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也称龙舞,是人们手持龙形道具或以人体组合模仿龙的形态而舞蹈的民俗娱乐活动。史料记载和出土的画像石证明,舞龙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出现。可以猜测,古代的少年儿童是有可能参与舞龙活动的,只是还没有看到证据。据近现代著名学者胡朴安先生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一书中记述,旧时北京、天津,曾有小孩们舞着龙上街,口中喊唱着“青龙头,白虎尾,小儿求雨天欢喜。麦子麦子焦黄,起动起动龙王,大下小下,初一到十八,摩诃萨”“滑沥滑沥滑头咧,家家小孩求雨咧”等儿歌求雨。

2009年8月10日,笔者在“中国高校龙狮论坛上做报告”,呼吁让舞龙进入中华大地每一座校园。指出,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一种神物,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大多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龙文化,主要通过物象、民俗、观念三个互相关联的体系传承、创新和发展。舞龙是中华民俗中最能体现龙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精神的项目之一。

中国是舞龙的故乡,历史久远,资源丰富,品种多达数百。进入21世纪以来,由中南大学黄益苏教授等专家倡导、推动,国家教育部门实施,舞龙活动已进大学、中学。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事,但还不够,最好让舞龙也进小学,即让中华龙由娃娃们舞起。笔者认为,舞龙进校园至少有三大好处:1,传承和弘扬中华龙文化优秀精华;2,培养青少年团结协作精神;3,强健体质、娱乐身心。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上网搜了一下,发现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已于2019年,在多单位试点、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创编出了《全国青少年舞龙规定套路》,分别对“少年组”“儿童组”的舞龙套路做了规定,涉及场地、器材、动作造型等。如“儿童组”的规定套路有“龙珠出场”“快速曲线起伏行进”“龙门造型”“两人相对弓步舞龙”“穿龙尾”“快速连续螺旋舞龙”“中国龙三字造型”等十多种。“少年组”的规定套路也是十多种,其动作、造型难度相对就大了些,如“跳龙接摇船舞龙”“大立圆螺旋行进”“越障碍”“卧龙回宫造型”等。看来,少儿舞龙已经进入到规范化、竞技化、可以大规模普及的阶段。

笔者想,如果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雪域高原、东海之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座学校,都能有中华龙在舞动,那该是多么壮观、多么美好的景象!
2021年5月30日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