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边苏区史话
作者:方忆平

去岁夏秋交替时节,笔者重访了湘鄂赣边许多的革命遗址,重温了先辈们述作,再一次为红军先辈们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老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震撼。同时老区充分挖掘红色历史资源,寓革命传统教育于现代旅游中,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褒扬红色历史的自豪感。

一、湘鄂赣边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主要战略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为红一方面军输送了种子和主力部队。
湘鄂赣边区是我们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以湖南的平江、浏阳、醴陵、湘阴县,湖北的通城、崇阳、大冶、阳新县,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宜丰县等为中心区域,包括当时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30多个县,全境东西约300公里,南北约500公里,境内汨水、修水等河流纵横,幕阜山、连云山、九宮山、龙门山、黄茅山等大山林密,峰峦险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湘鄂赣边区对外交通相对闭塞,区内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境区内人口约600万,主要以农副业为主,有少量的手工业,劳动群众终日在贫困线上挣扎。上述因素客观上有利于我们党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和坚持长期斗争。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边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北伐,为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培养锻炼了早期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力量,建立了许多党的基层组织,为建立工农政权奠定了基础。1927年大革命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时,毛泽东同志等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除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外,暴动的其他武装力量有平江、浏阳、修水、铜鼓、通城、崇阳、醴陵、安源等工农武装,这些部队组成了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成为了革命的火种,并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为红四军。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平江县委书记毛简青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活动,并于1928年2月在平江县嘉义岭“正杆子”,成立了平(江)湘(阴)岳(阳)游击总队并组织了“三月扑城”,开展了拉锯式的游击战,有力配合和支援了井冈山的斗争,这期间总队党代表罗纳川同志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同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同志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组建了红五军。
9月,红五军到达铜鼓的幽居后,滕代远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召开了平、浏、修、铜4县及红五军党组织联席会议,分析了形势,初步明确了建设湘鄂赣根据地的思想。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湘鄂赣边界特委,滕代远为书记,彭德怀、王首道、李宗白、邱训民为委员,11月改由王首道同志任书记。在边界特委的领导下,苏区在发动群众抗租、抗税、抗粮、抗捐等土地革命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阳新、大冶均建立了县委、区委组织,党员数量明显增加。
1929年4月在平江东乡召开的边界特委扩大会议认为,今后应以大围山脉为中心根据地,对长沙取包围之势。在边区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红五军经受了严峻考验,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各纵队先后攻打了江西万载、萍乡、修水,攻克黄茅镇,转战于鄂东南的崇阳、通山、阳新、鄂城、咸宁等地,发动了大冶暴动等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红五军在紧张战斗的同时,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建设,每到一地,都与当地的党组织一起建立苏区政权。
他们还按照边区特委的指示,拨出300多件武器,组建了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同时加强了平江、修水县赤卫队的武装。
1930年5月,红五军各纵队会师平江长寿街,先后攻克平江、修水、阳新等县城。6月,中共湘鄂赣边代表会议在平江谢江上周坊召开,来自省委和边区9个县的代表70人与会,会议分析了斗争形势,确定边界党的斗争方针和迅速分配土地与扩大红军等任务,选举成立了以李宗白为书记的新一届特委。

同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大冶、阳新县工农武装为基础,红五军第五纵队为骨干,组建了红八军。并由红五军、红八军组成红三军团。
红三军团成立后,士气大振,先后消灭了鄂东南6县和湘北临湘县的地主武装,切断武长铁路,并于7月攻克岳州。在返回平江短暂休整后,红三军团以8000人的兵力,在边区20多万赤卫队员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打败了3万多的优势敌军胜利攻占了长沙。
红军缴获大批弹药、物资,取得了重大辉煌战果,这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度攻占的唯一省城,充分显示了红三军团广大指战员和边区人民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
同年8月初,朱、毛率领的红一军团,为求得进一步打开湘鄂赣边区的斗争局面,从江西安义、奉新地区北上,在湘赣边界的文家市发起战斗并取得胜利,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镇胜利会师,并组成红一方面军。两支主力红军汇合成一支强大的力量,进一步集中了兵力,对实现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开创土地革命战争的更大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湘鄂赣苏区已在三省交界地带连片形成规模并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一广大区域内,除部分县城和一些重要集镇外均已成为苏区,中共党员人数达1.025万人。
全苏区有36个区167个乡建立苏维埃政府或筹委会,414个工会组织,拥有会员4.5万人,771个乡农民协会,赤卫队常备军拥有700多支枪,预备队员达13万人,苏区开始分配土地,湘鄂赣边苏区成为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主要战略区之一,边区群众将1930年简称为“庚午大红”。

1930年8月下旬,在红一方面军组织第二次攻打长沙未克的情況下,彭、滕首长支持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领导,耐心说服红三军团广大干部战士,为了全局利益,毅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根据地,挥师赣南,攻占吉安,东渡赣江,进入闽西,创立了中央苏区,大批优秀的湘鄂赣边子弟成为了坚强的中央红军战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