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花了五块钱在邻近山村南阳坡买了一只刚生完小羊的母羊。父亲让我到邻村把羊牵回来。
受领任务后,拿着铁链子绳子等物,兴高采烈连蹦带跳地来到了南阳坡。在牧羊人的帮助下,把羊用铁链子拴起来,然后牵着他就想往回走。可是事与愿违,哪曾想那头母羊不仅没有那么温顺听话,反而对我充满敌意,喘着大气怒目而视。可能是它不明白为什么突然把它“五花大绑”起来的缘故吧。
它把头一低,四腿一挺,屁股向后座着,于我这个七八岁的孩子较起了劲。且我这个七八岁的孩可也没有多大力气,最多与它势均力敌,我拉不动它,它也不服我的劲。似乎是“一个半斤一个八两”,“狗撵狼,旗鼓相当”,“一个葫芦一个瓜,谁也不比谁个头大”,就这样,我与羊在原地“拔起了河”。累得我直喘大气,急得我浑身冒汗,嗓子都干得冒烟儿了。
心想,这可咋办呢?啥时候才能把这羊牵到家呀?牵不到家,就没完成任务,怎么向父亲交差呀?要是在半道上让羊跑掉了,父亲这五块钱不就白花了吗?他们挣钱多不容易啊。面对这窘况,我难过地哭了起来。
卖羊的主家,看到我遇到了困难,他一面安慰我别哭,一边告诉我一个“绝密”方法:“把小羊羔抱住,不论走到哪,你都要把它抱住,千万不要松手,不要放开它”。那么这个铁链子啊绳子呀,你也别拴着大羊了,你只管抱起这个羊羔冲着你们家的方向就走吧。你到家啦,那个大羊也就到家了。我开始还有点儿不信,心说这可能吗?那大羊要是一出圈门自己撒丫子跑了可咋办呀!
可是,后来的情况让我不得不服这位牧羊人的经验,果然映证了他的判断。我呀,就抱着这羊羔,埋头的只顾往我们家的方向走着。我慢走,大羊放慢脚步;我要跑起来,大羊也撂开四蹄步步紧跟。我一边走,怀里的小羊羔不断嗲声嗲气地“咩咩咩”叫着,大羊也带着顫音“咩咩咩”地回叫着。似乎是听小羊羔说:“妈妈,我好舒服啊。我第一次享受人们温柔的怀抱”!大羊回答说:“孩子,你乖乖的,享一下这个难得的福吧,我一步不离跟着你,你到哪我到哪,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就这样,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把羊交给了妈妈和爸爸。刚把小羊羔放到地上,它就钻到母腹下,双腿跪地吃奶去了。母羊心爱地舔着羊羔的小屁股,那股亲热劲就别提了。
父母看着这对羊母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和蔼可亲地表扬我说:“俺平儿真有出息,小小年纪能帮我们做大事了”。然后就给生产上的牧羊人说了一下,把羊放进了群里。
看来呀,无论什么动物,母亲呵护疼爱养育孩子是天意使然本能驱动,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连心连肠。妈妈关心孩子,无怨无悔。
读者同志们,老羊和小羊的故事,让我们想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古训,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要陪父母慢慢变老。认真细致持之以恒地孝敬父母、长辈,是人性人情人伦,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啊。
山里布衣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