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天的劳累,总想把自己关到一个房间,尽情地享受独自空间的宁静。
这小小的房间,可以阻断外界的喧嚣,让我自由呼吸,同时倾听自己的内心的独白,墙上时钟滴答滴答的指针声,好像与我内心脉动产生了共鸣,我烦躁的内心也渐渐地得到缓解,与自然音律又回归到同一条起平线上。
每次回到家的感觉非常好,它总让我感到温馨、自在,它是一个幸福的巢穴,是重拾希望的发源地,是医治心灵创伤的避风港,是一个展示真实自我,不需伪装的世外桃源。
有时我坐在飘窗平台上,静静地享受春天阳光的温暖,远处小孩奔跑的欢乐声,正对面的楼顶上几只鸽子欢语交流的咕咕声,小区内的月季静静地开放,将围栏染成一片绯云,银杏树也渐渐放出绿叶,将单调的墙体遮盖成一片绿海,这一切都滋润着我忙碌的心。

平常生活,在这办公室、食堂、住处三点一线组成运行轨迹,未免有些单调,简单的重复往往让人枯燥,有空的时候总想到老家走走,每次回到老家,清新的环境空气让我异常兴奋,那里没有工厂的污染,没有汽车的喧杂,我常常搬一张椅子坐在凉台上,倾听大自然花开花落的声音,家禽下蛋咯咯哒哒报喜声,远处小狗汪汪叫声,竹林很多麻雀叽叽喳喳的欢乐声,一闻脚步声,很多麻雀就像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各种自然声息组成了乡村特有的风味,我有时坐在椅子上很长时间,享受这种特别宁静氛围,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七十年代,没有紧张忙碌,没有环境的嘈杂的场景,爱人总是同我说,怎么回老家就不想回城了?其实我就喜欢寻觅生活中的宁静。
我想起七十年代我们家有一个亲戚,住在我家后庄,我们到后庄割草,经常看到婆婆,她有关节炎,每天拄着拐扙,坐在门口晒太阳,太阳就是她的行动指南,家人每天均要到生产队上工,时常只有她一个人呆在家里,那份宁静,对现在的我是多少渴望,而那时的她只能说“孤独”,我们挎着竹篮子,她总叫我们说说话,驱散内心寂寞是多么高兴的事。来到她家,除了几只红眼睛苍蝇在屋内嗡嗡地飞闹外,剩下就是死一般寂静,我们帮她扫地,梳头,她内心感受了温暖,脸上好久没有露过笑容好像第一次绽放。孤守门口望行人,童音飞来驱寂寞,那正是婆婆内心的写照。

让我感受最美好的意境,就是和父母亲在一起拉拉家常,父母亲今年都有80多岁的高龄,养儿防老,现如今为了生活,依旧在自己事业天际拼搏。和父母亲聊家常,常常让我身心愉快,他们总是不放心在外的我,身体、吃饭、行路,凡是他们能想到的都得问个遍,我总是怕他们担忧,再说自己的一切,他们担心也解决不了我所遇到的困难,何必让他们生活在不安之中呢?于是报喜不报忧成了我的汇报常态。这些年来,我自己能平静内心,保重好自己身体,一切都向美好明天迈进。
独守内心的宁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年轻也许不能认知宁静的深奥,但经历过风雨才更加珍惜那份内心的宁静。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Sunday, May 23,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