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淇河畔的“荷花”
文/任迎春

我说的这朵“荷花”是一个村名,位于我的故乡林州五龙镇西北的淇河之畔。荷花村东邻合脉掌,西、北两面与临淇镇的前寨村和后寨村隔河相望;南与岭后村接壤。该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山清水秀,相传战国时期石城遗址就在附近,也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故里。由于该村位于后寨村之东,村北又有大面积的芦苇,以前曾叫东苇村。相传后来在村子的南边河中央,有一块古老的石头年深日久,石头中间裂开的一条缝里长出了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迎风盛开于淇河之中,该村人以为神异,遂将村名改为了“荷花村”。
荷花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更为这块充满诗情画意的热土涂抹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据说该村的东坡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当年西天取经路过的晒经坡;村东北面的康家岭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康王寨;南面与西面有隔河相望的淇园八景之中的阳台晨钟和雷音暮鼓。沿河翠竹依依,荷花满塘,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胜似苏杭。
据传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名高。周武王灭商以后,封他于毕地,故称毕公。后人便以冯为姓。冯氏后人中最出名的是冯栋。冯栋,字汝隆,号东庵。明朝嘉靖癸卯年举人,授宁津知县。做官期间严厉惩治当地豪强,为老百姓谋利很多。百姓钦佩他的威严和清廉。由于政绩非常突出,后晋升为平度知州,但又遭人陷害降职为沙河知县。冯栋居官十年,家中竟然没有一件豪华的家具,箱子里也找不到一件华丽的衣服。他喜欢作诗写词,且文笔清秀,短小精悍,百姓传颂他的诗文,经常有人上门求取他的作品。据说,冯栋是《隆虑冯氏族谱》创始者,原生活在合脉掌村,辞官后长期隐居在荷花村东北角的东庵,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今天居住在荷花村的冯氏族人,据说都是冯栋的后人。
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的传说”也在荷花村。关于王祥卧冰有很多的版本,有说王祥是山东临沂人的,也有说是河南洛阳人的,众说纷纭。但在荷花村的淇河北岸,的确有引人入胜的王祥卧冰遗址。传说古代有名王祥者,字休征,早年丧母,后续母朱氏,但后母不仁慈,常常在其父亲面前数落王祥,使王祥失爱于父亲。有一天其续母患病于床,想吃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却解衣卧冰求之。此举感动上苍,冰面忽然解冻,遂有双鲤跃出水面。王祥将鲤鱼煎汤侍母,母病痊愈。后母世间多的是,但王祥这样的孝子天下少有。如今淇水之上,有一片卧冰石为证。
王祥卧冰传说众多,之所以说王祥卧冰在荷花村,一说有成都文殊院出版的《二十四孝图集》之中的王祥“脱衣卧冰于淇”,而荷花村正是位于淇河之畔,且三面被淇河环绕。二则在荷花村南边,淇河的北岸有一块“卧冰石”,石呈灰褐色,石头中央有一条凸起的龙形纹脉,有头有脚,据说是王祥卧冰时解下的腰带变化而成。遗憾的是这块“卧冰石”龙头部分被村民分解成石块建了房屋,今天仅能看到含有龙脚的部分。三是在“卧冰石”的附近,有一片水域,终年不结冰,传说是鲤鱼出水的地方。如此种种,构成了王祥卧冰的传说且渊源流传。
说到卧冰求鲤,就不得不说说淇河的美味——淇河鲫鱼。淇河鲫鱼是淇河特产,因背有双鳍故名叫“双背鲫鱼”,又因产于淇河故称淇河鲫鱼。与其他鲫鱼相比,淇河“双背鲫鱼”略呈金黄色,体型丰满,脊背宽厚,脊背厚度为一般鲫鱼的2倍,且生长速度快,据说是鲫鱼中一个绝无仅有的品种。
淇河鲫鱼作为淇河的特产历史悠久,明代还专门把淇河鲫鱼列为宫廷贡品之一供奉皇室。如今的淇河两岸,先后涌现出了许多淇河炖鱼农家乐、淇河渔庄,吸引了远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品尝。

任迎春,(网名:耘春一隅)河南省林州人。1974年入伍,在西藏察隅边防服役,1989年转业,在河南新乡工作至退休。风鸣梧桐诗词群诗友,爱好诗词歌赋和散文,長期参与风鸣梧桐诗词文学社的联诗接龙,作品散见于军魂网、都市头条等网络平台。


蝴蝶兰,姓名,马景艳。党员。中学高级英语教师,三晋名师。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热爱本职。业余时间喜欢陶醉文字,酷爱诵读,用声音打动自己,感动别人。近年在多家平台发表诵读作品千余篇,目前任运城头条的编辑与主播。希望在声音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用真情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