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已近古稀的年龄,每当我坐上舒适的驾座,手握方向盘驾驶着私人轿车或缓或疾地行驶在城乡间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一种由衷的幸福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不止一次地向亲朋们发出一句深深地感叹:这辈子居然还能开上自己的轿车,做梦都没想到!
说到与车的渊源,那也算是岁月悠悠,历史久远了。小时候最早目睹接触到的车,是当时大人们最重要的运输工具------独轮车。这种车在当今无论城里乡间路途上早就彻底绝迹了,只有在某些偏僻的农村细心人家可能还在杂物间里偶尔残存着一两个,也大都当作古物供起来了。不过,在我们这代人的生平中,于这种车的接触使用史却是很长的。孩提时代,看到最多的景象之一就是大人们用这种木头桩盘车架、胶质独轮的车子运土肥、推庄稼、出门上店、走亲访友,这种 独轮木车可谓无处不在。就连婚嫁这种人生大事,独轮车也会派大用场的。谁家结婚接新娘子,通常是在这车子木盘之上架设木框,再罩上苇席,蒙上花毯床单,一辆土得掉渣的光腚撸子独轮车摇身一变成为漂亮的婚轿,在人们前呼后喝的簇拥下上路了。这种婚车 上世纪数十年中不知接送了多少婚嫁的新人。
这种独轮木桩车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令几代人没齿难忘。不过,驾驶这种车辆的难度却是不小的,它虽然不需要现在开轿车须先拿驾照的艰难过程,但要驾轻就熟地使用它,既需要强健的体力气力还要有相当的平衡技巧。小孩子时常跃跃欲试推着这样的空车玩闹练习,大点的孩子可推上一两个同伴在街巷歪七扭八地行走,时而车翻人倒,便有一翻欢笑。而健壮的大人们可在这车上装载四五百斤甚至近千斤货物运达目的地 。
这种现在看来非常简陋的独轮木桩车,由于其存续历史长久,作用巨大,由此滋生的名言警句层出不穷,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有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因为当时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所需的物资弹药主要是山东老百姓用这种车子推送的,所以陈毅元帅在总结这次胜利经验时有此豪言。在民间,由这种车子派生的俗语也比比皆是,例如“小车不倒只管推”、“只知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独轮木桩车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每前进一步都是靠人力推动的,推空车或运送少量货物尚可轻松,若是装载三四百斤以上东西就费大力气了。在我们这丘岭地带,几乎是出门就爬坡,加上全是沙土路,不拼出强大的体力是很难用这车子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的。因此在运送重物时往往要有一两人在前面拉着,条件好的套上毛驴、黄牛拉车,以减轻推车人的负担。
独轮车啊,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耗尽了多少农民的血汗!
我生平使用的第二种车便是人门至今尚用的自行车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不过其过程是非常酸楚的。那时,我们这个七八十户人家的小村庄里,只有两辆破旧的自行车,其中一辆是同伴曰祥赶时髦的父亲花几十元钱买来的,破旧程度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那种,但仍是合村人羡慕的稀罕宝贝,谁能借用一下是相当难的。由于家有自行车,少年曰祥在同伴中也高人一等,我们无不巴结他以企图骑骑他家的自行车。为了能学骑自行车,我和堂弟兆田使尽花招收买曰祥,以达借用他家自行车之目的。夏天的一个中午,酷暑炎炎,大人们都午休了,我们趁机约出曰祥,用奉送一把自制的木头手枪为代价,百般说服,他最终冒险从家中偷出自行车给我们学骑。为避免被发现,我们躲到离村三里多的粉坊林地带学骑,什么酷暑难当,什么跌倒受伤,全都不在话下。一个中午近两个小时的刻苦练习,已经能歪歪扭扭骑一段路了。我俩达成了学车心愿,自然高兴,而曰祥却因此吃了苦头,被他父亲发现后给了他一顿胖揍。自行车在当年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真正拥有自己专属的自行车是1977年我参加工作一年的事了。殊知那时要买一辆自行车是相当不易的。其难有二:一是没钱。我参加工作头一年月工资29、5元,第二年转正后34、5元,持续了五六年之久。那时买一辆流行的大金鹿自行车需156元多,以我每月30元左右的收入,买一辆自行车需半年时间不吃不喝一分不花才够。其难之二:那时物资极度贫乏,各种用品凭票购买,自行车更属紧俏物资,一个几十人的单位一年只可能分到一两个指标。这就需要论资排辈,优先照顾年长的、路远的、骨干的,我们初出茅庐的小字辈要想获得人人羡慕的车票,基本是天方夜谭。难度当前,并不意味着年轻人求方便、赶时髦的心有所泯灭,通过曲线救国的方法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骑上了自己的自行车。不过这是买的别人用过数年的二手车。按现在标准来说,这辆二手车应该折旧得只有废铁价了,但那时不,我买的这辆约只有六成新的自行车,价格仍是新车原价,因为缺啊!不几年,在煤矿工作的二哥通过关系给我买了一辆长白山牌新自行车,伴随我度过了近十年的工作生活时光。
在风和日丽时节平坦宽阔的大道上信马由缰地骑自行车是惬意之事,但是遇到风雨飘摇、崎岖坡陡道路又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目的地,就不可能那么自在了。那时我从家里到单位有近50里路程,且多个上下坡路段。遇到下坡,自动滑行,甚是自得,当时有种说法叫“骑车有三如意,顺风下坡载大闺女”。但是遇到又陡又长的上坡路,或顶风而行,则即使付出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踯躅前行,无论你多么年轻力壮,不多久保管让你大汗淋漓,精疲力尽,不得已只好下来推着车子走。遇到泥泞路时,车轮被泥巴塞住,只好扛起车子通行,那滋味可就难受了!还有一惊悚之事,那就是有时为了加快行程,紧蹬一段追上一辆速度较慢的拖拉机或重载大货车,一手扶住车把,一手抓住机动车的后边角让其拖带而行。此举固然省力也加快速度,但风险之巨是可想而知的。有时遇到存心不良的司机从后视镜里发现有人抓车,,故意急剧变道或刹车,那就更加危险了,只好无奈地松手靠自己所能蹬车前行。
骑自行车历史中令我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多,天特别冷,冰雪长期封路,骑车行路摔了不计其数的跟头,严重时跌得眼冒金星,脑袋嗡嗡作响,一路伤痛吃尽苦头,使我下定决心调动工作。于是其后大年初二本是探亲看舅的日子,我却不顾天寒地冻路途遥远找上县教育局长家里,诉说了种种困难,最终打动局长,取得同情,当即表态答应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把我调到离家近的学校。数月后承诺兑现,使我摆脱了行程遥远艰难之苦
历史的步伐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代步仍是主流,但是先进的摩托车在基层也开始斩露头角,与完全靠人力驱动的自行车相比,摩托车的快捷省力不言而喻。1994年初,我赶赴青州购买了第一辆嘉陵50摩托车。此车在其后兴起的什么七零、九零、一零零、一二五等摩托车族中属档次最低的,但由于赶得早,在单位却一时占尽了风光。物以稀为贵,我的小小摩托车成为校内员工人人睹而羡之的新潮交通工具。除了自己骑行,校内同事也大都沾了光。大家若有个近途出发的事,时常要我载他们去,一是快捷省力,二是颇有面子,我作为车主虽不免些许心疼,但更以此为乐。不过我这摩托车无论外观还是内部功率都太小,一人骑行尚好,若经常载人,特别是载超重肥胖人,就太吃力了,加上不懂养护,所以此车用了不几年就故障迭出,在其他人陆续新买的大型摩托车相形之下,就成为落地凤凰了。我不甘落后,购买了足赶潮流的钱江100摩托,比原来的又快又稳。2012 年又置换了大运牌三轮摩托。该车用途更广,为家里农事、搬家、交通等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尽管早就有了轿车,仍不舍将其处理掉,即使不用也让它颐养天年吧!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六年的现在,我共使用了数辆自行车,三辆摩托车,五年前开上了虽不高档毕竟舒适的名副其实的轿车。从媒体报道看,无人驾驶智能车已实验上路,能否在有生之年赶上普及使用,老朽拭目以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回顾自己用车的历史足迹,可见祖国社会发展之日新月异,成果共享,吾生不胜幸哉,心愿足矣!
张召福,潍坊昌乐人,退休教师,曾于潍坊日报等发表文稿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