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转眼间,高财庭老师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依然记得最后一次跟老师通话的情形。大概是2020年1月15日左右,知道老师的家搬到了兰州,心里窃喜,想着某一个周末约仨俩同学去老师有几千册藏书的书房里蹭几本书在书香里浸泡一个下午,再缠着老师讲讲诗词歌赋,楹联词话,师生共话:“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众所周知,2020我们遭遇了最艰难的一年,一切按下了暂停,23日武汉封城,一切记忆犹新,我们不能忘记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艰苦与悲壮的历程。更残酷的是您遇到了可怕的病魔……这一次,隔开我们的不是有限的空间,而是无垠的时间。
值得欣慰的是,早年老师在我们心中种下的文学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记得当年老师带领我们班办的《浅草报》每一期刊登的都是同学们原创的作文,不论长短。只要是有独特视角独特见解就可以刊发。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呼吁大家不要去折春天的树枝的短文,有一个词怎么都找不到恰当的,合适的,就想着不刊发了,去请教老师,老师说这个地方就空着吧,让大家共同思考一下,找到哪个最恰当的词,鼓励我们独立思考,也是老师的教学的一大特色。
“我思故我在”,一个人正真的成长必是从学会思考的那一刻开始的。一个不会思考的人,还是处于蒙昧状态之中的。爱迪生说:“没有任何权宜之计可以让人逃避真正的劳动——思考”。思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放眼古今,瓦特对蒸汽机的思考使人类在工业上迈出了一大步;达尔文对猴子的思考使人类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袁隆平对种子的思考是贫瘠的土地也能成为金色的沃野 ……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著名散文《时光》所述: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持续向上的力量一定是来自阅读,来自文学。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只有阅读,才知道世界多么辽阔。自己多么渺小。”百年之后,肉体凡胎都会成一捧黄沙,只有文字如同种子,可以代代传承!
不管从教从政,老师走到哪里就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哪里,那种对文化的自信,对文化传播的自觉,可以说已经是根植于内心融入到骨髓。老师对年轻的喜欢文学的作者一直都是鼓励有加,一句“农民知识分子才有生活阅历,好好写”让一个地道的农民走上了作家路。“写作这一行,不能写着玩,对文字要有敬畏心,写作要用心去写”使一个初学者对写作有了个庄重认真的态度。
在白银大地,老师对文化事业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亦或是下乡调研,不论是开会座谈,亦或是听戏看剧,走到哪里抄到哪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为了更好地鼓励文学青年们的创作。2005年组织成立了靖远县文联。成立了靖远县作协,成立了靖远县诗词楹联协会,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在老师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靖远县被甘肃省楹联协会评为甘肃历史上第二个“甘肃省楹联文化县”。2009年,老师又力主创办了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在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载体,没有人员的情况下,他谋划运作,借鸡下蛋,借船出海。自白银诗词楹联家协会成立以来,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并成功地举办了“贵宾宴杯”全国征诗征联大赛,“白银青春诗会”等大型活动。
老师著作等身,成果卓然。因为热爱,有了十年如一日的钟情。因为乐之,有了“行者无疆的自勉”。他用文字和诗情为各种感动、思绪、人性与践行作证,充满着坚定、善良、诚挚、宽厚。老师的书,我一本本读下去,发现还有更为阔大的情怀:一面是“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另一面是沧海横流,英雄本色。老师说过:“写作不一定要专职,与社会的融合中所思所想的记录和升华才是文学作品强大生命力,文字是对人性真善美的赞扬,是对人性假恶丑的鞭挞,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讴歌,是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和升华……”。这种勇敢的迎击和谦和的自视是多么的可贵。
他释放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作为受恩于他的学生,我们始终欠他一个应得的回应,一句深深的感谢!正如老师的同学所写“他著作等身,他的生命有厚度,我想这厚度薄一半都可以,能再长一倍多好啊,因为家人需要你,朋友需要你……”正如老师的女儿写道:“我不明白,自己从未求过荣华富贵,一心只想做个平凡的人,守着您和妈妈,老天爷为什么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肯满足?”唯其所求甚少,更觉命运之吝啬。
总有一些种子,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正因为老师的辛勤耕耘,靖远、白银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傲骄陇上。今天翻开了老师主编的《真水无香——白银作家作品集》,这是由161位对文学执着的追求者共同展示给我们的感动,是文学的魅力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把各自心灵的吟诵汇聚成了恢宏磅礴的交响乐。众多作家在这里找到了拔节的土壤,展示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精彩。精彩可以有万千种,但精神只有一种,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永之以德,高财庭老师作为万千精彩之一,当佩当赞,当效当范,在我们熟悉的人群里,在学习,写作,上进,奋斗的海洋里,他宛若灯塔,照亮一方,他执虚如盈,心香高燃,精神灿烂……
他短暂的57年的人生如同他的文字,酣畅淋漓,如花在野……
正如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财庭先生周年忌日,草成此文,以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作者简介
苏芊红,女,甘肃靖远县人。自由职业者,爱好散文、诗歌、喜欢聆听别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