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卫华
我的老家在咸安区西南部山区,房前屋后都是小山,稍远的横山山脉之间则是峰峦起伏,沟壑纵横,驰名遐迩的太乙洞就在我们乡中,而飞仙洞则与我们乡毗邻,我们自小在山里长大,对山村的一些趣闻逸事的记忆历久弥新。
★乡音
时光冲刷下的古老小山村总藏有不尽的故事,茅舍竹篱中贮存有数代村里人的记忆密码。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就打上乡村的烙印,而乡音会陪伴着你走过今生直至来世。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在我们咸安称呼妈妈,不同的乡,甚至不同的屋场(相当于“湾”“村”)就有不同的叫法。有叫“娘”的,有叫“柳”的,有叫“丫”的,有叫“一(姨)”的,还有叫“细爸”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首歌《再见吧妈妈》,师范教音乐的戴老师用咸安话改唱为《再见吧娘二一哎》,一班的咸宁同学听得前踵后仰捧腹不已!还有称呼父母和称呼祖父祖母,与普通话的称谓对比几乎是乱了辈分,咸安绝大多数乡村,对父亲称谓为“爷”,母亲称谓为“娘”,而对祖父(外祖父)称谓为“爹”,祖母(外祖母)称谓为“妈”,所以我小时候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一直弄不清楚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者的关系,因为李铁梅唱“爹爹和奶奶”这不就是咸安的“爷爷和奶奶”吗?那李玉和为什么对着李奶奶唱“临行喝妈一碗酒”?你看这乱的,哎,都是我们咸安对于长辈的叫法惹的事!及至我长大,读《木兰辞》,才知道我们咸安对长辈的称谓是大有历史渊源的!《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爷娘闻女来”都证明了我们的称谓是堂堂正正的“古风”正统!

小时候在家里最喜欢我娘“扇账”(臆造之词,大意是讲故事),特别是一些经典故事还能用山歌唱之,比方说“放牛娃的故事”,我们山村称“放牛娃”为“引(音晏yán)牛崽”,山歌唱道:引牛崽,咕咕莺,三岁引牛到如今。冷(音懒lán)茶冷饭是我吃(音洽qià),破衣破裤是我穿。堂屋椅崽(子)冇得坐,石(音shá)头田堘坐得多。只要牛儿有得引,扬起牛鞭乐呵呵!还有“仙女升天的故事”,山歌唱道:一根竹崽(子)伴南山,无爷无娘靠老兄(音宣xuān);堂屋梳头哥又骂,厨房洗脸嫂又嫌;哥呀哥不要骂,嫂呀嫂不要嫌,借你玩屋(闲屋)住三年。三年老妹长成人,不要金不要银,一顶花轿送我出大门。栽铁树打炸雷,铁树开花妹便回……山歌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现如今咸安的“石棚桥”“仙人墩”“飞仙洞”等地名都与仙女升天的传说有关。
我们很小的时候是准备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一些农谚心领神会,如今思之,仍能成诵:*天上鱼鳞斑,地下晒谷不用翻。(好天气,快晒谷吧!)*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晕防夜雨,月晕晒东西!)*日枷月枷,无水上车(音差chā)。(天旱,水车都抽不到水!)另一说:日枷长江水,月枷地头枯。(依旧说天旱,地头都枯了,只有长江才有水!)*雨落早晨头,行人路上不用愁。关门雨一七。月逢初四雨(农历),一月只有九日晴。(在农耕时代,还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这些谚语对不违农时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春插日,夏插时。处暑荞,白露菜,菜籽三天(入地)便生芽。葱怕寒,韭(菜)怕热,萝卜经霜便变甜。七月不在园,八月不在家.大蒜(什么节令种什么庄稼,那时还不兴反季节,也没有逆袭之说,一切遵循时令,按部就班!)*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插秧插得正,等于泼层粪。夫贤妻祸少,子孝父心安。(充满哲理的谚语,劝人正行向善)

乡音之中很有分量的一大块是农人们生活中信口开河的俚语,有的狡黠,有的诙谐,有的机智,有的幽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那是夕阳下的一抹金色。
*国佐国佑(人名),等(音点dián)不饭熟。锣罐盖一咵(音kuà),拿碗来吃(音qià)。锣罐盖一响,拿碗来抢。(那个时代家家人口多,煮饭的锣罐开饭后基本上其盖无需再合上)。
*胖子胖,打麻将,该我的钱不还账。(一日念三遍,乡里乡亲的,砸锅卖铁还赌账)。
*瘌痢壳,扁担挆。挆出血,我有药。你喊(音yuā)我的(音gē)爷(音yá),我把药你搽。你喊我的爹,我把药你吞。(那时山村卫生条件差,村村队队都有瘌痢,得了瘌痢疾的人本身就有点阿Q,有时不免被人戏谑,更觉低人一等,只有加强治疗,注意个人卫生,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步入常态,这歧视性的俚语有很多,本不想广而告之,可是其反噬作用有时比正面相劝还管用,姑且说上一条,请勿上纲上线。)
*可怜作孽射(音shé,语助词),肥肉煨萝白(卜)。一煨一炖钵,吃(qiā)又吃不得。一煨一脸盆,吃又吃不成。(命苦啊!)
*文笔拖拖,无米下锅。一字不识,吹口油喝口汁。(当时现实写照,荒年不饿手艺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小时候,我们经常围着母亲猜谜语,下面说几个咸安乡土特色的谜语,特好记。
*高山垴,一条巷,一对白狗崽跑出来望。(鼻涕)
*壁(音bià)上一分钱,让你猜一年。(肚脐眼)
*细来吃得做不得,老来做得吃不得。(竹子)
*打谜猜(打米采)打谜猜,把你丢到屋檐外。(连杖,一手动脱粒农具,打谷打豆时发出“采采”之声)
有好多活动用乡音念出来也是朗朗上口。比如,小时候冬天特冷,水田里常常结满厚厚的凌冰,遇到晴天,我们这些顽童会将凌冰用手指按在墙壁上,谁的冰贴墙上时间长一些谁获胜,记得当时我们一手按住凌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其童谣为:凌冰贴,凌冰融,凌冰隔壁(bià)耸几耸,前头一匹马,后头一匹牛,保护凌冰贴上壁。有的凌冰可贴在墙上化成一滩水,而贴凌冰的获胜者则象凯旋的将军一般威武。

记得小学上四年级时,学校根据上面的精神推广普通话,一时之间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一是杂糅。前面说普通话,后面的接的是乡音,如:把斗笠挂在壁上,壁上变成了“biá上”,让人忍俊不禁。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站在韩家桥上,看远方的油菜花开,小河两岸碧草连天,不由大声感叹:这里的风景好美啊!(普通话)一阵轻风吹来,他头上的草帽掉到河面上,急急喊出:我帽笠落了,帽笠落了!(咸安话)然后扑通一声跳到水里抢草帽去了,春寒料峭的,同学因此而感了冒,此后其2个绰号诞生了:“风景美”和“帽笠落”。
二是边音鼻音、平舌卷舌不分。这是我们南方人讲普通话的先天缺陷,以致于普通话始终是“不懂话”,到如今“乡音无改鬓毛衰”,虽有遗憾,但不气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象“老牛吃嫩草”与“老刘吃嫩草”在我们的口中说出是无差别的,niú与liú不分,不复赘述。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咸安浮山中学教书,那年暑假,我与同事聂、王、方、胡5人相约到庐山去玩,那时旅游之风未开,我们一行搭长途汽车到武汉,在车上让坐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王老师主动为一老者让坐,非常客气地说:你老坐,你老坐,我蹲(音苦kú)了。老者是北方人,对“蹲(kú)了”懵然不知,后经多次解释老者才欣然坐下,我们几个对咸宁的“蹲(kú)”字进行了一番探究,老胡是语文老师,他说如果生造一个“蹲(kú)”字,那就将“立”字上面的一“点”拿掉,既形象又会意,众人开怀。到武汉后,我们转乘一小火轮到九江,船夜行,汽笛一声黑烟突,天明才到九江城。我们搭公汽来到庐山脚下, 一千多彶的好汉坡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脚下不算什么,将要登临山顶时,我花3元钱买了竹鞭做的一根拐杖,艺人在拐杖头雕了一个条龙, 我将这竹拐杖送给了古 稀之年的姥姥,姥姥96岁去世时,我看那根拐杖虽然龙头磨光了,但拐杖依旧结实如初,这说明那时的人实诚。沿途不时遇到一些“老俵”,同属赣方言,沟通起来容易。在以“五老峰”为背景照像时,我们请了武钢团的一个工人帮忙照像,照完像正要表示感谢时,不曾想照像的竟然我在武钢工作的大表哥(我大姑长子),我们相视大笑,直叹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直接用家乡话交谈,武钢的那些工人老大哥在旁听得一楞一楞的。游天池峰时,我们特地往半山亭小憩,看到亭中石刻,《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明.王守仁:昨夜月明山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同行聂老师无意间用普通话和咸宁话朗诵该诗,大家一致认为用咸宁话更押韵些。我们又让聂用咸宁话朗诵了《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照样的很是押韵。这天中午我们在庐山的一个国营餐馆进餐,不曾想与一伙上海游客因占座位起争执,开始我们用弊脚的普通话同他们争,上海人的气场太强大了,我们根本不是对手,正要败下阵来,我用咸宁骂与之对骂,骄傲的上海人懵逼了,他们以为遇到了少数民族的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对少数民族最好的国度),上海客服软退出。上海人走了之后,餐馆服务员说,你们争执的绝大多数话我都懂,因为我们的乡音近啊!我哑然!一趟庐山之行使我暗下决心:一要学好普通话,二要弄清咸宁乡音之源。
此后我有幸到咸宁师专(现湖北科技学院)中文专业进修“汉语言文学”,聆听了陈有恒教授的授课:《鄂南方言志略》和《鄂东南方音辨正》(以上讲义先后于1991年和2002年编纂成书出版),对我们咸安乡音的历史沿革和理论有一个粗略的认识,知道了咸宁话单字字调有六大调类: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比如“诗、时、使、是、试、识”这6个字虽是同声同韵字,但语音区别十分明显,依此类推,“酣、韩、喊、汉、汗、涵(涵涵后一个是入声字)”“书、徐、许、树、煦、旭”“污、吴、武、务、鹜、屋”“梯、题、体、弟、替、笛”,只要是土生土长的咸安人定会读出原汁原味十分明显的乡音。后来我教古诗,会适时介绍一下咸宁话的字音六调,碰到以“入声”字押韵的古诗,我会用无改乡音来朗诵,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
2009年回乡祭祖,跟族长表达了想在祖宅旁建房的意愿,族长明确回复同意,此后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办理了各种手续,2010年拓祖基建起的一幢二层的砖混结构的楼房,现今作林下之人,居美庐之中,每日三汗吾身(每日上午、下午、晚上在家乡山麓下、溪水边、田埂上、树林旁闲庭信步汗湿而归),在浓浓的乡音浸润下慢慢老去,也算是不辜负人生一场。


作者简介:韩卫华,男,1962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北咸宁咸安区,咸宁供电公司职工,政工师。曾在咸宁日报、湖北电力报、楚天都市报、南鄂晚报和电力企业杂志发表过新闻、散文等,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喜体育而甘作球迷,沐清风照拂山岗,叹人生山高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