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知蔓:那年,生产队里出地瓜
大集体的时候,到了农忙,学校也要放假,男女老少都要出坡干活。
那时,农村村民也都有个称呼:壮男是“整劳力”,也叫“夫男”;二十岁左右的女性,是“半大劳力”;结了婚的女性叫“家庭妇女”,初中以上的学生叫”半大孩子”,小学生叫“抓鸡子”。在下地干活的时候,按照体力的不同,也就有了分工和相应的记分标准。
秋收期间,所有干活的都在地里吃午饭。生产队里安排专人,挨家挨户的把家里做的饭凑起来,叫“团饭”,统一送到田间、地头,各家领各家的饭。
一般来说,地瓜都是栽种在山地里,地块不同,长势也就不同。队长满坡里转悠,指挥着划分地块的等级,会计还要大体约摸出地瓜的总产量,然后再“估堆”。
出地瓜的时候,都是有分工的。先由半劳力割瓜秧,再有正劳力刨地瓜,初中以上的学生抹去地瓜上的泥土,放到粪篓里,妇女抬筐过称,三人一组,一百斤一堆。

称好的地瓜,要一堆一堆排成行,这就是当时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做到尽量让社员们满意,然后按人口分数配到户。
在瓜堆里找出个不大好的地瓜,用石头刻上数字,分地瓜时一家找一位代表来抓阄,阄上写着数字,拿到阄后满地里跑着找号,找到属于自己家的那几堆地瓜,然后再合成一大堆,在自己认为最理想的地段,切成地瓜干。
分到地瓜时,太阳也快落山了。家家户户力争在不点“保险灯”前把地瓜切完摆好,此时每个家庭方阵就像“开锅”一样,大人叫骂孩子声,夫妻双方的舌战声,哇哇哭的孩子声,此起彼伏,是那个年代特别的交响乐。
擦地瓜干,是个技术活,带上手套,把粪篓一头放上个木板子坐着,留下一头把地瓜擦子顶在粪篓上开始擦地瓜,七十年代时,一个生产队里没有几家有半自动手摇地瓜擦子的,要想借用人家的,都得和主人提前打个招呼排个号,等着户主用完了才能用。擦地瓜既要有长劲又要用劲均匀,壮劳力可以把地瓜均匀的洒在地里,不近不远的拿着地瓜擦子,擦的一堆一堆的,这样摆地瓜干时就容易的多了。
地瓜切成片,均匀的摆在刚出的地瓜地里,凹凸的地面稍作平整,在潮湿的地上尽量摆整齐。
摆好的地瓜干,远远看去就像给大地盖了一块块白毯子。待日晒星耀的地瓜片,成了雪白的地瓜干时,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时间。
拾地瓜干时要分类装在袋子里,晒干的地瓜干运回家后,装在粮食囤里把口封好保持干燥,要是不干就收了地瓜干,会发霉的。
地瓜干磨成细粉可以摊煎饼、蒸窝窝头。把瓜干洗净用温水泡二小时左右,上笼屉蒸二十五分钟,吃起来也非常香甜。用温水泡洗地瓜干,捞出来静置三小时以上,上碾矻成颗粒状,和玉米茬子一起煮,也是上好的美味。
煮地瓜是家常便饭,把鲜地瓜切成块加水煮熟后下点面粉或者玉米面,这就叫熬瓜。把鲜地瓜擦成条,用清水淘洗三次,再泡半小时,然后重新捞起放锅内加水适量,再把上面均匀的撒上些豆面,烧开后小火二十分钟,停火前加盐适量关火,这就是地瓜丝豆沫子,也是一道又香又甜又咸的可口美食。地瓜又营养丰富,所以很受广大群众所喜爱。随着科学育种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地瓜品种香、糯、甜、软,成了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作者:知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