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北镇●任晓伟)劳动教育的启示原创 绝对文学 绝对文学 今天
绝|对|文|学 第46期(总第735期)
劳动教育的启示
文 / 任晓伟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教育,即指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做了细化,就如何解决“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对课时做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在普通高中指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选择服务性岗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国家终于把劳动提上了日程。现在的教育现状就是学生只顾学习,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国家出台这个政策,一定会能改变当前的部分局面,让学生热爱劳动,懂得生活不易,锻炼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为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要积极引导学生意识并认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儿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儿做好就是不平凡”。敬爱的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他们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受到世人尊重,他们让共和国和人民永远铭记。
劳动能够改造人,劳动也能教育人。通过劳动可以让人明白很多道理,劳动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人社会实践的能力,还能培养人树立感恩意识。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不错,都在蜜罐里长大,没有适时引导和教育,很少会有感恩的意识。他们错误认为起早贪黑学习都是为家长所学,因而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洗脚水都要端到身边的懒惰习惯,平时与家长沟通很少,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为之所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知道是为自己的前程和未来而学,不懂感恩。以前有些学校只是重视智育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淡化了体美劳教育,造成学生不均衡发展。

在培养孩子劳动教育习惯方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育观念是超前的,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前些年他在就任盘锦市教育局长之时,不是先抓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而是先抓学生必须做家务劳动。他说:“本人当局长从明天开始落实,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对他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但他认为头等大事就是承担家庭责任。一个人爱祖国爱人民必须付诸行动,他如果不爱自己父母的话,你说他爱祖国爱人民,放心吧,百分之百是骗人的,用不着论证。爱父母挂在嘴边上,说空话,那不骗人吗?我们要让孩子一定要学会用行动去心疼父母能承担的家庭责任,从小承担。一个孩子从小知道能心疼你啦,长大了自然能心疼老百姓、心疼集体和国家。魏书生从小就锻炼自己孩子自制能力,能自己做的事都自己做,3、4岁的时候就叫孩子给父母洗脚,在孩子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就潜移默化给他引入正确的轨道。魏书生独到的劳动启蒙教育观,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搭建平台,因势利导,通过劳动教育,让他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树立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新时代的有作为的人!

北镇高中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北高学子的日常生活中,从感恩父母做起,从家庭劳动开始,先“扫一屋”“扫一校”“扫一城”,直至未来“扫天下”,要让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