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考生再苦,苦不过河南的高考考生
原创 柳袁照
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河南去的比较多,对河南的教育,尤其高考感受较深。以前总是听河南的领导、校长、老师说河南的考生苦,听他们诉说高考不公平,有点无动于衷。深入到了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久了,真切地感受到河南教育难,河南教育不容易。
总想为河南的老师、同学说说话,可怎么说,都感觉说不好。昨天周六,我陪两个外孙女去小区游泳池参加社区活动。突然来了灵感,我何不借题发挥?
六一儿童节来临,小区游泳池举办游戏比赛,姐姐去参赛,妹妹去助阵。姐姐是甲组,甲组的孩子是小小班的孩子。姐姐到了,一大堆人要抽签分组,二十多人吧,姐姐抽到了最后一个,她爸爸陪她站在游泳池里等,等了好长时间轮到她。妹妹隔着玻璃观赏,看戏似的,而姐姐踌躇满志,满脸得意,好像有一点志在必得的意思。
终于,姐姐比完了,要走了。听裁判说统计完了,要颁奖。在这个间隙里,说还有乙组要比赛,乙组是更小的小小孩子比赛。妹妹本来是来助阵的,没有打算要参赛。组委会老师过来动员,说,这个组只有两个孩子报名,颁奖取前三名,让妹妹也参赛,一定会获奖。果然,妹妹赢了,拿了那个组的亚军。妹妹登上了领奖台,拿到了奖状。姐姐去祝贺,姐姐怅然,因为她仅仅拿到了优胜奖。
妹妹的竞赛组三个人,姐姐的竞赛组二十多人。这多不公平啊,我产生了联想,我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我说:“一个像上海的高考,一个像河南的高考,真是现实的缩影。”很快,产生了反响。朋友留言说,说得太对了,看了心塞。
我查了一下资料,2021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125万人,比去年又多了7万,而上海考生多少人呢?这几年一直保持在5万左右。上海高校又多,河南高校又少。虽然国家与省都在想办法,逐年给河南增加录取指标,可供需矛盾怎么能一下子解决?缺口太大太大了。
上海素质教育搞得好,是他们的进取与努力,假如他们也有100多万考生,他们如何办?前几年,我到河南,看到少不了有高三复读班,不理解,怎么这么落后,还有高三复读班?现在想想,不复读家长怎么办?孩子怎么办?我在河南,看到河南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格外重,开始时,心里不平,教育行政部门怎么不作为,校长怎么这么心狠?现在理解了,怎么作为?校长怎么能心不狠?现在想想,河南的教育部门、校长、老师真不容易,他们所做出的素质教育成绩,要比别人花上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达到现在这样的办学成效。
越来越多的人,想到河南办学校,想办好更多的学校。办好更多的中小学有何用?高考出口问题不解决,好学校越多,升学竞争越激烈。河南的问题,不是中小学问题,而是大学问题,国家要在河南办更多更好的大学,才能满足河南老百姓的需求。
都在反对高考移民,这是对的。不过,我在想,是不是要给河南一点特殊政策,各省都要省出一点名额给河南?让河南“高考移民”成为“国家行为”“政府行为”?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河南的高考考生多寻找出路吧。
2021年5月31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