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艺
一一怀念我的军旅之九
文/邹美良
按照组织安排,我们如期来到了军区技工训练大队学习。我们这一期学员,被分为枪械队和弹药队。枪械队主要学习枪和炮的维护、保养、维修、拆卸、组装和枪械、器具的日常管理。弹药队则是学习枪弹、炮弹的维护、维修与保养、管理。我被分配在枪械队。
要能做好枪械的维护、维修,首先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好钳工、焊工、电工等专业技术。还要能正确地使用好车床、钻床、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要懂得金属材料学,看得懂金属材料图的设计工艺,学会金属材料的选材、煅造、粹火、冷却等。枪械维修,是一项专业技术要好,精确度要求要高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按照学习教程,听从教员实施安排,逐程逐课地学习相关的必修课程。
钳工,是一项既耗体力又要技术精的工种。我们边学金属材料学,学习图纸设计使用,也做钳工的实际操作。平时看似不起眼的一颗铁螺丝,一根铁螺杆,一个铁螺帽,制作都有独特的工艺。就说一个六角螺帽吧,六边要等长要平行,六个侧面要平滑、整齐、等面,十二个点位精确,攻丝要细致,全是手工操作,并非一日之功,一气而成。教员给了我们一块铁板,让我们手工制作几个大小不等,尺寸不同的六角螺帽。先要量体划线,锯断磨平,定点攻丝。看似简单,但手工制作很不容易,有时二、三天都难做好一个标准的。还有制作铁榔天,也是需要经过钢锯、锉刀、切割,打磨等工艺,才能够完成。记得我们毕业时,各自还把那个自制的铁榔头,带回到部队,做个纪念呢。
时光不断流逝,而我每每看到那个铁榔头,就会想起还是年轻时,在技工训练大队学艺练功的岁月,就会想起那时候的努力和刻苦,想起那钢板上,机台上,枪托上,炮架上的积渍和汗滴的情景。
当然,在那段时间里,最莫过于难忘的,还是要数修枪、拆炮了。记得那个时候,在各个教室里,摆满了当时正在军队服役的各种常规武器。有56式7.62单兵步枪、56一1式班用轻机枪、56式冲锋枪、54式基层军官使用手枪,有53式12.7重机枪、54式14.5双联双管高射机枪。还有152亳米加农炮,122亳米榴弹炮,60亳米迫击炮,82毫米无后座力炮。在那里,各种枪各种炮应有尽有。要学好这些枪、炮的维修、使用,首先要学懂它们的构造,熟悉各组件,各部位的作用性能,要做到能够把这些武器分解组合,拆得下,装得上,用得了。
那是一段十分难忘的日子,是我的人生中,由知识贫乏走向专业丰富的求知岁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象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学生读书,我们白天、晚上都在琢磨这些课程,分析、训练每一个操作步骤。因为时间一到,就要按时进行考试的。如果有二、三门课补考后仍不合格,学员就要被无情地取消资格,退回到原来部队。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个学习深造的机会,谁不怕被退回,谁不怕被淘汰呢?
好在那时我们正年轻,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如果感觉那门功课差点、慢点,就会自觉的去加班加点。一次再一次地认真分析,一遍再一遍地反复操作,直至记清练熟,得心应手。
记得那年毕业时,大队领导和各课目教员,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一是我们这一期学员全部通过考试,顺利毕业。二是我们这一期又是整个大队的最后一期学员。两大军区合并,大队行将撤销,也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我们这些学员,分别下到了各相关的基层部队,成为当时十基层部队枪械管理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我们满怀信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军队建设,为部队军械工作,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1.5.30于高安

作者简介
邹美良,江西省高安市人。曾在部队服役十五年,后转业回地方工作。喜欢文字,喜欢文字里的画意诗情,喜欢文字里的亲情友爱。研一砚朝露,执一支晚来风,且把人生乐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