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江桥风云远,千古英雄何处寻
——湘粤古盐道上一座石墩桥之传奇
(文/曹小藩)
我老家是湖南省郴州资兴市七里镇(现改为回龙山瑶族乡)桃源村桥头江,东靠罗宵山脉回龙山,南依回龙山支脉方家庙背岭,北邻桃源河(耒水二级支流之一)。
桥头江(村)是湘粤古盐道之一即资兴县原县城兴宁通往本县北部乡镇碑记乡和七里镇并连通永兴、安仁和茶陵三县古盐道(往南至广东韶关)上的一个古村落,该路古称"资兴北路",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处驿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桥头江北面有座古石墩桥,名叫"桥头江桥",因抗日战争时期长衡会战后该桥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2军沈发藻将军探知桥头江是拱卫资兴县城之"北路"桥头堡,南摒碑记、兴宁,东扼团结、波水,还可阻截郴州与赣州两地日军串联,因此沈军长特派所部一个排驻守于此,与日寇高桥所部对峙近半年,无论日寇使用夜袭还是昼攻等战术,均未通过。1945年端午节,桥头江村洋溢着节日的气份,鬼子以为守军放假撤岗过节,便于当日子夜派一小队二十多人偷袭桥头江中国守军,被四名哨兵发现并立即报告排长,排长遂紧急结合队伍,匍匐进入桥西石山作战隐体,待鬼子全部冲上桥,排长一声令下枪口对着鬼子齐射,冲在前面的七八个中弹坠落桥下,后面的鬼子怆惶回窜,至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没有一兵一卒通过此桥。抗战胜利后,乡亲们为纪念暂二军官兵英勇作战,遂称此桥为"抗战桥"。
该桥兴建于我曾祖父曹茂成从柏树新屋图曹家迁至桥头江开伙铺年间(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该桥竣工通行后,桥头江人在桥南端建了一座庙,古称"护桥庙",不幸在"文革"中被毁,现在所见到的桥庙古迹,只有两柱长宽均为50厘米、高约1800厘米的正四面体石碑,石碑上刻有《桥头江桥建桥记》及《乐捐人名》,字体为正楷,排列整齐,蔚为庄严,无不令堪察者生生敬畏。相传,当年捣毁桥庙砸坏菩萨的那几个"红卫兵"后来都疯了,此为传奇之一。
桥头江桥历经百年沧桑,而又充满传奇。桃源河河面宽,计有六个桥墩,五孔桥面,每孔桥面均为6米。桥墩设计科学、工艺精湛。桥墩两端是棱角,桥墩长8米、宽4米、高6米(另藏地下之基脚约2米),基脚最底层是直径约30厘米的松树筒子。桥墩所用之石村为碳酸钙石头,每个桥墩同一部位的石块长宽高都一样,每块墩石约二百多斤,由石匠精心凿成,糊石缝用的材料为桐油石灰。
桥墩上还置有凿着两孔用于穿杉树杆作为护栏的栏墩,也是碳酸钙石头,长约50厘、宽约15厘米、高约100厘米,孔径约15厘米。相传,建桥通行以来只安装过一次护栏,因装上护栏后,桥东边约500米远的枇斗把村接二连三离奇地死了几个壮年人,桥头江人便把护栏拆除了。桥的护栏拆除后,枇斗把村离奇死人的现象突止,此为该桥传奇之二。
桥头江桥传奇之三,是自建桥通行至今一百来年,经常有人不慎从桥上掉下去,都安然无恙,无论是小孩、壮年人还是老人,无伤无残无亡。父亲生前说过,这得益于当年建桥竣工时建桥石匠主事人杀龙鸡时立了乾坤之言:桥头江人人心善良,过往之人均平安无事。
桥头江桥桥面,原先笔直粗壮的杉树编成成,每孔桥都是8根杉树。夏天,江风拂面,清清凉凉,是桥头江人包括老劝童叟晚饭后休息乘凉的好地方,老人、妇人、姑娘在桥上乘凉到晚上十点多钟就会回家睡;男学生及未结婚的的男青年会在杉树桥面上铺张草席、盖场单被过夜。那些候农村没有电风扇,我们睡在桥上过夜,既没有蚊子叮咬,又很凉爽,是原生态的乘凉方式,真的很美好。抗战英雄曹觉民(家名曹才源)将军经常在桥上乘凉时给乡亲们讲他在娘子关、太行山、中条山抗日及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汉口主持审判日军战犯与汉奸的故事。
由于桥墩端头是棱角,抗洪水冲击性能非常强,如果不是洪水把桥墩基脚冲空,既便是满桥面洪水,也冲不垮桥墩。
桥头江桥,百年沧桑。在其上游建半垅水库之前,无论哪年发端午大水,都没被冲垮,因河水洪峰冲涮,只是发生过三次改道,河水主流最初是从靠桥头江村的第一孔桥下经过,当时这孔桥水深一两米,我是1979年八岁时学会游泳的,记得父母不准我去这孔桥下游泳。大概是1980年桃源河发端午大水,河水距桥面尚有三块墩石的样子,桃源河发生第一次改道,主流从第一孔桥变到第二孔桥,此次洪水冲毁了祖父以前在桥头江挑水涧边的开荒开成的一串田。
第二次河流改道是1986年前后,这次端午洪水更大,洪峰距桥面两块墩石,我们桥头江人都担心洪水把桥墩冲垮。几天后洪水退了,发现洪水把第二个桥墩冲得露出了桥基,打底用的松树筒子都露出来了。
第三次河流改道是1989年发端午洪,河水把第三个桥墩冲边上的沙石冲走了。第三孔桥下先来是陆地,这次洪水把第三孔桥的陆面沙石冲走,致第三孔桥下也过水了。
资兴市桃源河上游建了个半垅水库,该水库于1986动工兴建,1992年6月关闸蓄水并发电。桃源村村民当时都认为政府拦河筑坝建水库是好事,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是水库关闸蓄水后,水被放往西干渠给大石庵水电站发电,而桃源河却减水达三分之二,沿河两岸生产灌溉用水紧张;二是,每年春季连降暴雨时,水库蓄满水了,就开闸往桃源河泄洪,使桃源河改道几次,桃源、柏树两村在河边的水稻田悉数冲毁。桥头江桥靠段家的三个桥墩就是在半垅水库泄洪冲毁的。桥头江桥严重冲毁后,过往之人得打赤脚过江,冬天天寒地冻,村民、学生出行都极不方便。当时在市政府当秘书的桥头江人曹仲藩同志根据家乡受灾实情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灾情报告,并会同桃源村委及七里镇党委政府商讨修复桥头江桥事宜。在袁生权市长的大力支持下,救灾修桥工作全面落实,把冲毁的桥墩改成混泥土结构桥墩,桥面也用了钢筋混泥土,桥上还可以过牛及摩托车了。

桥头江桥之桥墩,因此而半古半今,既有历史韵味,又具时代特征。
桥头江桥亦被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将军称之为"将军桥"。
1926年,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北伐有功、抗日有功、起义有功的黄埔革命军人曹觉民(家名曹才仁)将军。
曹觉民,曾用名曹财源、曹先之、曹仲萧、曹行,男、汉族,1908年6月生,湖南省资兴县七里镇桃源村桥头江人,1926年湖南省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取北伐军黄埔军校,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军司令部少校秘书、南昌卫戌司令部少校秘书、津埔路警备司令部少校秘书兼军法主任、第三军司令部中校秘书;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第三军中校军法处长兼参谋处长、第五集团军上校军法处长、第四集团军司令部上校秘书、军事委员会上校主任秘书、湖北省保安司令部上校秘书处长兼军法主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秘书处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军法科长、局长、处长,兼程潜将军的随行机要秘书。为了家乡湖南省免遭内战蹂躏,随长官程潜于1949年8月4日在长沙起义。
1927年曹觉民所部国民革命军第3军北伐驻南昌,朱德受中共中央派遣利用与该军长朱培德将军及副军长兼第7师师长王均将军之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关系进入该军,被朱培德、王均委任为教导团团长兼南昌公安局局长,帮助训练下级军官及管理地方治安。是年,曹觉民为第3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王均将军的随行秘书。因工作关系,朱德也就认识了曹觉民,并非常佩服曹觉民的文笔和清廉,私人交往逐渐笃实。1937年11月初,第3军从娘子关肉搏血战突围,奉命沿白晋公路向太行山区转进,并在白晋公路沿线进行游击作战。1938年2月第3军划归右路军(后改称东路军)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与八路军合作抗战,参加了晋东南历次反围攻、反扫荡战役,第3军是国共两党创建和保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是华抗日战场国共合作的典范。此时,曹觉民是第3军中校军法处长、对日谍报主任,1938年四月初,曹觉民截获第20师团、第108师团九路围攻太行山八路军的机密情报后立即呈报第3军军长曾万钟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八路军策定反九路围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受到了朱总司令及延安毛主席的赞扬。第3军将士听从朱、彭正副司令的指挥和调谴,为保卫第18集团军总部及为八路军129师解围,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抗战胜利后,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武汉行营,曹觉民由原第六战区司令长部少将秘书处长改称为武汉行辕主任程潜的随行高参(秘书)兼军法处长。为家乡湖南省免遭内战蹂躏,1949年8月4号,曹觉民随长官程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程潜应毛主席电邀上京,朱德和毛主席在北京会见程潜时,特别过问了曹觉民起义后的工作情况,毛主席同意曹觉民继续做程潜的秘书,但得知曹觉民辞官返乡尽孝务农后,朱德总司令当着毛主席与程潜将军的面高度评价道——曹觉民将军北伐有功、抗战有功、起义有功!毛主席又补充说"我这个老乡还是我党、我军的贵人呢"!言语之中,毛主席没有忘记1928年朱毛红军在江西赣州及1935年在甘肃天水遭国民政府军围追堵截时曹觉民的救命之情。
1949年12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军长曹里怀将军携夫人梁明、警卫员回乡探亲。曹觉民接获公函后,于次日天刚亮便起床洗漱后即步行赶往洴泥村迎接曹里怀一行。从资兴县城兴宁至桥头江,十米一岗,安保禁严,曹里怀要求警卫部队:曹觉民每过一岗,沿线卫兵必须向曹觉民敬礼。曹觉民从家里桥头江出发,沿"北路"方家坳上,经凤凰山、草铺,到洴泥村㘭上,一路卫兵恭恭敬敬地向曹觉民行军礼,曹觉民是归隐将军,礼行下士,每过一岗接受卫兵军礼后也会停步回敬个军礼再往前走。卫兵们不知道这位来迎接曹里怀军长的人是什么身份、什么人物,但见这位回礼者步伐雄健、气宇不凡、手礼非常端庄,个个必恭必敬。曹觉民站在洴泥㘭上接到了曹里怀及其夫人梁明。曹里怀骑着马在很远就看见老同学曹觉民站在㘭上等候,一边大声喊"觉民兄、觉民兄",一边下马快步走向曹觉民并与之久久握手。握手后,曹里怀对曹觉民说:"觉民兄你很久没骑马了,上马吧"。曹里怀把自己的白马让给曹觉民骑,而自己却骑副官的马,就这样两人骑着马不断地交谈,不知不觉就到了方家㘭上,曹觉民问曹里怀:"树邦老弟你是不是走方家去曹家?"曹里怀回答道"我不走方家,我要走桥头江,我要去你家看一下啊!"。从方家㘭上到桥头江只三里路,到了桥头江亭子里,曹里怀跃身下马,曹觉民也跃身下马,曹里怀快步走到曹觉民家门口停下来,到曹觉民家向曹觉民的老母亲及夫人问候了一声,然后邀请曹觉民携夫人一起去曹里怀家里。曹觉民把曹里怀一行送到曹里怀家里,曹家新屋、前湾和后湾的乡亲们早早在各村路口迎接。曹里怀将军到了家里,只与三个人握了手,一个是同族同学曹觉民,一个是后湾本村同族同学曹信和,另一个是方家的学长秀才方鸿才。当天曹里怀家乡七里柏树后湾村曹氏族亲大办酒席,为曹里怀阔别家乡二十一周年接风。散席后,曹里怀把自己的白马让给曹觉民骑,而他自己却骑其夫人的棕马,这对革命兄弟骑着马绕桃源下洞曹家一圈,共同回忆当年在资兴一中读书时参加革命运动、1928年在江西赣州及1935年在甘肃天水受朱毛派遣秘密相见、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两人在西安相互通信及八年抗战合作抗日的情景。曹里怀离开家乡返回部队后,朱总司令特向曹里怀打听了曹觉民起义返乡务农后的生活情况,朱总司令想关照一下昔日的战友曹觉民,希望曹觉民重返军营或让曹觉民上京工作参加新中国建设,要曹里怀出面做思想工作。
1983年元月,曹里怀将军第二次回家探亲,得知老同学、老朋友曹觉民在文革中的冤屈及其1980年3月病逝的消息时,立正面朝曹觉民的故乡桥头江久久默哀,并对随行警卫及地方官员说:桥头江,将军桥;回龙山,英雄山;曹觉民,既爱国,又爱民,高风亮节,永垂不朽!
桥头江桥,历史悠久,匠心建造,年年神韵沁人!
将军故里,抗战遗址,红色之桥,满满家国情怀!
(注:作者为桥头江人,写于2020年12月8日,电话15096176319)

曹小藩个人简介
曹小藩,笔名曹禹,乡土作家、回龙山诗人,男,汉族,湖南省郴州资兴市人,1971年12月生,大学文化,共青团员,抗日卫国战争纪念网特约通讯员、《作家报》特约记者、湖南省郴州市作家协会成员、中红网签约作家、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
擅长各类文体写作,作品多在省级刊物《山西文史》、市级刊物《人文湘南》及国家级刊物《黄埔》等刊物杂志发表。
好工古体诗,常以诗描物、记事、赞景、抒情、明志,部分古体诗收录于国家级出版社即团结出版社出版的CCTⅤ礼宾书《中华诗词歌赋——文学精英大辞典》。
作品集有《国家记忆——陆军第三军抗战记实》、《儒将曹觉民传》、《乡村是我的根——曹小藩散文集》、《回龙乡愁——曹禹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