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绪忠
我是两年前才知道故乡一一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出过一位大英雄的,而知道英雄出生地与我同为一个村(梁家畈村)却是最近的事。这位大英雄,就是曾获得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臣曹光胜。

抗美援朝英雄 一等功臣曹光胜雕塑

作为从小就崇拜英雄、又是职业军人的我,故乡的这位英雄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当得知这位大英雄1949年3月随傅作义部队在北平起义改编入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副排级干部1955年7月从部队复员后,经历过许许多多磨难时,心里十分难过。
就在2021年春节前后,故乡的朋友发微信告诉我,大英雄去世45年后,他的墓被枝城镇党委、政府出资修缮一新,并立了撰有功臣英雄事迹的大石碑。英雄的事迹被市里编为红色经典故事,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的重点宣讲内容,由著名“中国故事家”、“湖北民间故事大王”徐荣耀带领宣讲组成员,进机关、街道、企业、厂矿、学校、村社巡回宣讲,让人甚感欣慰。从朋友发给我的视频中,还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有组织或自发地在清明节去扫墓,缅怀、学习这位出自本乡本土的英雄人物,重温7O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立国之战,那场让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的立威扬名之战。从故乡的这些变化中,我能感觉到一个重新崇尚英雄的春天正在到来,虽说来的晚了一些。
由于心心念念故乡这位大英雄, 2O21年清明节,我回故乡给父母和岳父母扫完墓后,就开始了对英雄一路足迹的追寻。就在这时,好友、家乡著名雕塑家周长青先生告诉我,他最近创作了一件新作品《抗美英雄曹光胜》,说是他为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作品,让我去看看。接到电话,我第一时间就去了他位于陆城(市府所在地)车家店三合院周长青艺术工作室。当我一眼看到英雄塑像时,老实说我整个人都被震撼了。观察之中,让我从这尊英雄塑像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个体,而是整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

周长青先生告诉我,他也是个崇拜英雄的人,自己的儿子也正在部队服现役,正好又赶上建党一百年,就用心用情、历时2O多天精心创作了这个作品,算是他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促进整个社会尊重军人、崇尚英雄风尚的回归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这种家国情怀让我为之敬佩。
英雄生前没有留下一张单独照片,子女们手中仅有他们父亲1951年参加庆功会上的一张与67军领导和其他功臣的合影照片,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周长青先生通过放大镜反复观察琢磨,又特地把英雄两个儿子请到雕塑现场比对,找出他们与父亲面部的相同特征,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一作品。塑像定形后,英雄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观后个个激动不已,纷纷说“太逼真了!太像我们父亲了!”当我拿着拍下的图片,到英雄生前所在的姚店村找老支书刘传明看时,他说“一眼就能看出是当年那个大功臣”。雕塑家周长青先生的这一举动,更是让我有了深入发掘这位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经历的动力。
进入70多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的那场震惊世界的苦战、血战,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强敌面前,是何等的英勇,仅67军199师596团1营3连战士曹光胜,就让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为之胆颤和丧魂失魄:1951年1O月15日,在朝鲜金城以南阻击战中,曹光胜带领一个机枪组协同一个步兵班坚守81号高地战斗中,在弹药手身负重伤、副射手牺牲的情况下,凭着一挺轻机枪,凭着战前两次荣获团“甲等射手”的过硬本领,凭着战前立下的“人在机枪在阵地在”这一顶天立地誓言,冒着头上敌军飞机的轮番狂轰滥炸和一批批敌人射出的密集弹雨,舍身忘死、机智灵活地发挥出他“甲等射手”的神威,在连续6小时的战斗中,击退敌人的8次冲锋,他一人共毙伤美军117名(含一名美军军官),投入阵地的官兵先后有42人牺牲,剩下他一人坚守到最后一刻直到援军的到来。战士曹光胜因此一战成名,被评为一等功臣,同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功勋荣誉奖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提拔为机枪班班长。为保存特殊战斗骨干,军里不再让他到一线作战,专门让他在二线担任机枪射手教练,直到战争结束。
回国后的曹光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团,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并在部队巡回作英雄事迹报告,使这个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十多岁外出讨饭、先后两次被国民党抓壮丁受尽欺凌的穷苦人,在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里一跃而达到了人生巅峰。他不会忘记,在志愿军庆功会结束时,战友们和朝鲜老百姓把他抬起来抛向空中时的情景,不会忘记一位朝鲜阿妈妮带着女儿向他赠送银筷(对战斗英雄的最高礼节)时的情景,更不会忘记金日成主席向67军首长询问谁是那个一人击毙100多个美国鬼子的战士时的情景。也许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不久之后将会怎样从无比辉煌到无比的落寂。

1955年7月,部队动员一批军队干部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晋升副排长刚满两年的曹光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从而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返乡之路。
大功臣复员后的第一个人生驿站,是由组织安排的湖南省慈利县供销合作社,虽说在部队扫过几个月的盲,但也只学习了识字,很难适应组织分配的需要具备一定文化要求的工作,只好向上级请求调回原籍,在一个山区养路段当了一名养路工人。1963年养路段精简人员,身为共产党员、曾是军队干部的他再次服从上级安排,丢下养路工人每月32元的“铁饭碗”,回到妻子所在的姚店区红星公社红胜大队当上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直到1976年2月13日因身患重病于56岁时告别人世。
姚店村老支书刘传明向我介绍:“曹光胜为人老实忠厚,从不居功自傲,他既是生产队保管员,又是副业队长,工作认真负责,是生产队长得力助手,是个好党员,是个很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人。” 曹光胜的子女们对我说,他们家共有八口人,父亲回乡时,5个子女都没长大,家中只有两个劳动力,是生产队工分粮分得最少的一家,是年年的欠款大户。有时买点盐和点灯用的煤油还得找人借钱,无米下锅是经常不过的事。他们懂事后,知道父亲是个大功臣,是从玩他的一小布袋勋章、奖章和纪念章才明白的。
一次年迈的爷爷见他们玩这么珍贵的东西,对他们说:“千万不要玩丢了,以后你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到政府他们会管你们的。”结果还是被他们玩丢了不少。后来每当困难压得他们全家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们就劝父亲去找找政府,可只要他们一开口,父亲就会说:“朝鲜战场牺牲了那么多人,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国家和政府有困难,我们要体谅。”后来因为生活的重压,不得已也曾到县里相关部门提出寻找自己档案和申请复职的要求,以帮助全家人度过难关。为找档案,他先后跑了多个部门,前后找了二十年,一直没有找到,最终放弃了寻求政府帮助的念头。
1984年,曹光胜的大儿子曹诗明在部队服役期间,在获得部队首长支持的情况下,给省民政部门写了一封请求查找父亲档案和希望当地政府帮助他们家解决特殊困难的求助信,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后来得知信转到了县里某部门,大女儿也曾多次到县某部门反映父亲身患重疾需要政府出面帮助,但办事人员不是打官腔敷衍几句,就是嫌麻烦。好在是,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总还有崇尚英雄的人。时任市史志办副主任明建中得到找到英雄档案的消息,马上借出了档案,立即到解放军济南军区档案馆查阅资料和到英雄工作过的部队一九九师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很快在《三峡日报》《宜都报》《湖北方志》发表了《神枪惊破美军胆——记志愿军一等功臣曹光胜》的报告文学,才使当地人民群众知道本乡本土还曾出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采访中,我还听到一段更让人难受的“插曲”。时间是1975年,生产队的两捆烟叶被盗,有人怀疑是曹光胜监守自盗,还向公社报了案。公社武装部长带人到他家,先进行捜查,沒发现烟叶,然后找他谈话,要他交待问题,曹光胜被气得肺都要爆炸,一句话不说,从屋里床铺草里拿出一个白色袋子(祖国人民给志愿军的慰问袋),将一包东西狠狠砸到了桌子上。武装部长打开一看,全是各种勋章、奖章和纪念章,一时傻了眼。曹光胜愤怒地说,“你们好好看看,我在部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是那种偷鸡摸狗的人吗(盗烟案不久告破,是本地两年轻人所为)?”自知理亏的部长马上安慰受到委屈的大功臣,接着向县人武部作了报告,隐功20年的大功臣才引起上级部门关注,县人武部主要领导知道曹光胜真实身份和遭遇困难处境又患重病的情况后立即指示,此后曹光胜的医疗费实报实销,每个季度补助生活费15元。当年八一建军节,首次将他请到县里参加了建军节座谈会,可就在引起上级部门关注不久的时候,这位大功臣却告别了人世。去世前几天,他对妻子说:“我是享不到福了,你以后可以享儿女们的福”。从这句话里,我能感受到这位抗美援朝大功臣最后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也许他没有想到当年的人生是何等的辉煌,如今却是如此的落寂。去世之前他交代家人,走后给他割个匣子(即简易棺木),因家庭实在困难,没有条件满足大功臣最后的遗愿。去火葬的时候,是殡仪馆提供的一副简棺上路的。当天天下着鹅毛大雪,灵车去火葬场的路上,当地群众自发为大功臣送行,场面十分感人。大功臣火化后,骨灰一直放在火葬场,直到1985年子女们通过与英雄弟弟后人协商,才在他们一处自留山上入土为安。
采访结束后,我的心情特别沉重。作为职业军人的我,想说的是,我们欠了英雄什么?我们该反思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崇尚英雄,不保护英雄,让这么一个威震敌胆、一场战斗毙伤117名敌军的大功臣以这种结局走完自己的一生,不论有多少理由都是说不过去的。记得一名外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曾说过,一个为国牺牲的勇士,其社会地位还不如一个大腹便便的商贾,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是注定了的(大意)。
今天,我们稍作留意,看看我们的邻居俄罗斯退役军人和大洋彼岸的美国退役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包括战斗中死亡的士兵安葬在什么位置,也许就是我们反思后应该学习效仿的地方。
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拨乱反正,军人应有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恢复,各种政策制度正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整个社会崇尚国家英雄的风尚正在重新兴起。大功臣曹光胜的墓被党委、政府出面修缮,英雄的事迹被当着红色经典故事宣讲,意味着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说到这里,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不得不说说心中的那个愿望,就是希望将民间雕塑名师周长青先生创作的那幅《抗美英雄曹光胜》雕塑作品安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这不仅是弥补某种缺憾,告慰九泉之下的英灵,而且是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学习和缅怀这位平凡又伟大的人物,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世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源源不断地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本文作者朱绪忠,系广西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大校军衔,生于1954年4月,籍贯湖北宜都)
曹光胜像雕塑 周长青
配图 /书法 李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