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的小米饭


● 刘自强
1943年,新四军北上抗日来到临沭,驻扎在半路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驻扎后,首要的是解决吃饭问题。临沭河流较多,河两岸地势平坦,很适合种植谷子,因此,各村上交的军粮以谷米为主,其次是高粱、地瓜干和煎饼。然而新四军战士大多是南方人,平常习惯吃大米,吃煎饼牙齿咬不动,嚼不烂,吃小米又硬又柴,尤其做小米饭需要有技巧,做得太干吃起来像吉快(土块),太稀成稀粥,很难把握。南方炊事员又不会淘米,小米中有细沙,若淘不干净,吃起来咯牙,嚼在嘴里嘎崩嘎崩地响,战士们很不乐意。有个喜欢讲怪话的战士说:“吃了一肚子沙,战友们,今后打仗修工事不用去挖沙子了,只要把肚子里的沙排出来就足够用了。”战士们听他调侃也都哈哈大笑。有个战士小庞,吃到了沙子,咯了牙,气乎乎把小米饭倒在大路上说道:“这哪是米饭,是一碗黄沙,沙子是铺路用得,我不吃了,物尽其用,把碗里的黄沙铺在路上吧!”
临沭人把小米看作细粮,营养价值高,平常都舍不得吃,群众看到战士倒在路上的小米饭,十分心痛,便汇报村干部。村干部召开军民座谈会,请来连队干部参加。一位群众在会上指出:“新四军战士倒掉小米饭,不应该,我们感觉太可惜了,小米饭在我们这里属于上等饭,既有营养,吃了长时间又不害饿,为了支援子弟兵,我们平常省吃俭用,留下谷子做军粮。小米在打场时难免会有沙子,只要淘洗干净,就不会出现有沙子的现象。”
连队干部说道:“这是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小米里有沙就要淘,淘不尽与你们村干部无关,是我们炊事班的责任,我们今后一定杜绝浪费,珍惜粮食,节约每一粒小米。”
村干部说:“这个事也不能全怪新四军同志,南方人吃惯了大米,大米吃起来柔软香甜,小米吃起来粗糙味淡,加上南方炊事员刚开始接触小米,做小米饭没有经验,今后,咱们拥军就要拥到家,让妇救会帮助炊事班淘米做饭,只要炊事员掌握了做小米饭的技术,战士们才能吃到香甜的小米饭。”
妇救会主任说:“今年,我家种得谷子数量少,收获后我的婆婆用双手放在簸箕搓出来的,所以,我家上交的小米基本没有沙子。但种植谷子较多的农户,他们要放在场间里用碌碡打,很可能会有沙子,在做饭时只要细心淘米,沙子就会被淘掉。这样吧,今后我们妇救会发动村里会做饭的妇女,到各连队炊事班帮助指导做小米饭。经妇女淘米后做出的小米饭,没有沙又香又好吃,肯定会受到战士们欢迎。”
连长表示:“非常欢迎妇救会的同志亲临炊事班指导帮助做饭,我们回去后要召开会议,要求炊事班全力配合妇救会的工作。”
连长回到连队,立即召开军人大会,讲道:“临沭人民省吃俭用,积攒小米送给子弟兵,他们把最有营养的粮食支援给我们,我们要格外珍惜,那不仅是粮食,更是沂蒙人民的感情,那是血汗换来的,真是一粒小米一滴汗。他们收获了谷穗,为了减少沙子,是用双手搓出来的谷子,然后用碓脱掉谷糠,手续繁多,非常不易。吃水不忘打井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老百姓是一家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鱼水情。所以,我们今后要珍惜粮食,珍惜我们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后来,战士们吃了妇救会做的小米饭,果然好吃又香甜,而且没有沙子,那个泼小米饭的战士小庞后悔地流出了眼泪,表示今后一定在战场多杀鬼子,当一名战斗英雄,以报答临沭人民的恩情。
从此,新四军战士们吃上了香甜的小米饭,信心百倍,越战越勇,和八路军一起,与日本鬼子战斗到底,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作者简介:刘自强,50后出生,临沭县半路村人,1972年参军,1974年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参战任务,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回国,1980年退伍回乡,先后任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镇民政办主任等职!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