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 河 边 上 有 我 家
文/葛国顺
运河三千里,最忆是高邮。家乡高邮是个大运河畔的水城,是个很有文化渊源的地方,汪曾祺把它比作“悬河”,有位本土诗人说是“运河的钮扣”,说得还真是的,多形象。
据史载: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古代运河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足以说明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逶迤南下的大运河奔腾不息,哺育了一代代优秀儿女,这里历史悠久,英才辈出,人杰地灵。运河边上的家乡高邮是江苏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盂城驿、龙虬庄遗址、高邮当铺、明清运河故道、镇国寺塔……高邮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运河高邮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现代古生物学家孙云铸,棉花专家孙恩麟,蚕桑专家赵鸿基和已故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都是高邮的贤达俊才,彪炳史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邮依水而生,城市随河而形。京杭大运河如衣带般横穿了邮城,把我的家乡打造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丽胜景。水滋养了高邮城,水成就了高邮人。其实我还不能算是老资格的邮城人。我自小出生在高邮东北部水乡一个叫小葛庄地方,听父亲在世说,原来老家在司徒大葛庄,我的祖父迁徙过来的。邮城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过去有句话,三世难得修个城墙根。1998年两个孩子都中师、中专毕业走向社会了,女孩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便将靠近临泽街口的三下三上楼房卖掉,上城购买了个75平米商品房,当时我还农村乡镇工作,只得两头赶,苦点累点也没办法。2000年全市乡镇撤并,为减少领导干部职数,2005年,我刚满50岁就退居二线了,便一心归命地上城生活了。
上城后,供职于一单位负责安全生产信息宣传,说实话,与我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相近,可以发挥余热,倒也得心应手,开心惬意,正好可以发挥余热。最大的好处与运河更加贴近了,开始了我的慢生活。
你还别说,在运河边上住着,真是一种享受。每天生物钟约定,清晨空气清新,第一件事就是去河边堤上一路小跑,久而久之让我对运河有着独特的情感。河堤边上,岸边的垂杨柳洒下大片的绿荫,树荫下,享受运河水气特有的凉爽感觉。清澈的河水、浓密的常绿树木、常见三五小鸟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从身边飞过……
漫步高邮古城,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徜徉高邮湖畔,云水苍茫,时光未央。水清岸绿的城市风光带,纵横交错,步步皆景。一城一湖、两河三堤的湖畔花海,恣意铺陈。由此可见,京杭运河不仅改变了这里,也造就了这里的一切,横穿于此随处可见抹之不去的运河印记。亦如来来往往在河岸穿梭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向运河深情的凝视,大运河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浸润并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高邮——一个大运河畔的水城,是个很有文化渊源的地方,写了无数情韵兼胜、凄婉动人词句的著名词人秦观是高邮人,大运河数千年从城边流过,作为封建文化中心区域的流风余韵,难免给汪曾祺以重要影响。故乡的风物滋养了汪曾祺的精神,汪曾祺在《我的世界•逝水》系列散文的序言中曾说到他的家乡高邮的状况,“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到处是河”,“从出生到初中毕业,我是在本城度过的”,可见,在多年后表现出来的汪曾祺自身的文化意识里面,不能不包括着这一种故乡的情怀。回忆总是指向故乡,而对故乡的回忆总是带着温情的关怀。《逝水》是汪曾祺记述回忆高邮生活的体验,从《我的家乡》《我的家》《我的父亲》等篇自传体散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作者依恋的故园中,桥、河水、船总是反复的出现,在他出神入化的作品中,可见小城的咸鸭蛋、野菜、寺庙、手工业者,散淡的文字,让人细细回味,一次又一次揭示了高邮水乡的地域特色。
高邮是汪曾祺先生的故乡,怪不得汪曾祺在《我的家乡》中写得那么情真真意切切。“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在汪老的眼里,家乡京杭大运河是“圣境”,不管是放风筝还是看野鸭,抑或是用鱼鹰打渔,甚至只是泛舟湖上观赏风景,都是充满着十足的趣味,最后黄昏下母亲喊女儿回家吃饭又让人感到十足的温暖,充满着人文情怀。在汪老的笔下,再平常的事都变得生动,再质朴的语言都藏不住感动,让人读来意犹未尽。
曾几何时,我也思考着大运河会不会衰落,污染破坏、自然灾害是一方面,社会发展、时过境迁是另一方面。也许不是大运河不爱我们,而是我们不爱大运河了。
在曲折中经历了兴衰沉浮,进入21世纪新时代,择水而居的邮城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灌输下大力开展大运河保卫战,重新爱起了自己的母亲河,清淤疏浚、休渔禁捕,在里运河两岸相继建起了马拉松跑道、大运河文化广场、修缮了镇国寺塔,在运河上还架起了运河二桥等众多“网红”景点。现在的大运河,两岸绿树成荫,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自从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历史文物与环境保护的重点。人们不再关心大运河是否还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更愿意保护运河的环境、保护运河的文化,反哺母亲河。当前,正在大力精心勾勒“生态文旅水城”,全力加快建设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区,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沟通海陆丝绸之路的内陆航运通道,大运河似乎重新振作,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河水晶莹透亮,随着河中一艘艘画舫游过潺潺作响,让人仿佛置于画中境地,清风拂面,传来股股幽香沁人心脾。里运河已被打造成了旅游文化长廊,沿河两岸建设的各类主题公园风光带令游人既看了风景,又了解了当地人文历史。2020年11月13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扬州考察调研。在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后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不仅是对扬州过去的赞许,也是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期望。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和南水北调源头城市的扬州喜悦之余,感到了沉甸甸的使命感,并下决心要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家乡高邮是古老的,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2247年的建城史,2221年的建县史,可谓历史悠久;家乡高邮有1963平方千米的土地和83万勤劳肯干的人民,紧贴大运河还有一个烟波浩渺的高邮湖,美好的家乡既有过去的美好传说、美好遗存,也有当下的美好光景、美好生活,更有未来的美好憧憬、美好前程。水的柔韧与深沉,铸就了高邮人的智慧与坚毅。高邮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这里是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双重元素,有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运河两岸的景物倒映在河水里,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好似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我仿佛沉浸在温暖的里运河旁,感受到了运河的胸怀,它正拥抱着我们!
2021年4月

【作者简介】
葛国顺,笔名草页,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扬州文艺创作研究会理事、高邮作协会员。擅长随笔、散文、言论、歌词和论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016年4月结集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个人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
【热评精选】
欣赏葛国顺老师散文《运河边上有我家》,作者开篇点题,道出了自己的家乡就在运河边上,并且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再引经据典细说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运河的起源(始建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古代运河之一,突出运河工程巨大,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并成为世界遗产项目。还介绍了运河对沿线地区工口化业经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赞美大运河,无不吐露出对生长在运河边的豪迈之情:逶迤流长的运河奔流不息,哺育了两岸一代代优秀儿女,这里历史悠久,英才辈出,人杰地灵。作者为自己生长在历史名城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作者文笔老练娴熟,语言隽永凝练,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也对家乡寄以更美好的期盼,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作者在文章收尾处以景托情:“华灯初上,运河两岸的景物倒映在河水里,流光溢彩,好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与前文首尾照应,一气呵成了一篇赞美家乡的锦绣华章。好作品,推荐共赏!(点评:吕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