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记原藕塘区石门乡乡长武子旭,文/高令亚

记原藕塘区石门乡乡长武子旭
文/高令亚(安徽)
在藕塘革命纪念园墓碑群,有一块人们熟悉的墓碑——藕塘革命烈士武子旭的墓碑。碑铭:武子旭(1916-1946),我县原藕塘乡陶安村人,藕塘区石门乡乡长,中共党员,1946年4月被还乡团杀害牺牲。落款,定远县人民政府。
武子旭,祖籍安徽肥东,生于1916年,牺牲于1946年,年仅30岁。他是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的——活埋在滁州珠龙桥附近。生前,他被任命为藕塘区石门乡乡长。石门乡管辖现在的大李村,王碾子村,大徐村,鸡斗王,刘英村等藕塘东片地区。乡政府就坐落在如今的刘英村。
武子旭生活在一个旧式大家庭,从小聪明伶俐,所以,武姓家族决定培养他,让他学业有成,光宗耀祖。他上私塾,到定远县城求学,直到27岁。他饱读诗书,温文尔雅,很受同族及村民的敬重。
原本,他只想一心求学,觉得不能辜负父辈和同族的期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他生活的时代,风云激荡,销烟弥漫,日寇的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狼子野心,觊觎我江山。他再也坐不住了,在县城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有志之士,并读了一些革命书籍。
他走上革命道路,深受堂哥武子东的影响。武子东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经常和武子旭促膝谈心,谈古论今 谈历史,谈时代,谈理想,谈革命。武子旭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理想。1942年,他在武子旭介绍下光荣地加入共产党。
27岁时,他离开了定远县城,回到家乡——藕塘区石门乡大李村。他是一个读书人,又是共产党员,在当地威望很高。党组织就任命他为石门乡乡长,领导当地群众生产和革命。
当时,地方斗争形势很复杂,敌对势力除了伪军和国民党顽敌,还有地主和土匪。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人对敌斗争需要秘密地进行。武子旭和他的同仁们,白天下田干活,晚上出门聚会,很多会议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在仁和西阳村有一个芝麻窝,就是他们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
武子旭在1946年春天英勇就义。当时,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占据藕塘。为保存实力,党内指示,广大党员群众要在国统区“坚持工作,保存力量”。他们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既坚持斗争,又重视党组织安全。他和堂哥就隐蔽在肥东县梁园镇的亲族家里。他们也许是待的时间长了,不放心家里,也许是想回乡摸摸情况,了解斗争局势。于是,在一个夜晚,悄悄离开了梁园老家,徒步绕过皇甫山,途经原石门乡大牯牛,欢头牛等地,准备迂回到西阳村(不敢直接回到石门乡大李村)暂住。可不幸的是,在欢头牛,他俩被土匪刘维山、刘维高(解放战争期间,被人民政府镇压)两兄弟盯梢。刘氏兄弟一直尾随父亲他们到西阳村,然后,一人留下继续盯梢,一人回村向当地还乡团报告。夜半时分,还乡团组织了很多人,悄悄地奔赴西阳村,包围了他们住的屋子。当时,他们住在亲戚张士春家里。张士春先发现外面来了很多人,带着武器,知道不好,就马上回屋报告。他们立即起床,手持铁锹,意欲装扮农户下田逃走。可早已摸清底细的顽匪,疯狂地扑向他们。终因寡不敌众,他们被捕了。作为“要犯”,他们连夜被押解到滁县珠龙一带。国民党顽敌对他们严刑逼供,要他们说出党组织的名单,并引诱说,只要写自首书,自愿与共产党脱离关系,就立即放了他们。面对威胁和利诱,咬牙坚持。穷凶极恶的敌人,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决定杀掉他。就这样,他和同仁被活埋在珠龙桥附近。
解放战争时期,武子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当时颁发了由陈毅,谭震林签发的烈士证书。同族在原藕塘区石门乡大李村修建了一个衣冠冢,当地政府为他立了一个碑,碑铭为“革命烈士武子旭之墓”。
武子旭大约18岁时娶妻。妻子不识字,人很贤惠,在家生儿育女,经营土地。武子旭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可惜一男一女不幸夭折。妻子平时很少过问他的事情,但她知道丈夫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他牺牲后,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妻子很坚强,一直寡居,精心抚育子女。她常常以泪洗面,思念故去的丈夫。丈夫牺牲后,她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条件,只是留在村里,默默地耕地,过日子,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武子旭牺牲时,当地老百姓悲恸不已。可见,他对当地群众的影响。
青山埋忠骨。愿烈士英灵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