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2021.06.07)
高考已经开始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上苍从来不会忘记努力学习的人!尽量去考,因为天道酬勤。

七律•寄语考生
刘凤亭
搏风击浪耕沧海,鹏举凌霄牧九天。
砺锐磨锋刀已利,登科及第梦终圆。
蟾宫折桂能亲月,龙阙寻珠可探渊。
不负闻鸡悬发志,得偿父母盼经年。
七绝• 赠群友儿孙辈考生
刘凤亭
凿壁偷来圣哲光,蟾宫折取桂冠偿。
稚雏可展鲲鹏志,弱树能擎宇宙梁。
致高考学子
实践者(王运义)
学海苦修育锦鳞。今朝撵浪跳龙门。
魁星含笑挥朱笔,华夏云集筑梦人。
假如我在孙山后
赵国忠
求知寂寞漂沧海,鼓浪移身落哪川 !?
倘若失常抛彼岸,寻阶改路上峰山。

致高考学子(新韵)
徐淑芳
春来暑往送秋冬,十载寒窗奋力耕。
半夜读书陪皓月,五更答卷伴繁星。
登科及第功名就,大道忧民意气擎。
今日挥毫欣墨舞,他年把酒论英雄。
致高考学子(新韵)
徐淑芳
似火青春朵朵花,十年磨砺胜登崖。
一朝金榜名前列,破壁鲲鹏不自夸。
卜算子•致高考
徐淑芳
十载苦寒窗,一日终知晓。企盼修成龙与凤,阔步奔高考。
家长急如焚,默默心祈祷。但愿提名传喜讯,此乃荣光耀。
张 坤
祝福学子联
蟾宫折桂青云志;
金榜题名白首心。
七绝•高考书赠学子(新韵)
庞子恩
十年苦览圣贤书,临考轻松信念足。
胸有成竹怀社稷,题名金榜众欢呼。
七律·高考登科之感想(新韵两首)
老夫子
(一)
风雨十年面苦窗,寒霜九载迎辰光。
作文磨损成千笔,计算洇湿纸万张。
学子苦读酬壮志,良材落墨定兴邦。
今天一展鸿图志,皇榜题名耀梓桑!
(二)
莘莘学子盼今朝,赫赫宏愿向目标,
苦战寒窗十二载,挑灯凉枕二千宵。
蟾宫折桂光宗事,名落孙山自愧焦。
莫教独桥遮望眼,罗庚学历并不高。
赠参加高考学子
傅杰
都说錦鲤跃龙门,十载寒窗历苦辛。
春夏秋冬泛学海,冰霜雨雪伴晨昏。
常年哪饱一餐饭,累月何安半点心。
金榜题名传喜讯,光宗耀祖报师恩。
致高考学子
高俊卿
十载磨砺苦寒窗,一朝高考现锋芒。
沉着应试思路广,冷静面对心不慌。
纬地文韬卷中蕴,经天武略腹内藏。
鲲鹏展翅青云上,华夏腾飞我辈强。
致高考学子
张英
寒窗数载几春秋,满腹经纶志未酬。
今日书生欣奋笔,激扬文字占鳌头。
七律·高考抒怀 (新韵)
张立国
十年铸剑试今朝,壮志昂昂向碧霄。
鹏路荆棘勤振翅,长征险阻勇凌潮。
书山壮丽青云客,学海苍茫苦雨潇。
惟愿中流堪砥柱,大江东去起澜涛。
七绝•高考寄语
丁贵明
又是分分小命根,考场内外索牵魂。
纵横去向通罗马,其实条条大路奔。
同窗学子
赵国忠
壮志凌云生绮梦,悉心受教啃香书。
雌雄教场抽长剑,绝顶峰山却共途。
致高考学子(新韵)
张淑华
少小攻读志向存,十年刻苦备艰辛。
凝神屏气听师课,起早贪黑补汉文。
今日天高题榜眼,明朝海阔跃龙门。
前程似锦家兴旺,不负韶华重任珍。
致高考生(新韵)
王启峰
一年一度跃门来,学子挥毫志满怀。
书海博击十载浪,今朝圆梦展英才。
七律·致高考学子
李广才
唯期六月盼成功,苦读寒窗有始终。
千里征程争冠亚,十年练剑竞雌雄
豪情著写青春史,壮志携来盛世风。
驾驶云帆游学海,丹心一片梦犹红。
李广才:
高考学子题联
千家学子,六月争雄,爱我中华酬壮志
万里征程,十年练剑,吟歌盛世赋豪情
七律•致高考学子(新韵)
王昌伟
鹏举凌云乘胜风,十年磨砺试真功。
应怀大志摘金冠,更有红心济世情。
千里征程同跃进,一博考场共雌雄。
只求努力不言败,崛起中华续伟名。
莘莘学子
邵洪华
禾生黑土嗅泥香,云吻蓝天伴野芳。
铸剑十年修日月,登堂一刻试锋芒。
坚心沥胆书山路,斩浪扬帆学海航。
鲤跃龙门恩社会,凤栖金榜报爹娘。

六月 那抹粉红色的回忆
(写在高考季)
刘凤亭
浅夏这场携红带香的风
于如梦还醒中萦迴澹荡
芍药玫瑰如信使般
将粉红色芳香弥散荡漾
披甲带剑的花中皇后
红得庄重粉得狂放
缠篱攀墙的蔷薇
如锦如屏的香艳
逗弄得蜂累蝶忙
引拍客流连痴狂
榴花在命月应时绽放
红得如火如荼
红得如虹如霓
红得热烈辉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熟麦的熏风热浪
是一次普降甘霖的憧憬
是一次铺下红毡的吉兆
那抹粉红将思绪带回以往
长孙考入高中后
就将清大的校牌
挂在了书桌的上方
时刻激励自己努力向上
可谓头悬梁锥刺股
周密计划守长补短
自信自制自强
两年前的此时
突破重围
高分任选两校
自选北大如愿以偿
那抹粉红
那抹馨香
那抹欣慰
那抹辉煌
不负自勉
不负重望
为家族又有突破
为家族再次争光
值此高考季
愿群友的子辈孙辈
超常发挥考出好成绩
成为祖国大厦的有用之梁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责任主编:崔振波
主 编:赵志君
副 主 编: 李继深 牟晓宁
诗词编辑:李继深 张迎新
楹联编辑:牟晓宁 张立国
诗歌编辑:董文超 王 辉
图片来源:网络
《巴彦文学》供稿编辑:李大为
《苏城诗萃》供稿编辑:顾长富 何广会
《程丽娥写作联盟》供稿编辑: 李继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