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者辟世辟惡濁
辟地良禽良木擇
辟色旋踵遠爭鬥
辟言聽聲聽音鑼
古來七人矣作者。。。
——“萃淵藪書房”之主人《韻筆過紅塵》賦*題圖意境*亂世佳人浮世繪*光陰的故事*漁樵耕讀*國學典籍*《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篇(三語版*Trilingual Version)。。。
附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乱世而隐居,其次是择地方而住,再其次是避开不好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恶言。”孔子说:“这样做的人有七位了,七位是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鲁少连。。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中,有非常高妙的人生哲学。比如什么时候该出来,什么时候该隐去。所以,中华历史有一些圣贤人是来的建功立业,帮助国家民族建立起安定祥和的时代与社会,把非常好的文化承传下来的圣贤人很多。
也有一些隐居于山林,隐居于人世,一生淡泊名利,不争不斗争的隐士。所以中国文化很厚,不是只有向前冲的文化,还有往后退的文化;不是只有往上走的文化,还有隐居的文化。
君子提升一步是贤人,贤人提升一步就是圣人。贤人境界很高。贤人对他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社会大势,国家形势看得很清楚。贤人虽然没有到全国各地哪里都走过,但他的人生修为、境界,对于历史的了解,内心的宁静,他能非常理智、冷静的观察这个时代。
如果是好的时代“达者兼善天下”,就会出来做官,做事,这个时代不出来就是耻辱,“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时代是有道德、有理解、有精神追求的、有是非善恶标准的,只要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就能被社会认可的,他就会出来;“邦无道,富且贵焉耻”,如果发现现代时代不太对头,不去跑官,不去贪,做不成事。或做买卖不搞点违法乱纪,行贿受贿这些事情,做不了买卖。贤者坚决不做。不会同流合污,会采取蔽世、隐居的态度,不参与名与利的争斗。因为这个会伤害到他的良心,会伤害社会的风气。不去参悟就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
贤者对是非善恶的标准看得很清楚,历史文化、大局看得很清楚 ,他能选择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不出来,这是“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有的地方能去,有的地方不能去。包括世界范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一些国家正在动乱,一些国家就不能去。
“其次辟色”,就是察言观色。在一个团队,或者做生意,或在一个团队里,受不受欢迎我们是知道。如果不欢迎我们就赶紧避开,不要争斗。真正的贤者没有争斗之心,只有利众之心,大公无私之心;
“其次辟言”,我们听别人的语言,语言中能反应出人的心声。古话讲“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话里话外能听出来,别人是欢迎还是不欢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赞美还是不赞美,是请客还是逐客,这是“辟言”。
这里还包含对周围人生环境的抉择。学会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孩子可以安全的度过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