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会的警钟
徐全利
据“中国之声”4日报道,贵州凯里一位穿着花衣服的男子抱小孩找妈妈,却被路人当成了人贩子。当事人李先生讲述了经过:六一儿童节下午,他经过一商场附近的地下通道,发现一个小孩独自一人边走边哭。孩子太小了,李先生怕他出事,便一直跟在小孩后面。10分钟过去,孩子没有家长过来,李先生随即上前想要和孩子沟通,“他可能很害怕,一直在哭,年龄也小,话都说不出来,我便想带他去商场保卫室广播寻人”。
然而李先生抱着孩子还没走两步,就被周围商铺的叔叔阿姨拦住了,李先生听到了众多的质疑声,大家还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原来李先生当天穿着花衬衫,戴着粗项链,还留着寸头,孩子也一直在哭,“路人可能有刻板印象,以为我是坏人,还有个姑娘用手机一直拍摄,想要留存‘证据’”,李先生说,“虽然被误会,但遇到了一定要帮”。
假如真是人贩子,那就是所有家长的敌人,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打击的敌人,有的家庭和和美美,就因为一个人贩子闹得家破人亡,有多少父母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而辞掉工作,砸锅卖铁找遍了无数城市。这些寻找的队伍,脚遍地,眼哭瞎,声叫哑,心撕碎。可以说,几乎所有家长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全国每年到底有多少儿童失踪?多少被拐卖?据说每年失踪儿童20万的说法就非常普遍。儿童失踪,可能是我们每个家长的梦魇,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只要是和“儿童失踪”有关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注;对被拐卖的儿童同情和担心,对“人贩子”恨之入骨,更多的则是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

接着再看报道,李先生说他是一名青年画家,平时穿着打扮可能比较特别,才引起路人的误会。“除了委屈,也有点欣慰,路人拦我说明大家安全意识都很强,很警惕,也都很热心”。李先生解释一番后,抱着孩子到保卫室通过广播寻人。然而,20多分钟过去还是没有消息,李先生便报了警。警方接到一起寻找孩子的警情,通过照片确认正是这个孩子后,民警立即带着家长赶到商场。原来,粗心的妈妈在商场吃小吃。3岁多的孩子,走失近40分钟才发现。家长紧紧抱着孩子,“当时孩子的妈妈过来,哭着感谢我们帮她找到孩子,我也希望家长在外时,一定要注意看管好孩子”。知道真相后,之前误会李先生的叔叔阿姨纷纷向他表达了歉意,为他的热心举动点赞,“都是好心人,一场美丽的误会。”
这场误会虽美丽,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个做母亲的心挺大啊,一看就是个吃货!近四十分钟才发现,粗心大意到这种程度,万一遇到人贩子,岂不诛心!所幸的是遇到了好心人,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我由此想起5月21日“央视新闻”载,上海一名5岁小男孩与妈妈、奶奶在商业广场游玩,之后男孩与妈妈发生口角,发脾气不肯走。妈妈为了吓唬男孩,就假装和奶奶离开,并躲到附近一棵树下观察儿子的反应,看到男孩一直坐在石墩上,妈妈便以为他不会离开,因此放松了警惕,和奶奶在树下聊起了天。等再次查看儿子情况时,才发现孩子已经不见了。妈妈便赶紧报了警,民警赶到现场调查,发现孩子已回到奶奶家。男孩告诉民警当时他以为妈妈和奶奶回家了,就凭着自己的记忆,一路往奶奶家的方向走,迷路了就找人问路,最终成功回到奶奶家里,终于有惊无险。5岁的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3岁的小孩?类似的事情发生多少次了?一家泪未干,又一家一家泪长流?

警钟响起,家家户户都可闻:大家不能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以后就放松警惕。警惕之心松一尺,“公敌”侵害进一丈。该有的警惕心,我们一定要保持。套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警惕之心不可无!我们为那位李先生的行为“顶呱呱”地夸赞的同时,对旁边提出质疑的人也竖起大拇指。李先生抱着孩子还没走两步,就被周围商铺的叔叔阿姨拦住了,“你抱着别人家的小孩干啥去?你是不是人贩子?!”这义正辞严的喝斥声,令真正的人贩子心惊胆战。最后虽是美丽的误会,但世界因你们变得友爱!
钟声之后再敲敲边鼓,看人不能以貌取人。花里胡哨的外表下,也是一颗赤子之心。人贩子只会穿普通人堆里都看不出来的衣物,要真是人贩子不会穿的这么显眼,否则这不是招人注意吗?李先生热心是件好事,换个方式可能会更完美:可以第一时间报警,让警方处理,警方到来之前可以看好孩子,警方到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寻找等,免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作者简介
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