《芒种的模样》
庒湮 《我喂养过的那些日子》
清月 《旧篱笆》
瑶溪 《野菊花及……》(外一首)
大浪淘沙 《岁月光芒》
竹林居士 《追求者》(外一首)
子楚 《微风之远》
江北 《暮色河流》
月朗风清《心空了》
肖建国 《就做一棵枣子树》
老远 《腰包》
何岗 《我的天啊》
汪求明 《神农与救星同辉》
雷 停 《稻子》
周建好 《盆景》(外一首)
酒客悟茗《芒种》
含笑 《荒岛记》
李彩云 《对愁》(外二首)夜里行舟《我是一个有眼有珠的盲人》

本期特邀诗评
小确幸
小松
烟雨凡尘
风过园林
金楠
刚子
子楚


母亲
文/张维清(湖北)
选一片孤寂的时光
枯坐灯心
用一枚银针挑破月色
穿针引线,游走四季
鞋底长满星星
人生路,不会偏离方向
母亲,从不吝啬自己的苦涩和辛酸
点点滴滴种在手心,那块土地上
罗纹被门栓磨亮
背影被黄土埋葬
白发在田野上,长成一朵朵小花
母亲,放养的炊烟
总在山头眺望
家的味道,是游子回不去的故乡
母亲,取下挂在窗上的那枚唐朝的月光
想想远方,去问问月亮的思念有多长
享享惆怅,煮几粒文字,去安抚她骨头里忧伤
母亲老了,背起佝偻
像父亲的磨刀石,把风花的岁月,磨成半个月亮
母亲老了,如干枯的老井,长出捋捋根雕
但我不知摘那根,缝补她人生的过往
小确幸 评诗:
母亲是永远写不完的话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针线缝补黑天半夜,缝补一年四季。一根针线串起一家人的日子,也串起母亲的青春到白头。这首诗把母亲的一生写的平和,诗意。读起来总觉得心空落落的无处安放,总是缺了母亲的那一针。

离骚
文/张维清(湖北)
我真的怕,那张疼痛的纸
托不起离骚的悲愤,忠诚和哀怨
也真的怕,放进江水,又洗不清他的冤屈和怨叹
几百个字,血做的
鸿志牍篇,犁出了愁苦和抱愿
最终,携带壮志未酬,去了水国
被你抱石投江的那块石头
依然还活着,怀念一个人
离骚写在江页上,沧水东流
又怎能洗掉他的鸿图大志和赤子忠胆
浪站在汨罗江上,朗诵着离骚
楚辞号船装满一粒粒粽子
让你看到,那是我江南的水乡
五月的雨,波澜壮阔,仿佛让我听到那是屈子的呼唤
我生怕江干枯,没水养活离骚的几粒文字
又生怕汨罗江裂口,又有谁去缝愈屈原破碎的心
我把汨罗江读成了离骚
又把离骚错读成糯米,红枣和粽叶
小松(周静伟) 评诗:
一章《离骚》一曲恨,苍天有泪汨罗江。在中国,屈原已成为悲情、悲愤、悲壮的精神符号,一首仰天长叹,一曲俯地恸哭。张维清用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段将“三悲”演绎、渲染得感天动地,泣鬼惊神。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再上“技巧”也不玩弄游离表达之外神头鬼脸那套惯常把戏,稍有一些诗歌鉴赏常识都会读懂。“被你抱着投江的那块石头/依然还活着,怀念一个人”;“我生怕江干涸,没有水养活《离骚》的几粒文字”,美句!整首诗倘再精炼些,效果会更好。

石头
文/张维清(湖北)
多想把自己雕成一尊菩萨
笑看人生,烧香求佛
多想把自己刻成一条河流
让欢快的水声从石头里滚出来
或砍,或凿,或修
一块光头光脑,沉默寡语的石头
始终猜不透石匠的心
隐忍疼痛,即使火从石头里走出来
内心也要藏着一颗柔软,慈悲的心
一块石头,把自己喊成了碑
插在山间
那是母亲的户口薄
我把它读成一座小山
镌下母亲生前的风雨和坎坷
石头,它高不过我的悲伤
宽不过我的怀念
摸着那块冰冷,坚硬的石头
仿佛摸到了母亲的铮铮铁骨
也摸到了母亲被风花的岁月
画成根雕的脸
那个离碑远去的石匠
玩了一生的碎石,但没为自己做一座碑
烟雨凡尘 评诗:
一块石头,给予诗人无限遐想,石头,似是有血有肉,有热度有情感,如母亲,坚强而慈善,如石匠,沉默而艰辛。诗中修辞手法处置高超,诗歌意象丰沛,寓意深长,诗歌语言干脆,读后,有种令人直抵心灵深处的感觉。

小船
文/张维清(湖北)
像我放飞的纸鹤,在云海里飘
弯弯的小船,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
多么幸福,被一条河宠成了公主
一生走的水路,声声呢喃
被水花和波涛碾碎
荡起秋千,身边的风就软了
从小船里溢出的渔歌,挤宽了湖面
带上破网,带上桨,去了湖心
找回曾经丢失过的符号
带回黄昏,安顿好岸
一个微略的光与巨大的黑相加减
难道是小船暗淡的人生么
我把它读成一根扁担
一头挑走河的忧伤
一头挑走渔夫的沧桑
又把它错看成一片叶子
回到了水乡,把一根枯骨头葬在了这个老地方
风过园林 评诗:
这是一首抒情诗,对月感慨,诗象选择准确,演绎过程,偶有跌宕,节奏把握不错,只是建设以后的“喻”要推敲,学一下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我们粮食的父亲
——悼念袁隆平院士
文/天问(上海)
一粒种子,就能概括你的一生
而千年的仓禀
不能盛尽你星晨般的名字
你不是神祗
你是李时珍、孙思邈、黄道婆的后人
是土地的儿子,粮食的父亲
怀一颗朴素的果腹之心训练田亩
你向日月,向太空,向科学,向生命
借来智彗的梯子让种子攀登
使地球不再被饥饿绊倒
稻穗在你的梦里弯腰
我们在稻荫下筑梦
未离开地面,你到达的天体高度
在史册上彪炳
我们粮食的父亲啊
我们是你种子杂交、发芽、分蘖、拨节、抽穗后
多养育的人民
是你无边无界的大爱传播中
留在华夏基因里的使命
悲哉! 我们粮食的父亲
安哉! 我们泪眼相送……
小松(周静伟) 评诗:
巧搭云梯,将悲痛、歌颂、感恩的人文情怀通向天堂,技艺娴熟,手法老道。与铺天盖地的悼念诗文一样,有“过大”、“过高”、“过实”、“过神”之嫌。中国人能吃上饱饭,有诸多因素,其中农村改革是根本,否则袁老贡献再大,也无力回天。至于“使地球不再被饥饿绊倒”则更“神化”了,估计袁老的在天之灵也会汗颜。写诗作文,还是应力戒此疾。

小树林
文/烟雨凡尘(湖北)
你是父亲种养的一段光阴
风一语,会斜落一地的细碎
鸟飞来的时候,可以不走
因为,每一根枝都值得信赖
蝉藏进去的时候,也可以不走
因为,每一片叶都值得依托
有时,你可以是牧笛中的流水
还可以是茶余饭后里的修饰
但,你唯独不可以
是我缺失的另一部分
小松(周静伟) 评诗:
构思巧,想象奇,意境美,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所谓“含蓄”是也,亦即欧阳修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节第一行“你是父亲种养的一段光阴”,只“种”不行,还得“养”,妙在此动词后的名词“光阴”,动宾搭配不当的“病句”造成的跳跃正是读者想象和再创作的留白:父亲的艰辛,父亲的期望——枝繁叶茂,蝉鸣鸟叫,好一片小树林!尾节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白大大,思考多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有我的感悟与思考,亲爱的读者,您的呢?

露营者
文/谭昌永(四川)
顺手扯下一片星空盖在身上
他紧挨自己的灵魂躺着
偶尔侧过身来
抱抱自己。天空是一面墨色的镜子
身下是一片草地
上面铺满,三叶草的青春
趟水者被水带走
开山者被山收留
离家的人躺在各自的灰烬里
他们与大地紧挨着彼此裸露的部分
百年而无一语,只用
墓碑上的文字交换信任与沉默
金楠 评诗:
露营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后身份,人间是我们的暂留地,泥土是我们最后的归宿。星空下有三叶草的美好祝愿,紧挨着大地裸露的部分与灵魂相守,无需语言却信任无比,再无纷争与苦痛,再无得失与计较,人间的我们最终都是灰烬里平等的露营者。
偶得
文/谭昌永(四川)
天空从不说话
一心一意
做空自己
人啊!耗尽一生
得一席之地
只为成功的
将自己
埋没
风过园林 评诗:
由天到小,大到天空,小到一粒微尘,无论天空多大,亦无论微尘多小,都在做一件事,这件事留白了,其实是空,诗到此也算悟了。

暗示
文/海森威尔迅(浙江 )
四月香气纵容了我,
会飞的棺木中我躺着。
黑暗就是我的香气,它也有翅膀,
一片一片的羽毛,
一截一截的纹理。
它们是如此温柔有如薄荷叶子,
与桑椹相遇的薄荷叶子。
会有一个散发香气的女子捧我头骨,
与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夹道相迎,
我死后的第一声祝福,
她的声音有些低沉。
小松(周静伟) 评诗:
“我是谁?”“我要去哪?”无数哲学家叩问自己,诸多诗人也谈笑风生生生死死,其中海子的“死亡情结”最浓,却使其诗更哲学、更深邃,他最后也沿着一条铁轨的梯子,攀上了诗歌的天国。《暗示》这首小诗暗示着生命的尽头是死亡的平和、无痛之静美, “黑暗是我的香味”,“散发香气的女子捧我头骨/与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夹道欢迎”……一首直面人生、思考生命的深度好诗。

古刹
文/褚向平(河北)
许多年了
一对石狮子守着古刹
像是替菩萨守着佛法
有时 清风牵着白云
听任夕阳西下
有时 途经的黄昏
将一棵根深叶茂的银杏树
染成千年神话
而玄妙的晚霞
在记忆桥头
又像为你张望远方的家
墙里 禅林钟声散落
墙外 众生捡拾一些碎瓦
尘世薄凉万里
走进来 走出去
始终走不出自己
夏风吹过 一声喟然长叹
我何时才能从
一卷经文中抵达
遇见你的
菩提之花
烟雨凡尘 评诗:
由古刹,引伸人生思考,虚实相间,转承自如。在浮华的尘世里,探寻自我,探寻本原,探寻真谛,如此,诗文寓意深明,构思独妙!

芒种的日子
文/褚向平(河北)
闪电和惊雷
已从麦田上空掠过
一遍遍总想打破点什么
又总想重新构建些什么
昨夜布谷鸟从远山
衔来了百里香
将一缕希望衔进了故乡
其实 这个时候
我们不必再三祈祷
见锄头 见粮食
好光阴 好消息
随时都会来到
半亩方塘水榭倾城,
的故事更要见分晓
这个时候 如果一个人
还在恨着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还没爱上
一个人 那要怎样
才能启发一道因果轮回
那要怎样 才能顾盼
霓虹和雨纷纷
风吹浪花 我们用鸟鸣
一次次打开清晨
即使两手空空
也不会忘记对神秘季节
的不停质问
点豆种谷的日子
我们也点种愿景 光芒
和星辰
烟雨凡尘 评诗:
芒种时节,祈祷好光阴好消息!也许愿光芒和星辰!一切构建是美好的,爱的轮回,让故乡时时充满希望!一只鸟,一个人,甚至一朵浪花或一粒豆谷,都会把芒种演绎的丰富多彩。诗文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较好地把控了芒种时令特质。

芒种的模样
文/杨建宇(云南)
仲夏,我站在意念深处
眺望芒种那纯粹的模样
我执着的目光
穿过北方山峦的沟沟坎坎
停留在黄土高原的麦芒之上
沐浴着它金黄色的光亮
任由那些温柔的锋利
刺痛我麻木已久的心房
当然,芒种的模样
还停留在多情的江南水乡
在久违的梅雨欲来之时
栽种下谷物的另一种芒
承接来自北方的力量
响应遥远的问候和呼唤
一起讲述季节的那些故事
麦和稻的轮回,此消彼长
芒种,不见了花的丽影
大地的绿开始隆重登场
孤傲的螳螂破茧而生
伯劳鸟接替了反舌鸟的歌唱
芒种是大自然的一场接力
是彼此传递相互的温暖
生生不息是你永恒的主题
草长莺飞是你青春的模样
烟雨凡尘 评诗:
芒种的模样,是北方高原麦子的模样,是南方水乡稻子的模样。芒种是彼此的温暖,是永恒的青春!诗人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芒种抽象化人格化,给人无尽意象空间。

《我喂养过的那些日子》
文/庒湮(湖北)
我喂养过的那些日子
还在不停地朝后退去
等待或寻找
那些还未失去过的后来者
夜,都是湿漉漉地
它根本不在乎自己
黑得透顶的名声
尽量多的蓊埋白日里
那些醒目的爪痕
旁边有好多双
袅着舌头的眼睛在盯着我
它们垂涎我剩下的风霜
还有我遗弃在檐外的欢乐
醒来是不可避免的了
也不完全是因为痛
看啊,那些凝脂般的肉体里
包裹着末端尖利的鱼的骨头
金楠 评诗:
我们都在努力地喂养着属于自己的时光,又不断地被时光抛弃。无数双眼睛盯着那些悲伤的痛苦的欢乐的,凝结成肉体里的骨头,坚毅地支撑着生活。


旧篱笆
文/清月(湖南)
新叶生发是悄然的
我把他想像成另一种交响
初夏的时候也有不少落叶
知道他们都归于樟
从五月到 六月
枇杷熟了, 石榴开了
楼前曲径就遥望桂花
树荫下的落叶
堆满我的车顶
不去扫他
任他卷成如蝶恋花
总有些新生不期而至
也有些离去淡隐忧伤
静静的生长里
时光不逊
我的往返似旧篱笆
刚子 评诗:
借物抒情,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作者通过自发流溢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另一种交响,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落叶卷如蝶恋花,对死的尊重,人生跌宕起伏,借花开花落来暗喻,借花的一生来叙述人生,静下品出禅意,又在淡淡的忧伤中轻叹流失岁月,整体诗歌还算不错,建议读者在尾部再用点功夫,让其诗走向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诗表心意,愿作者早点走出一些不如意,向前向上,充满积极的心生活。

野菊花及……
文/瑶溪(湖南)
原野上的野菊花
今年开得格外绚烂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
啊,鲁稚
请不要在意我的贬谪
我就是要把你从牡丹、紫罗兰、郁金香
降格为野菊花、满天星、车前子乃至任意一棵小草
那样,我就可以在每一个早晨
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眼便看到你
刚子 评诗:
好的诗歌不多见,接地气的诗歌更不多见。写好现代诗,把握好一首诗的节奏和抓住读者的心不容易,作者在诗里,给我们描绘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位平常女人,在作者心里的位置,那种迫切希望可以天天看见最爱的人,那样的心情,由这个扎根在心的深处之爱,在作者笔下跳出,流出真情,让人为止感动。
给狗让道
文/瑶溪
一女子陪俩狗遛弯
三位一字排开
把人行道占满
我只得移步机动车道
心生怨气
什么世风
人给狗让道
这时,那女人回过头来
莞尔一笑
灿烂极了
我心情顿时好了许多
林衍 评诗:
诗人能从身边的人和平常事情发现诗意不简单。口语诗写出味道并发人深省更不简单。欣赏学习了。

岁月光芒
文/大浪淘沙(河南)
青涩岁月,流淌淡淡时光
水畔,做着一个风花雪月的梦
杜鹃鸟,一声声,歌唱夏日里的印痕
青蛙梳理着,自己纷乱的心事,醉了流年
撩拨的清风,让红尘陌上,花开嫣然
每一朵摇曳的云,都碰触一地情丝
青青小草,悠悠绿意,独与流水缠绵
静坐,默念,风轻,风情,一花一叶,都闪亮着光芒
那些碎碎的念想,刻骨铭心的感动
却成全了,红尘里的一场遇见
静听花开的声音,欣赏清风拂柳,鱼水相欢的禅意
徘徊在清幽小径,浅浅思,浅浅念,浅浅爱,一任风月蝶舞,光阴眷恋
如此,你的温柔,你的眸光情可恋,人可思,梦可见
给自己画一个太阳,添一缕微笑
许日子风轻云淡,波澜不惊
烟雨凡尘 评诗:
世间万事万物,零零碎碎,或梦幻或平淡,如流淌的岁月,虽是波澜不惊,却总能闪亮光芒,让人眷恋!诗文看似多角度着墨,实则是紧聚一根主线,体现了诗人较强的思维把控能力。

追求者
文/竹林居士(河南)
不知不觉中,我搜寻你的名字。想在你的名字中寻找我的脚印。
在那条小河沟里,看见了你的身影。你举着棒槌,坚定地学着你的母亲。
我在你的背后,看见了自己的脚印。扎在湿漉漉的泥土里,好深、好深。
在那条我们一起走过的小路上,看见了你。你笑着挽着你的那个人,是那么的甜蜜,那么深情。
我就在旁边那个旮旯里,偷偷的擦拭着自己的眼睛。脚下扔下了好多好多的烟头,这是我第一次品尝辛辣的脚印。
再,就是昨天,看见你在一幅画廊里寻觅。好像有泪花开在眼里。悄悄地看着,不是哭泣,是甜蜜。
我也在画廊里。没有抽烟,没有痛苦,没有偷窥,只是静静地跟着你的脚印。
烟雨凡尘 评诗:
追求或思恋,是痛苦的,也是甜密的。画里画外,也是梦里梦外,追寻无处不在,身影铭刻在心!亦真亦幻,扎根心里,就是美丽!诗歌语言质朴细腻,诗文意境设置较好。

站在郑州二七纪念塔前
文/竹林居士(河南)
我在瞩目
矗立在郑州街头的塔楼
似乎
一片未曾慕面的人
突然出现在眼前
举着拳头
喷火的眼睛轰鸣着
空气炸锅一样翻卷着怒吼
我想摸摸那已久的砖头
还有
浮雕上的额头
想跟他们握握手
想看看他们棱角分明的脸
以及瘦骨嶙峋的骨头
不知不觉
我的心怦然怒吼
血液在胸腔里高呼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洪流
不曾见过的人们
掀开自己的褴褛的皮肤
举起肋骨
填进怒火中烧的街头
……
是的
那是幻觉
那时的他们就是为了今天
人民当家做主
不再受欺侮
时光隧道摆渡了时光
不能忘记
那时的他们
那时的骨头
小确幸 评诗:
诗的第一小节已经让人倍感压抑的悲恸,那是怎么样的怒火啊,能从过去燃烧到现在。第二,三节作者在想象里把一颗激昂的心送回过去,融入到工人队伍中,感同身受,深刻缅怀。最后两节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读这首诗,有心痛,有感恩,也有敬仰。

微风之远
文/子楚(河南)
把蜘蛛网打个结,在纸笺上回应
不同的姓氏放进星光
麦穗,谷子,承载了最后的魂魄
田野翻动着,那方不朽命格
一只鹤,按下九张机的轮廓
恭敬,风霜不言
最初的青禾染作一幅画
用来沟通单纯的字,不是山,不是水
打旧书处而来
去听尽,会再次苏醒
微风轻轻,在白天穿过孤烟
向无数稻田的方向,堆积,散落
小松(周静伟) 评诗:
读罢此诗,让我不禁想起了上个世红80年代备受那些咬文嚼字、循规蹈矩的老学究、老马列们质疑的北岛的那首《迷途》,被他们斥为“令人沉闷的朦胧”。自此,凡上点技巧(比喻、拟人、通感等)不那么浅白直露的诗(如老年人中流行的“老干体”)便一言以蔽之曰“朦胧诗”。海子的《亚洲铜》开始令人不解,可首节第三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便可悟出诗人是将“亚洲铜”借喻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黄土地。而《微风之远》中的麦穗、谷子,“田野翻动着,那方不朽命格”等意象,也与古老的农耕文明有关。我们的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辛苦耕耘,在“那方不朽命格”上,书写着世代辛劳的诗章,“青禾染作一幅画/用来沟通单纯的字,不是山,不是水”,其实是一尊精神的守望。“微风轻轻,在白天穿过孤烟/向稻田的方向堆积,散落”,已成为黄土地上父老乡亲的精神图腾,生命之火。现代诗不像旧体诗便于吟咏,现代诗是用来感悟和思考的,文本语言是打开诗意之门的钥匙,不必一一对应,三分朦胧,七分清醒足矣。

暮色河流
文/江北(广东)
河流在拐弯处消逝
所有的背影在拐弯处消失
白昼虚幻的光泽消逝
云层在河面铺展扭扭捏捏
河流啊挽着五月的手臂磕磕碰碰
它恋着岸吗
岸和原野村庄早已生死相依
天空悄悄放下身段
附身拥抱大地
大地托起一只云雀
欲穿越天堂
光阴的革命
不动声色
黑夜从四面悄悄合围
涨水的河流
咽下了春天的笑声
五月和麦穗秧苗一起拒绝雷霆和闪电
拒绝山洪和泥石流以五月的名义肆虐
五月的暮色是和平的
沿着五月的河岸散步的人们是和平的
短暂的低垂的和平啊
依然宝贵如五月的晴朗
暮色的河流是首和平夜晚的序曲
是大地的一根低音琴弦
我是它的一个音符
循着它的美而律动
河流并不知道
自己渲染的暮色成为一幅油画
超越所有的美
河流流向夜的深处
它流经哪里哪里的夜色就更深些
坚定的目标支撑着不紧不慢的脚步
在远方的远方
大海不会沉睡
它吞进了太多苦涩
将怒火撒向无辜的礁石
而黎明正孕育着一团火焰
这火焰从夜的子宫出发
带着苍生轮回的血
暮色的河流将见证这一切
以时间般恒久的耐心
穿过无数沧海桑田
那时候我们已融进这片土地
凝固成某条河流沉默的岸线
小松(周静伟) 评诗:
作品虽冗繁了些,但诗情、诗意、诗味深深地感人、醉人,看得出江北是位熟练地驾驭诗歌语言的高手。“暮色河流是首和平夜晚的序曲”,“是大地一根低音琴弦”,比喻恰切,倘能在“奇”字上再动动脑筋也许会更好些。河流举着苍凉的暮色,咳出几粒残星,因为它“呑进了太多的苦涩”,甚至愤怒、咆哮。但“黎明的火熖/从夜的子宫出发/带着苍生轮回的血”,将诗推向高潮。

心空了
文/月朗风清(河南)
白色的云
蓝色的天
声音
来自四面八方
酸的
甜的
暧昧的
是冰糖葫芦
还是带夹心糖的小饼干
可以任意品尝
心空了
变的透明干净
像进入了梦里水乡
不可思量
风过园林 评诗:
一种生存状态,有一种空灵之感,整体有料,但结句似乎漏了气。

就做一棵枣子树
文/肖建国(湖南)
我老家的屋门前有一棵
枣子树。——我父亲种的
真的,他生前曾说过
这棵枣子树,是他年青时的杰作
花儿虽小,但果子很甜
不羡慕左邻那棵高大的青松
不嫉妒右舍那棵俊逸的绿竹
也不献媚于那些志得意满的路人
曲意开出大红大紫的花
一以贯之,始终坚持自我的认同
枝叶葳蕤,自生光泽
确定,肯定,以及一定
(且无需讳言)我是那棵枣子树
不管立根的土地有多么地贫瘠
也要苦心孤诣的
开出小黄花
结出小红果
风过园林评诗:
诗忌直白,这一首看似语不惊人的诗,却有丰富内涵,一棵枣树如人,人如一棵枣树,互喻。

腰包
文/老远(湖北)
医生看着检验单坦言
说他腰部鼓起一个包
而且越鼓越大
需要切除
推进手术室
不知不觉中
那个日积月累的腰包
被彻底割掉了
躺在病床上的他
再也无法入梦
金楠评诗:
腰包一语双关,一方面是一种疾病,另一方面是人们多年积蓄。“腰包”更好地诠释了当今社会医疗手术的现状,利与弊,苦与痛,疾病与治疗的关系。一个小小的手术不仅切割了病变部位,也掏空了人们的多年积蓄,这就是人们怕得病,看不起病的原因,也是医院过度医疗的现状。
人民医院(外三首)
文/老远(湖北)
没人民币的人民病了
没法去人民医院
有些人民币的人民病了
一入人民医院
就剩下人民
币都放进了人民医院
其实
人民医院早已脱离人民
与人民币爱得死去活来
白大褂
医生身上穿的白大褂
越来越和
白花花的银子的白
白到了一块
要是像白求恩一样的白
也不会遭人民白眼了
进了医院的人
进去的人没一个好人
却有一个共同的好处——
听话
医生等于皇上
他的话等于圣旨
害怕判死刑的他们
只好俯首称臣
腰包
医生看着检验单坦言
说他腰部鼓起一个包
而且越鼓越大
需要切除
推进手术室
不知不觉中
那个日积月累的腰包
被彻底割掉了
躺在病床上的他
再也无法入梦
风过园林评诗:
这一组诗,其实有后面两首就够了,人民与人民币,不好拆开写,诗意不淡,重点说《腰包》,让人联想到小贩,摆摊的,搬运的,小老板也扎腰包,讨生活的底层人,诗人有关注点,诗含蓄,诗象生动,诗的细节部分显然升华了意境。
林衍 评诗:
这组具有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我是说诗歌还是多关心一下百姓的生活。直面人心直指灵魂!老远先生做到了,棱角分明。

我的天啊
文/何岗(甘肃)
怎么这么蓝
蓝蓝蓝,梦里的蓝,经书里的蓝
儿时眼里才出现过的蓝,蓝得
我哭了又笑了的蓝,从此我死活
都不再想遁入空门的蓝啊
大路朝天……
风过园林 评诗:
诗人的“蓝”,空灵的存在,是蓝也不是蓝,在蓝里活着,到蓝里死去——所以诗人顿悟:“我的天啊”!

神农与救星同辉
文/汪求明(湖北 武汉)
一位神农,在茫茫田野
在细长蜿蜒的田埂上
点燃稻禾,烘暖
漫漫饥寒的世界
一粒稻种,不负农民的厚望
在迷蒙饥荒的夜晚
破土而出,向世界宣告
饥饿的终结
四十五年前,有位让劳苦大众
站起来,挺直脊梁的救星
毛泽东主席仙逝
举国上下,悲痛欲绝
今天,这位让劳动人民
填饱肚子,挺起胸堂的农神
袁隆平院士陨落
大江南北,黯然神伤
子楚 评诗:
民以食为天。这位稻田间的伟人,给我们带来了富有带来了希望。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对这位老人的尊敬和瞻仰,语言和思维感染力度强,欣赏。

稻子
文/雷停(江西)
早已稻下乘凉
那稻,一直竭精殚力地
供养着人们饥饿的胃
非一叶障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身躯
高过了山的伟岸
思绪游离
安抚每个不再饥肠辘辘的灵魂
那粒,散发永恒光芒的稻子
在乘凉稻下熠熠生辉
子楚 评诗:
“我有一个梦想,在禾苗的绿茵下,乘凉”。民以食为天,作者这首诗很不错,欣赏。

盆 景
文/周建好(江西)
一些原始的枝枝蔓蔓
被修剪
被打压
被扭捆
最初向往的大山
剩下一盆小小的泥土
疏密分明的年轮里
省略了四季的变化
也删除了鸟鸣和秋月
中年以后审视走过的路
才知道人生
是生活挪来挪去的盆景
子楚 评诗:
切题准确。行文四平八稳无,作者思维紧凑,从一个盆景看到了人生,感悟了人生,值得一读。

夹 缝
文/周建好(江西)
几十户居民撑着弄堂
撑开两边高楼大厦的挤压
硬是在这日新月异的城市里
撑开一条夹缝
一台破旧的缝纫机
杵在夹缝的端口
不知为多少老太爷老太婆换着拉链
缝补了他们生活的裂缝
却没有将这城市的夹缝拉上拉链
小小商铺紧挨着
像挤牙膏一样
把一些小商品
挤到零星的过客手中
铁匠铺倒象是铁打的
在这夹缝中锤打了多年
溅出的铁星子
始终没有这里的人吐出的唾沫星子多
那个坐在巷尾的老婆婆
把这条夹缝纺成了一根细线
每天傍晚从大街上拽回许多人
清晨又把他们放出去
小松(周静伟) 评诗:
当今诗坛,看不尽的风花雪月,听不完的无病呻吟,已使受众远离诗歌。周建好的这首小诗“见”“好”不收,抒民情,言“小”志,颇具杜甫、郑板桥的悲悯情怀,难得啊!

芒种
文/酒客悟茗(湖南)
我陪着长江年少疯狂
挽着雨的腰在酒吧摇
在原野中踏着水花行走
痛快淋漓的日子
点点滴滴都是潇潇洒洒
清澈透明的雨有思想
排着队把禾苗喂养
我的村庄在湿润中成长
雨喜欢夜晚
静下心来开始饱满
我的麦子熟了
家是一辈子的粮仓
雨天天给我洗碗
人幸福了 就不去流浪
笑红尘 评诗
第一感觉内容与题关联性较弱,第二,主观意识太强,诗歌化的语言,应该让读者有介入感!

荒岛记
文/含笑(陕西)
鼓着腮
一个个的
蜜蜂,蝴蝶,响尾蛇,蜥蜴
迎来阳光般的寂静
窗,门,淡着古铜
就差一个手指就被捅破了
血,脉,
试图开始偾张
恣意地拍打腐朽的木棂
是的
是时候需要涂色更亮点
风与一朵花撞击
而你我他就藏在两者之间
声音按不住
皆说各自的无辜
非议
受害者……
笑红尘 评诗:
灵魂的孤单易于滋生心灵的荒芜感,追寻内心的静远与改变是诗人写作的动力源,前半部分有意象的堆叠感,节奏感还不错!

对愁
文/李彩云(山东)
失血的叶子抱紧
一棵树
只是表情不融入这个季节
高出秋天地一部分
与沉睡者不同
坚毅的目光在风刃上
在白露的路旁
它发出嘶哑的声响
喊声是一颗星星吹皱
青春的眉头
离家的人
浓愁踩着落叶
纷至沓来
而我不过也是
即将飘落的叶子
对于远在他乡的双眼
炊烟是扯不断
笑红尘 评诗:
语感挺好,以落叶示人间离愁,写出无助感,意象单薄些,结尾略显仓促,影响整体性,语言的陌生化是产生诗意的原因,意与象的关联性,相通性也不错,便于读者产生共鸣。

黄昏与夜
文/李彩云(山东)
夕阳 归隐于夜
晚霞踌躇天边
那些想家的脚步
踏着绯色 匆忙回转
炊烟 缱绻
混合肠鸣欢快的节奏
世界安静下来
格调与逐渐暗色的夜保持一致
风不动
恍若空气也凝滞了
灯火打开影子的心事
酒用泪水的温度慰藉灵魂
寂寞喋喋不休
打破静谧
在雨落纷飞的那一刻
一团瘦弱的身影
蜷缩成谁的劫
小松(周静伟) 评诗:
疲惫的落日,啜饮着红葡萄酒般的静默,“归隐于夜”,“那些想家脚步/踏着绯色,匆匆回转/炊烟缱绻”;“灯火打开影子的心事/用泪水的温度慰藉灵魂”,诗人笔下的黄昏、夜色何等静美!读罢如饮一杯美酒,醉在夜妈妈温暖的怀抱。梦中,飘出平平仄仄的鼾声,与天上的星子窃窃私语。一首唯美的隹作。

玛瑙石之恋
文/李彩云(山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塑造了绝世美颜
岁月 拂过灵魂的纯粹
诱惑 撩拨了悸动的心
弹去虚妄 惺惺念念里的歌
抚瑶琴 一曲长相思里
荡漾着初识的涟漪
几朵云变换着身形
饱蘸着些许遗憾的措辞
临摹时光的韵脚
那份执念 复活起来
且疯长
我举着血液里的信念
翻山越岭
在黎明前的第一声鸟鸣中
幻化做一团火焰
与你拥吻的瞬间
整个世界 鲜活灿烂起来
此刻的阳光 暖过
往昔任何时候
烟雨凡尘 评诗:
美在自然,美在天工,美在执念中,美在前世今生!诗人借物抒怀,将相思及信念火焰般尽情倾诉,鲜活,暖色,灿烂,一切尽在眼前。

我是一个有眼有珠的盲人
文/夜里行舟(河南)
走在人群如蚁的大街上
常常听到一个人大骂另一个人
你瞎了眼了吗
其实那个被骂的人并没有瞎
也许是他真的没看见
也许是他看见了装作没看见
我就是那个常常被骂瞎了眼的人
但我始终不敢配一根手杖
我惧怕拥有手杖的我
每敲击一下路面,地球就会抖一抖
每敲击一下路面,就会有人
恶狠狠地骂我,你瞎了眼了吗
我是一个没有手杖的盲人
我是一个有眼有珠的盲人
林衍 评诗:
这首同样震聋发聩。诗中的我应该是打引号的我,有普世的人文情怀。是的,盲与非盲关键在于什么才是自重与文明。由人及己,由己及人,像鲁迅一样自我解剖触碰深刻!向诗人夜里行舟致敬!



《华人诗者联盟》
精英团队
总 裁: 如 诗
秘书长: 李彩云
诗歌顾问:
刚子 庄子蝶一
金楠 周静伟
特邀诗评:
橙石 修哥拾贝
夜梦无痕 陈仕珍
子楚 烟雨凡尘
你的小确幸
笑红尘 风过园林
林衍
现代诗主编:
逍遥 天山雪 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