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下乘凉梦 不悔是初心【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我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袁隆平先生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为之矢志不渝、呕心沥血奋斗了一生的初心。正是这个看似朴实却无比深沉的愿望,促使他在杂交水稻之路上越走越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颗巨星的突然陨落,划破了时空,震惊了寰宇,举国同悲,全网悼念,祖国大江南北亿万人民瞬时就像五脏被撕裂般疼痛和难忍。一时间那些明星热搜不见了,最有热度的信息都与国士“袁隆平”这个名字有关。长沙市内,所有花店的菊花被抢购一空,不计其数的人特别是有许多深深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道理的年轻人,自发地在十里长街送袁老最后一程。人们哭喊着、流泪着、追逐着,释放着他们对这位共和国功臣无比的尊崇、敬仰和爱戴之情。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他自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重量级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并且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这绝不是偶然或者侥幸,而是他心无杂念、抛弃功利色彩,通过脚踏实际、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由于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使水稻大幅增产,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更为我们中国的粮食战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全部心血取得的业绩,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和福荫万代。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梦想着将来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数十年来,这两个梦想成了他不竭的动力,按照他说过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坚持不懈,年复一年,从青年到两鬓斑白,从古稀到耄耋,大量时间都在寄予希望的田地里忙碌着。从他的外表上怎么也看不出是一位名扬世界的大科学家,而与乡间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普通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无愧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老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造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在他年轻时的1964年就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交水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恰恰成就了袁隆平个人的梦想。他说“我的梦很简单”,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的吃饭问题。可以说,袁老的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却真实可靠。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思想里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概念,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绕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点,有的只是一片为民为国分忧的赤诚心愿。

在31年前马尼拉召开的一个重大国际会议上,时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的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会场大屏幕上用英文打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字样,同时说道:“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会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对这位中国科学家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也是对这位东方人走上世界舞台的“加冕”,这也更是为我们华夏民族赢得了荣誉。
“我们在荣誉面前要急流勇退,在事业面前要勇往直前。”有着鲜明价值观的袁隆平常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荣誉不能当饭吃。”多少年来,他不顾早已该退休安度晚年的岁数,总是往往复复奔波在田间地头,总是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总是为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废寝忘食,总是兢兢业业把一切研究工作做到精致。这是因为,他有着爱党爱人民爱国家的一颗火热的心。

大千世界,百人百性。有一部分人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见荣誉就抢。而袁隆平先生的所作所为与那些人截然相反和形成了鲜明对照。他一生获得了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奖励,把那些奖章、奖杯、证书等等汇集一起,可以办一个小型展览馆了,可他从不张扬和一贯低调。正是他的低调和谦逊,使他在科学研究上从来都是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不断辟出蹊径,从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先后获得了许多国内国际各种奖项,包括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至于那大堆重量级国际勋章、奖杯和证书,他让秘书锁进了书橱。这便是他的为人和行事风格。

没有哪个人能拥有世间所有,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动和骄傲。也许很多人都知道,早在上世纪末的1999年,经过专业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袁隆平”这个品牌市值达到一千多亿元。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就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了。当时也有人劝过他,要是把专利卖给国家,将会比比尔.盖茨还要有钱。然而他却笑笑说,当“中国的精神首富”就好了。他就是这样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正如袁老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我讲究朴素大方。”他还说:“我不是做生意的,不能当董事长;我的主要工作是搞我的研究”,“我能够把这个超级稻搞成功,我就非常满意了”。试想,这是何等的品格,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精神,这是何等的境界,够置身于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人深思和受用一辈子。

要说袁老算得上是一位特殊的“富翁”了。可是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的领奖服、历次在领取各大国际荣誉和勋章时的衣着,包括家中箱柜里的衣服都是比较便宜的大众品牌。据知情人士说,袁老病危在医院抢救时,还有意识地问了两件事情,一是试验田的稻子怎么样?二是自己是不是不行了,大家太辛苦了,不用太费力气。不仅如此,他还留下遗愿,丧事从简,殡仪馆不设接待群众追悼的地方。他的性格就是这样,素来低调,不喜欢铺张浪费,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去麻烦群众,不想让群众为自己远道而来。

水稻,是中国大地最为古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分别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足以说明中国栽培历史的悠久。《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于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说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界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栽培区域进一步扩大,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格局。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文化遗存,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在最下层发现了距今已7000年前的栽培稻谷遗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对传统文明的发掘发现,截止目前仅是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遗存至少有6处,这些遗址的发现,将中国水稻栽培历史追溯至万年以前。说明了在遥远的太古时期中国就已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通常我们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倘若从水稻栽培的角度来讲,完全可以说是“上下一万年”。这些栽培稻遗存的出现,充分证实了水稻的原产地就是中国。袁隆平先生便是水稻栽培技术前世今生故事的续写者,使我国本就灿烂的农耕文明更加辉煌。
一个没有英雄涌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去拥护去爱戴去讴歌的民族,将是更可悲和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更多像袁隆平这样为人民为国家无私奉献和鞠躬尽瘁的英雄。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他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造精神,他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的坚强意志,他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需要极力呼唤的时代精神。
一代科学巨星陨落,令人扼腕。正当全国人民深切哀悼袁老之时,天津、北京、江苏淮安等地却有多名跳梁小丑为了哗众取宠或某种心理满足,在网络及社交媒体上发布侮辱、诋毁袁隆平院士的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分别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已有64个网络账号因发布侮辱袁隆平先生的文字被永久关闭。像此等连人民英雄都敢污蔑的人,与汉奸、卖国贼一样让人不齿和憎恨!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可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袁老的生命已经停止,最终成为了一座荒冢的累积,然而他那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可贵精神却永垂不朽,将激励更多人继承他的遗志,为了我国粮食安全去发奋图强,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里充分发挥龙的传人的聪明和智慧。袁老的西去,无疑成了每一个人的伤痛,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社会、国家的重大损失。如今,无数人在追忆、缅怀和学习这位人民英雄的同时,心系国之大者,建塑家国情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创造成果去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和未来的期待,在中国梦的无垠空间使出浑身解数去放飞自己的梦想。

精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你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时候,会慢慢影响别人。”在袁隆平精神的影响下,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先生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但愿,自此,轮回的季节里,时时飘曳着扑鼻的稻香,给人们带来彻悟与遐想。
生命因付出而精彩,因无欲而明媚,因无悔而美丽。虽然从未与袁老谋过面,可我好像与他非常熟悉;虽然这位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杂交水稻之父去了,可我总觉得他还健硕地活着,正踏着他深爱的土地朝着我们走来。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平台《洛滨文学》总编;早年曾被省政府两部门聘为信息员或经济信息员,同时被多家主流媒体聘为业余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发表了大量和产生影响的新闻通讯,并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延安日报》等数十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因被转载大量文字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点击平台名“鄜州月”可看到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