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十五岁离开家乡。如今已八十有二了。六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村前那条昼夜哗啦啦唱着歌的小河,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我的家乡沁源,因黄河水系沁河而得名。
今年清明时节,我回老家石台下窑祭祖。一直以来,寻梦沁河源头的兴致不泯。陪同我的几位热心水文化的媒体朋友,也有兴致寻访、见证黄河水系的沁河源头。

虽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哗啦啦的河水已不再欢唱,每年夏季来临,仍然有村前村后河沟流出的小股山洪汇集此河滩,河床也有短时间的歌声嘹亮。
沁河的源头距我们下窑村40多华里,在村北的二郎神沟王家湾。
据当地气象预告,每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这里常是雨天。因担心遇雨天,进不来二郎神沟王家湾。我们一行5人在四月一日驱车,到达沁源县城的第二天,在与韩洪乡石台行政村南志中村长见面后,就急匆匆驱车赶路往沁河源头方向。

进入沁河源头的二郎神沟,这里是国家湿地森林公园。由于三年前上坟扫墓的人烧纸引燃大片原始森林,在消防队灭火过程中,牺牲了4位消防队员。自那件事以来,县里和太岳林区,对沁河沿线沁河源头管理甚为严格。除了清明严禁明火外,对进入源头二郎神沟的人,护林员逐个盘查。没有乡政府批准同意,是不能进入的。
我们从石台下窑村开车走出十多公里后,便进入沁河源头的二郎神沟。这里沿途峭壁如屏,青山叠翠,莽口森林举目皆是,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湿地森林公园。空气相当好,负氧离子达到98%,被誉为“天然氧吧”。
传说,这里曾经是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的地方,甚至还留有二郎神担山插过扁担的石洞。儿时,常听老人们讲起这个故事。长大了,虽然不相信这是真实的历史,但既然寻访沁河源头经过这里,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有幸看看这二郎神担山插过扁担的“遗迹”。
一带一路新闻社的高翔老师找当地村民做向导。观看了所谓二郎神担山插过扁担的地方。央视农业频道的王鹤潮老师搀扶着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这一座山崖的半山崖处张着口的一个山洞。于是,这个山洞便留下久传不衰的故事,而且成全了沁河源头的地名“二郎神沟”。
由于清明节,头天这里下了一场雨雪,道路泥泞沼泽,车开不动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前行。遇到路段沼泽,王群老师和侯堪茂老师就搀扶我过去。

高翔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同志,是我们这次寻访沁河源头的组织者,一直走在前头,给我们拍照、摄像,探路。道路越来越难走,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泥泞沼泽艰难前行。我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起来,气温越来越低。沿途护林员告诉我们,到沁河源头还得走八九里。而我们徒步才走了三华里。这八九里路真让我们有些畏难了。虽然大家一直关心照顾着我,但要继续走出满地泥泞沼泽地段,难度不小。

幸好石台村委请示了韩洪乡政府和太岳林以后,护林员开来一辆皮卡车,送我们到沁河源头。皮卡车颠簸的很厉害。我们几个盼着快一点看到,沁河源头的水是怎么流出的?对于即将看到沁河源头,心里充满了喜悦神往。
皮卡车开到源头不远处停下来,开皮卡车的黄师傅让我下车,去看沁河源头。我们下车后,见不远处显赫的耸立着“沁河源头”标识牌附近,在距地面十几米外有一不到两米的洞口,清粼粼的清澈见底的水向洞口涌出,流向洞口不远处的小河,我们几人或俯下身、或蹲下,用手捧起品尝,“好清冽甘甜的水啊!”。我们或把手插入流淌着的水中,试着水的温度。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评论员王群老师,不停地端着相机手机拍摄着从洞口中涌出的泉水,候老师掏出随带的山泉水瓶子,从源头灌了一瓶。

我望着从洞口涌动流淌着的水,沉浸在儿时村前昼夜不停哗啦啦,唱着歌的那条河。据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夏季雨大时,水是满满地从洞口往外喷发而出的。可惜,我们目睹不到那神奇而又震撼人心的场面了。
我们幸运地寻访到了这条养育了世代沁源人民生息繁衍的母亲河,作为黄河的一条支流的沁河,从此我们便知晓它发源于山西沁源县西北太岳
山麓西的二郎神沟。自西北而南,经山西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市郊区西至太行山,在县城市郊的栓驴泉进入河南济源市紫柏滩,经济源沁阳、博县、温县于武陟而流入黄河。
沁河,春秋名少水,西汉时名沁水,也称泊水,近代称沁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山西省境内360公里,流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
虽然我们寻访沁河源头已经过去多日,但在记忆中,沁河源头涌出的水,仍清粼粼地在眼前浮动,泉水好像唱着《信天游》,一遍遍在耳际回响。
回去的皮卡车开动了,我们望着山顶被白雪覆盖、银装素裹的大片树林,想着越来越远去的沁河源头,心久久不愿离去。
沁源,生我养我的地方;沁源,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此生,我爱绿色沁源,更爱英雄的沁源人民!
作者:南文政
摄影:王群 侯堪茂
编辑:王鹤朝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