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240):2021年第二十二期】中,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张庆凯点评:转结双关学习、生活两难题。不是命,非无解。终未解,有太多无奈与不堪。“书台”强为组词,未避凑韵之嫌。张庆辉点评:巧诗一类。“方程式”自是别有寄意,转接欲四两拨千斤,然终觉空泛。
褚宝增点评:作为七律,首句不入韵,若首联不对仗,总觉结构松散。古人用,但古人少用,说明多数古人不提倡。颔联相关性过强,有合掌之嫌疑。
张庆凯点评:转句集拟人、省略、互文诸般修辞法于七字中,果是大匠运斤。“涌楼台”稍嫌刻意。“涌”从水,有目可见连续之动感,纵有“兼天”之势,却难有笋立之稳。
张庆凯点评:受眼疾警示,参悟人生,不失为一得。略嫌表述失准,致生歧义,果因“心染尘”而漠视“人事”?心“未染尘”或过于高洁,而“恐染尘”之敬畏合当有。以“世像”易“人事”如何?首句若非强调“知天命”,则不宜著此“拆字”迷语句法。
张庆凯点评:“偶见”于随意。付诸诗,纵小处亦不可随便。首二句大好。以议论起,结能挽合,则更见手段。感觉转句过于随便,结句意到辞未到。以我吃瓜群众拙见,或可以“得”易“亦”,转结还有“蜻蜓乍立枝难稳,不有风来亦出神”等思路。当然,毕竟众口难调,似我受众想法,不必当真,可随便弃之。
张庆凯点评:置身栀子花海,恍如“白雪月光下”,倒叙笔法铺排场景,为转结攒足了劲。然,栀香“缘风”而起,恰非浮动之“暗”,“暗香依旧属梅花”!作者以为然否?
褚宝增点评:以火星现在的心情、人类目前的认知,觉“翁”不如“童”。再探,“来”不如“去”。
褚宝增点评:值头颅将掷之时,皆为无奈之选择,慷慨而悲壮又不失洒然,“掷”前着以“轻”字,破坏了整首诗的气氛,不如中性处理“头颅多少甘抛掷”。
褚宝增点评:“驿马”是一种固定意象,但有食古不化之嫌。“收拾”“折叠”“安排”“归家”四词,无论按上下联同位对,还是按句中自对,皆难说工稳。
褚宝增点评:“横”字即便被垢为凑韵,亦是至好选择。颈联“高处望”对“老来平”,以前后之工稳包裹中间之随意,偷情高手。
张庆辉点评:以街头小品为时代画像,颇接地气,不入传统帮闲诗人目无苍生抵死抒情之窠臼,好。“正午”而“不撑”,“趋步”复“回头”,几个动作有因果有勾连,尺幅设色,杯水兴澜,识者会心。
张庆辉点评:诗近口语,读来快意。然则,吾国百年苦难,多拜“经天纬地才”赐也,戏言耳,与诗无关了。
张庆辉点评:平生多少事,一例等云烟。诗人每多岁华感慨,这不出奇,但若能恰到好处地藉具体物象出之,则易获厚味。结于“红枫叶上忘留言”,有形象有风华,有沉思有深慨,好。
张庆辉点评:通篇怅惘弥漫。故主何在?大概率外出打工谋生去也。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哲思,似亦有工业化年代乡村凋敝之叹慨。
弃闲院落,又缛浓艳朵,红侵墙角。渐远俗喧,故主而今久离索。青簇长条待话,牵绊处、依稀如昨。甚独自、洞外栖迟,时惹小鸢鹊。斑驳。苦寂寞。算吊影孑然,代序交错。太行峻壑。相伴相知且相托。弦月檐头照见,娇眼困、珍丛轻薄。正念念、垂粉颈,那人抚摸。
祝融归去,剩一峰飞势,便无踪迹。灯火人间非旧日,分解星河消息。问遍苍穹,今朝相见,不负殷勤觅。千年沉睡,为他驱散萧寂。唤醒无际鸿蒙,破冰填壑,滚滚波涛急。海若冯夷邀万象,霹雳往来仙客。吴会人家,洞庭风物,凭览群山碧。烟霞飘过,风声缭绕帷席。
芳菲四月辞人境,轻罗拂尽飞花影。诗酒入烟岚,瘦红仍可探。张庆凯 名士昂,别署闲吟居主人、闲吟客,1962年11月生。2003年获李白故里、华夏诗城“涪江丽苑杯”世界华文诗词大赛二等奖,著有《闲吟居诗稿》(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另有《闲吟居诗话》待梓。

褚宝增 字应去,号燕南幽士,教授。1965年生,北京大兴人。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中华诗词学会青年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诗苑》杂志社社长、东篱诗社名誉社长、全国高校“爱江山杯”诗词大赛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
张庆辉 1970年生,重庆云阳人,定居云南昆明,《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陈引奭 现供职临海市博物馆。《小楼听雨》诗平台评论委员。近年出版有个人文集《簏中的散叶》《问边集》,编撰出版《钱王铁券摹册》,策划并主持编辑《笔底湖山——临海》《阿拉尔丛书》(5卷本),参编《临海揽要》与《临海丛书》,策划编辑《中华经典诗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