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浩然)

学习用典 圆梦中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文章、访谈中引用历史典故,旁征博引、画龙点睛。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总书记那样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使我们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通过此次以围绕“学习用典”作品征集活动,希望广大书法艺术家踊跃参与,展现书法艺术之美。推动全社会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不仅有助全社会深入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思想精髓。同时也有助于让青少年从前人典籍中吸取营养,引导和鼓励青少年通过创作书法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表达书画名家喜迎党的百年诞辰、共同庆祝的美好心声,进一步激发广大书画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向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什么是能量书画>
首先,跟党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就是正能量。
其次,按照总书记关于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的要求,将超强生物能量技术、野战抗疲劳技术和负离子技术运用到书画作品中,使书画作品能够释放生物能量波和负离子,可提高人体细胞活力、提升人体免疫力、并可净化空气。将书画作品在原来的观赏性、收藏性、艺术性基础上增加了大健康的功能,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项颠覆性创新。
2020年10月9日,国内首个《能量书画》企业标准在中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发布。该标准由吉林省老兵能量书画院发起,吉林省利未能量科技作为标准主体企业参与起草,军内外有关专家受邀参与该标准制定,目前能量书画已受知识产权保护,能量书画将作为具有合格证的产品进入家庭。

本期《学习用典 圆梦中华》能量书画展播为大家介绍的作品来自书法家徐宝华老师。

徐宝华简介
徐宝华先生,号法然居士,汉族,1961年11月出生,吉林长春人,大学学历。1978年到1982年在81601部队服役。
吉林省老兵能量书画院高级院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注册高级款师
国家一级书法师(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省书法考级中心常务副主任
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毛体书法第二代传承人)
北京华夏邦交国礼书画院名誉院长
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水墨丹青书画院副院长
北京兰亭书画院客座教授
吉林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徐宝华先生的作品圆润秀美、神气轩宇、气象辉穆,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发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欣赏他的作品让人感觉到,天地阴阳合一,横直相安、用墨魄力,意态飞动,不拘泥碑帖,挥朴安详、魄力雄强,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美感。许多作品被国内知名书画院及韩国、日本、港澳台友人收藏。

下面一起欣赏徐宝华老师学习用典书法作品

——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见第四届道德模范代表,2014年赴河南兰考调研,2015年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等多个场合提倡“见贤思齐”。作为国人常说常用的一句古语,“见贤思齐”看似简单平常,但其实内涵很丰富。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大处来讲,“见贤思齐”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在里面。孔子被称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我们如果要表彰六经,继承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的优秀文化,重点不在于记住一些理念,甚至一些书文,而重点是学习创造中华文明先行者的智见与业绩,要心存敬意,向这些先圣先贤学习。

——《在河北参加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014年10月8日,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源自汉末王粲的《仿连珠》,大意是说,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污垢就不会长时间留在身上;听取直率的批评,错误的行为便能够及时改正。

——《之江新语·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语出宋·欧阳修《朋党论》,意为:以相同的观念共同努力,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为朋之道。
总书记17日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的演讲中,引用这句话表明在中澳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澳两国人民友谊完全能够不畏风雨、屹立长存,绵延不断、世代相传。

——《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等文中引用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