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传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湘鄂赣边苏区史话之二

红三军团,是由平江起义部队发展起来的。1928年,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在彭老总、滕代远、黄公略等人指挥下发动起义,攻占了平江县城,成立了红五军。红五军转战井冈山、赣南闽西,实力逐渐发展壮大,于1930年六月发展成为红三军团。


二、坚强苦战,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大力支援中央苏区,向红四、红二方面军输送劲旅和英雄部队

在红三军团第一次攻占长沙期间,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决定,以红五军第一纵队和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为主,与边区有关县赤卫队,共3000余人组建红十六军,编入红三军团序列。10月,留守在湘鄂赣边区的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伤愈人员、皖西独立一团以及鄂东南各县游击队组成红十五军。该军经皖西、豫南转战至红安、麻城县边境地区,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因此,红四方面军中也有湘鄂赣苏区输送的劲旅。

在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撤离后,红十六军奉命自平、浏地区西进,完成了截断粤汉铁路,阻敌南下援兵的任务,并进入湘阴、汨罗一带建立政权。红一方面军主力东进江西后,红十六军奉命留在湘鄂赣根据地,成为边区独立的主要武装力量。
1930年12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和湘鄂赣苏区发动了“围剿”,红十六军及地方武装采取“出没无常,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结合小规模的集中作战,与敌开展残酷的反“围剿”。经边区军民近三年的浴血奋斗和顽强斗争,湘鄂赣苏区赢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

其间,红十六军攻占万载县城,发展了向东纵横百余里的苏区,还组建了红军独立第一、二、三师,苏区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

这期间,1931年7月,在浏阳召开了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李宗白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大会讨论通过了发展党的组织,加强领导和扩大红军等重要决议案。

同年9-10月,湘鄂赣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县长寿街天主堂召开,边区20多个县的230多名代表参加,成立了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这是边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省苏政府颁布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重要法令,组织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保卫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也标志着苏区政权的进一步巩固。
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授予红十六军“坚强苦战”的旗帜。

1933年2月,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师、红二师在浏阳合编为红十八军。
至1933年秋,尽管边区范围时有变化,特别是平、浏两县始终是敌人进攻的重点,但整个湘鄂赣苏区基本完整,范围还有所扩大,边区18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1931年初,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后,提出了反对党内“右”倾和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两项错误纲领。
1932年3月,临时中央派工作团改组了湘鄂赣省委,并致电批评其“向敌人进攻不积极”,导致边区红军盲动主义开始盛行,在第四次反“围剿”后期,红军严重损耗了自己的力量,从中央苏区返回湘鄂赣任省委军事部长的余贲民等杰出干部英勇牺牲。
1933年6月,为组织第五次反“围剿”,中革军委命令,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改为师。此后,湘鄂赣省委全部接受临时中央的“左”倾指示,红军主动放弃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硬拼导致军事上接连失利。

1934年1月,在江西万载小源的省委机关失守,5月,省级机关和红十六师高咏生师长等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期内,党内开展了严峻的“肃反”,省委常委、原平江县委书记胡筠等党内优秀干部先后被错误杀害,“左”倾路线使湘鄂赣苏区和中央苏区一样,几乎陷入了绝境。
由红十八师和湘赣苏区的红十七师组成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主力红军突围的先遣队,于1934年7月奉命西征,在贵州印江县与红二军团会师,创建于湘鄂赣边的红十八师,成为红二方面军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








编辑:方展开,系岳阳造纸厂学校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