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江浦风情与里运河风光带雕塑
胥全迎
淮安市改造的大闸口到越秀桥段的里运河南岸,即里运河文化风光带轮埠路的西段,美轮美奂。尤其夜幕降临时,华灯齐放、璀璨夺目、流光溢彩。有人说,这是淮安的秦淮河,我要说,不是秦淮,不逊秦淮。
除了景美,“点”也精彩。特别是六组人物雕塑,生动传神,吸引了一拨拨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私塾》:塾师先生身着长袍马褂,满脸严肃,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戒尺;一个学童站着背书,两个学童交头接耳,再现了清代清江浦文庙一带私塾的教学场景。清江浦历史上重教习文,人文荟萃,与私塾的严谨密不可分。这一选题,十分契合文庙这一地理环境。

《临流半酒家》: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站在包子铺的柜台后,向顾客们出售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一位老奶奶牵着孙女的手在买包子;一位正当年的码头挑夫手拿铜板站在一旁等待。这组雕塑反映了明清时期运河四大都市之一的清江浦“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的繁华市景。

《开火车》:五个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男孩女娃,排着小竹椅,转动小竹篮,伸出舌头扮着鬼脸,大呼小叫,兴致勃勃地玩着开火车的游戏,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嬉戏的场景。清江铁路头至西坝还真有过运盐的火车,那时的人们看过真火车在清江浦跑过。清朝时,中国第一条铁路原来规划从咱们清江开始建设的,后与其失之交臂。好在新长铁路有了,连淮扬镇与徐宿淮盐高铁也建好了,清江浦人的铁路梦终于实现了。

《对弈》:两个老先生在河边下棋,捧着水烟袋的老人、拿着扁担的挑夫和啃着玉米的小孩在观战,每个人的眼睛都盯着棋盘。

《爆米花》:一中年师傅一手拉着风箱,一手转动着爆米花的带有压力表的铁釜;四个小孩,有的拎着米袋,有的拎着提篮,有的牵着姐姐的衣角,都在焦急地等待那“砰”的一声巨响。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市民生活的场景。现在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比比皆是,但那里的爆米花就是不如以前铁釜爆出来的香啊!

《踢毽子》: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用盘、磕、捞、蹦等各种姿势踢毽子,动作形象、表情逼真、姿势优美,表现了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里运河边孩子们游戏的场景。那时候,我们逮住大鹅拽翅毛,逮住公鸡拔尾毛,都是为了扎毽子。
这些雕塑是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南京云龙雕塑有限公司制作的。这些雕塑显风俗、接地气、得民心,我为什么不赞呢?
2021.6.4
(图文均转自《干部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