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子熟了,麦熟杏也开始上市了。
你看,街上杏车里那杏儿,大大的,圆圆的,黄里透红,散发着浓浓的杏香。那香味吸上一口,沁人心脾。别说吃到嘴里啦,光看着就让人眼馋。想着杏到嘴里,酸溜溜,甜酥酥那股子味,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馋得直流口水,让人“垂涎三尺”。
据说,当年曹操带兵打仗,士兵行军,口渴难耐,曹操就以鞭指着前方,告诉士兵:“前面有梅林”,士兵听说有梅林,口涎生津,由是不渴。于是便有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在烈日当空,如炙如烤的麦收季节,忙活得一身汗水的人们,听到那“卖杏,卖杏”的吆喝,看到那又红又黄的麦熟杏,恐怕也同样会唾液满口,“望杏止渴”呢!地里帮忙的孩子们,只要见到杏,是一定要缠着大人买点尝尝的。

洛宁属于山区,田埂地头,斜坡路边,那大大小小的杏树,随处可见。洛宁河底的“闯王杏”,是最有名的。那杏,个大如鸡蛋,味美似仙果,黄澄澄,红艳艳,黄里透红,酸甜可口,芳香浓郁,营养丰富,当地人都叫它“鸡蛋杏”。鸡蛋杏成熟的时候,本地的人群,外埠的客商,纷至沓来,批发零售。“闯王杏”远销各地,为农家带来丰厚的回报。
洛宁老县城北边的坡上,有一个村叫“梅窑”。梅窑村西边的沟里,有一大片杏林。每当春风送暖,长长的沟里,缓缓的坡头,便“杏花枝头春意闹”,满沟满坡,一片粉红。花枝随风摇曳,蜂蝶翻飞其间,嗡嗡嘤嘤之声不绝於耳。几里之内,一片花海,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杏花谢去后,小杏坐胎,很快见长,便有小孩开始打杏解馋。杏儿成熟时,绿叶丛中,遍布红黄圆点,如星斗满天。零星的、成簇的杏儿遍布林间,远远望去,万绿丛中点点红。那杏儿,有的大,有的小,形态各异,有的红、有的黄,色彩多变。接近成熟的杏儿,青里透红,熟透的果实软烘烘的,吃一嘴,酸甜爽口。老熟的杏儿,张嘴一啃,果肉糊糊,顺嘴外流,让人赶忙弓背弯腰,保体护衣。即使杏儿烂熟,不能吃了,砸开杏核,那杏仁,嚼起来也仍然喷喷香。若是苦杏仁,还能药用。如果攒起来,水泡泡,苦味一除,加上调料,脆香可口,是一道上好的菜肴。

梅窑沟里,那上百棵杏树,棵棵味不同。有的酸,有的甜,有的略带苦味,有的又酸又甜。凡是吃过梅窑杏的,都会夸赞:“真是好吃极了”。
梅窑的杏,色泽鲜艳,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又红又黄的。有的青里透红,有的白里透黄,形形色色,品种各异,很难叫出名堂。人们便根据杏仁苦与不苦,称为“苦桃杏”、“八桃杏”。再参照果实的颜色,把这棵杏树叫“白八桃”,那棵杏树叫“红八桃”,还有“小苦桃”、“大苦桃”,不一而足。有的根据生长地域,呼作“沟边黄”、“崖头红”,称呼多变。
采摘杏儿时,树上有人摘,树下有人接。也有的,树下几个人拉起个单子,收集摘下的杏,以免杏被撞伤。若是把树枝一摇,熟透的杏,便会滚落一地。草地上,一颗颗又红又黄的圆粒滚动,煞是好看。

早些年,农村的学校,到了六一前后,就会放“麦假”。那一年,学校放了“麦假”,城里人,种麦少,很快便收割完毕。孩子们没啥事,两个同学就商量着去梅窑批发杏。说是,到杏园去批发杏,园子的杏儿,让你尽饱吃。回来把杏卖卖还能挣俩钱。於是,两个人兑了两块多钱,到梅窑杏园去“发杏”。说是发杏,其实图的是,吃那不掏钱的杏。看园子的也不管,他们知道,光地下掉的杏,娃子们也吃不完。两人进了杏园,如同孙悟空进了蟠桃园。一顿解馋之后,发了三十多斤杏,轮换着担到城门口去卖。一路盘算着:八分钱一斤买,一毛二一斤卖,三十多斤杏能挣一块多钱呢!

杏一到城,很快围过来许多人。於是一人过称,一人收钱,不到半个钟头,杏就卖完了。两个人高兴得了不得。谁知一数钱,赔了四毛。原来,小孩子家,只管过称收钱,一伙人尝得尝,拿地拿,哪里还有钱可赚,只好收摊回家。到家后肚子又疼了半天。大人说:“桃吃饱,杏伤人,杏是不敢多吃的”!尽管如此,过了一回吃杏瘾,还是挺高兴。管他什么赔挣呢!
可惜的是,梅窑那么多杏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都被砍掉了。如今,是再也吃不到色鲜味美的“梅窑杏”了。县城附近塬上,现在也还有一些杏树,但总觉得这些杏的口味,不如当年的“梅窑杏。”
麦子熟了,麦熟杏上市了。看着街市上又大又圆的鸡蛋杏,便想起了又酸又甜的“梅窑杏”,仿佛又看到那成片的杏树,和树上树下摘杏的人群。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