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登鹿角梁
文/史高座
初秋的一个早晨,7点,驴友从武功出发,直奔鹿角梁。
不一会儿,就到了环山路的“团标”收费站,有缴费的,有直接过关的。我不觉好奇,随声问其原委。方知,上有政策,这类收费应该停止,据说,下无文件,就只能这样了。这又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地铁给残疾人免费的事了,要不是新闻媒体的介入,恐怕也是一纸空文。再问,司机哈哈一笑,无语。我佩服司机的老练,佩服他们经多见广,佩服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哈哈一笑”不就是人生的真谛么?
过了团标,转眼,就到了丰裕口,热闹的裕口,没有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听说,鹿角梁,嫽扎咧,琅扎咧。继续前行,农家乐应接不暇,一股股山野味提神醒目。忽然,有谁说“首阳山”。这清晰的标识和熟悉的音符,又在脑海闪现,这难道就是“伯夷叔齐”人格显现的地方吗?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宁肯独居深山,不食“周”栗;宁肯以身殉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据说,这样的首阳山全国就有六处甚至更多。
不一会儿,就到了分水岭,“黄河水系”“长江水系”的大字映入眼帘。秦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这就是分界的中心点,站在这里,环视着神州大地,不觉吟出毛泽东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在这里缴了进山费,便有了选择,或步行,或坐车,或步行一程坐车一程。我们起初选择了步行,一是想锻炼意志,二是想检验身体素质,三是想感悟分水岭所蕴含的魅力。说着,我们几个人便穿越着一座山梁,植被茂密,冷暖可人。道路两旁的荆棘,或曲或直,都是光滑的,牢固的,全没有别处脆弱的,松动的,有刺的夹杂,给人以踏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不觉到了一座手机信号塔下,坚固的塔底,高大的塔身,在这里是多么的渺小,总给人以耍丑的感觉。接着,我们继续穿越,不时的遇见兄弟县区的驴友,你拉我一把,我提示你一下,偶尔照照相,一路说说笑。不一会儿,到了盘山路上,遇见了我们转人的车辆,一问,还远着哩。为了感受大家聚会在鹿角梁下的乐趣,我们又坐上了赶路的车。
这里,不同地区的车号,你来我往,好像赶集的,就是没有超车的,没有堵车的,当然,也就没有警察。不知不觉,车到站,一看表,12点过;一问,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行程才到草坪,那才是远郊。我们只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前行,好在是一段沙石路。不时,有山泉叮咚着;不时,有散步的人悠闲着,不时,有下山的人嬉笑着。1点半,我们到达草坪,哇,好像饮食一条街,有吃热的,有吃凉的;有素餐的,有荤餐的;有一个人吃的,有情侣吃的,还有合家吃的,还有集体吃的。又好像嫦娥在宴请,云雾缭绕,相机咔咔,偶尔,还有几句情歌。远处,鹿角和它的主人,静静的守候在绿波中,等候者探密天地的人。
午餐后,两点过,我们继续上山向鹿角梁冲刺,向2800米冲刺。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歇着观景,走着想景。忽然,一块大石横卧眼前,一看,一根斜置的枯树就是其道。翻过,哇,这不是蒙古草原的截图吗?这不是大山的客厅吗?这不是悟空觐见的天门吗?空旷,空灵,空幽。有草原的神韵没有草原的污染,有大山的冷峻没有大山冷酷,有嫦娥的恬淡,没有嫦娥的忧愤。一个个相机调试着,这里的人,那里的云,好像久别的朋友,相握相爱。看去,人一会儿点缀着天,一会儿点缀着地。这里的绿,那里的雾,好像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忽隐忽现。隐去,看到了相思,显现,体味着私语。这个点是景,那个点也是景,随处都是景。风景这边独好,引无数驴友尽陶醉!
听说,越接近鹿角梁,景色越美。一看时间,三点多,我们虽有恋恋不舍之意,但不得不说声“再见”,无可奈何地原路返回。留下了思念,留下思索,但没有留下后悔。
2013年初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