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永宁县地粮画一、房屋宅基地、坟地俱不缴纳皇粮”的历史文献
张鼎延(1595——1659年),字慎之,号玉调,王召里德里村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历官兵科给事中,擢兵科都给事中,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后以直言敢谏,为权贵所嫉恨,被朝廷罢免官职,闲居家中十一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荐佂起用为吏部验封司郎中、历官考功司郎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因其官至兵部右侍郎,世称“张兵部”。公一生政绩卓著,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以国计民生为念,关心百姓疾苦,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
清初顺治年间,张鼎延向朝廷上书反映永宁县是山区小县,经历明末战乱,人民逃亡,土地荒芜,百姓生计艰难,加之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仍,急需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他多次向河南地方官和朝廷上书,恳请皇帝减免永宁赋税,他提议将永宁县的土地统一按川地纳粮,凡是属于房屋宅基地、坟地都不缴纳皇粮,以示皇恩浩荡,以示朝廷体恤百姓之疾苦。张鼎延的奏疏得到皇帝的批准,从此有清一代永宁县的房屋宅基地、坟地都不缴纳皇粮。永宁县的土地统一按川地缴纳皇粮,永宁百姓世代受益。永宁百姓在为张鼎延立有碑,以感其恩德,分巡湖广长沙道锁青缙撰文《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碑文载入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八 艺文志。

清兵部侍郎张鼎延像
查历代《永宁县志》:顺治十七年以前所欠钱粮概行蠲免。在清朝初年顺治时期,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多次赦免皇粮地亩赋税,这与张鼎延大胆直言,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密切相关。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上保存有十余篇张鼎延写的奏疏,都是向朝廷与河南布政使司、宁太守、沈屯道等地方官员请求减免赋税的。明崇祯进士分巡长沙道锁青缙撰有《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也是专门言及此事,竹水川岗坡,五等地色,地粮归一,永宁人世代受益。张鼎延也曾多次在大灾之年放粮赈济百姓,故而永宁百姓纷纷称赞张鼎延的盛德,倍受世人称颂。
自清初以来,洛宁民间有俗谚云:
“兵部张侍郎,恩情胜爹娘。免了地亩税,又施救命粮。”
三百多年过去了,张鼎延上疏减免赋税,造福桑梓的故事,一流传至今,永宁百姓世代称颂。
张鼎延先后上书有:《达少司农王玉铭书》、《与(河南)布政使书》、《与朱盐台书》、《达沈屯道书》、《与宁太守书》等,以上文献俱收录于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七 艺文志。
清乾隆年间下王召村《张氏家谱》收录有:《张有福陈明越规报差事》、《乡约李通、张月,地方李柱以据实回覆事》;磨头村《张氏家谱》收录有:《优免感恩碑》(该碑立于县门外)、《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以及锁青缙《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等历史文献,弥足珍贵。现将多年来发现的有关资料加以归拢和说明,以便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保存珍贵历史文献。对研究洛宁清代地方文化,有重大意义。
(三)《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
锁青缙 撰
余尝自省生平,以无一善及物为恨,独不能不羡张公一门加惠吾永无穷也。公尊人大中丞张伯翁①与先君子②为执(挚)友,同负时名。中丞公在邦柱础,在家斗山③,声施于今为烈,而余先子以名下赍志④终。且公与余同案友,亦先是儿女姻,公负名世,才承家学渊源⑤,弱冠捷足去⑥。余困诸生十二年而博一第,又十三年而结两榜,中间蹭蹬⑦时,无非仰公建树时,方且未免为乡人敢言,为乡人覆庇乎?犹记戊辰、己巳⑧间,公补兵垣,讥弹不避权贵,直声亮节,荣施乡邦。至乙酉⑨蒙今上(10)内召,由天部(11)历陟右司马(12),所在树骏流鸿,必有铭钟, 簴(13)垂史册之日,无庸余赘。癸巳(14)秋,钦赐颐养归里,循邑中先辈故事,联知交为五老会(15),杯酒间惓惓惟国计民生是念。乃击吾永荒残,地粮失平,慨然曰:读圣贤书,立朝固当为社稷毕忠智,居乡不能为梓戚恢兴除,奚以我辈为?旋授意仲氏越青公(16),以存恤减征。奏未几,伯氏蓝孺公(17)补户曹,各体公志,竭尽心力,以求有济,卒未如愿。公忧甚,复请当事者,得删永粮,竹水川原七等旧名色,以川地画一,折亩征银,如洛、偃等县例,余于是服公思深虑远也。若照旧色区别,不惟里书高下手,凡上檄执明额以取盈者,似苦斡旋可若何,从此诸弊一清。更渐而开扩荒土浮数,自省旧规,可复吾永其有瘳乎。适庠生李子国桢等,乡民夏宗舜等走余,津津德公不置,乞为言,谓区区一片石,知不足为公重,亦不足以罄感激,然不如是将何以为情耶!余益重永人士能慕义也,喜相谓曰:政愧无寸劳以敦乡情,何忍辞不文以昧彝好?况尔我皆生斯长斯,聚族以斯,而子若孙,统在利赖中者耶。勉掇数言,俾付贞珉,不但揄扬(18)功德于万一,亦可为士大夫笃里者劝。(录自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八 艺文志)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八 艺文志
注释:
作者介绍:锁青缙(1595—1664年),字荩之,号谷王,河南河南府永宁县在礼村人。天启甲子科(即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登丁丑科第3甲146名进士。初任南乐县(今河南南乐县)知县,后调到吏部,召对文华殿,被拟任给事中,不料令未下而京师破,回家住闲。李自成曾受其为淮安府尹,拒不赴任。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补兵部车驾司主事。顺治五年(1648年),出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分巡长沙道。楚南多狡寇,出没无常,缙运筹帷幄,两月平复,百姓咸赖以安,祀乡贤。锁青缙以乡试三任大主考,二任大总裁,授奉政大夫。下湖南兵备道、提刑按察使。顺治辛卯(1651年)春,永宁县知县程万善委托他编纂《永宁县志》。顺治十年(1653年),兵部侍郎张鼎延也告老回乡,两人共同纂修《永宁县志》八卷,分别为《永宁县志》作序。
清顺治二年(1645年)锁青缙出任山东乡试大主考,在乡试时,将聊城县考生傅以渐的考卷从废卷中捡出,发现他有经济之才,文彩出众,破例录取为举人。傅以渐乃“公(指锁青缙)乙酉乡试时拨之遗卷中者也。称公刚心正气,无一欺人事云”。清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考中丙戌科进士,状元及第,是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出任康熙帝的老师,一直为清世祖顺治皇帝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为清初的一代名相。后来傅以渐把老师锁青缙晚年生活清苦的情况向康熙皇帝如实禀报,皇上感念锁青缙为官清正,光明磊落,钦赐“文殿阁老”,并恩赐朝服一袭,世称“锁阁老”。锁公祠:在黉宫(学宫:洛宁文庙)右,祀湖广长沙道锁青缙。
(田文镜 王士俊 雍正十三年《河南通志》卷五十九人物三河南府;《河南府志》《永宁县志》等)
①【公尊人大中丞张伯翁】:公:指张公讳鼎延,字慎之,号玉调,王召里德里村人。尊人:令尊大人。大中丞:明清时期对巡抚的尊称。张伯翁:张老伯父。此处指张鼎延的父亲四川巡抚张论。
②【先君子】:此处指锁青缙的父亲明朝廪生锁一理。先:去世。先君子:先父,去世的父亲。
③【在邦柱础,在家斗山】:在国家是栋梁和根基,在家庭是泰斗和靠山。邦:邦国,指国家;柱础,柱:顶梁柱。础:根基、基础。家:家庭;斗山,斗:泰斗;山:靠山。
④【赍志】:胸怀大志,没有实现。
⑤【家学渊源】:家学渊源,汉语成语,意思是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出自《北史·江式传》。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⑥【弱冠捷足去】: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捷足去:捷足先登考取功名。捷足:指行动迅速的人。谓行动迅速。
⑦【蹭蹬】:遭遇挫折。
⑧【戊辰、己巳】:戊辰,即崇祯元年,岁在戊辰,公元1628年。己巳,即崇祯二年,岁在己巳,公元1629年。
⑨【乙酉】:即顺治二年,岁在乙酉,公元1645年。
(10)【蒙今上】:蒙:承蒙。今上:当今皇上,此处指顺治皇帝。
(11)【天部】:(1)二十八宿在天空之部位。(2)谓设官列位如二十八宿。天,指朝廷。部:部门。此处指兵部。
(12)【右司马】:右侍郎。
(13)【 簴】:jù,古代挂钟磬的架子上的立柱。
(14)【癸巳】:即顺治十年,岁在癸巳,公元1653年。
(15)【五老会】:此处指后五老会,张鼎延告老还乡后,与锁青缙、雷鸣皋、韦炳、赵廷桂组织五老会,优游林泉,饮酒赋诗。
(16)【仲氏越青公】:此处指张鼎延的次子张璿,字天政,号越青。清顺治戊子【1648年】科举人,顺治己丑【1649年】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辛卯【1651年】擢兵科给事中。清顺治乙未【1655年】升吏科右给事中,升吏科左给事中。顺治丙申【1656年】升吏科都给事中。顺治丁酉【1657年】,上疏求归养亲,以乞养回籍,蒙旨归里。丁忧,服阕,康熙初补礼科都给事中。转湖广分巡长沙道,裁补广东分巡岭南道,裁补江南分巡庐风道,以病归。
(17)【伯氏蓝孺公】此处指张鼎延的长子张琯,字伯润,号蓝孺。清顺治乙酉【1645年】科拔贡,顺治丙戌【1646年】,以明经拔萃,授浙江严州府推官。顺治壬辰【1652年】,行取考选。顺治癸巳【1653年】,授户部江西司主事,升湖广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顺治丁酉【1657年】升山东兖州府知府,丁忧归。服阕,授江苏淮安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
(18)【揄扬】:宣扬,发扬。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释文
我曾对自己的平生反省,因没有做一件善事而遗憾,不能不羡慕张公一家对我们永宁有无穷的恩惠。张公的父亲张论,历官大中丞,是我的张老伯父,和我先父是好友,同时出名,张论对国家来说是国家的栋梁,对家庭来说是泰斗是靠山,声名显赫,一直影响到现在,而我父亲壮志未酬就去世了。张玉调和我既是同学又是朋友,从前两家还是儿女亲家,他才学过人,继承了家族世传的文化传统,二十多岁就捷足先登出仕为官。可我却困顿十二年后,才博得一第,成就功名,再经历十三年才又两次高中皇榜。在这中间我遭遇挫折时,无不仰慕他有所建树,为家乡百姓的利益敢于直言,对家乡百姓有所荫庇。还记得崇祯戊辰、己巳年间,他担任兵科给事中时,讥讽弹劾不避权贵,直言敢谏的高风亮节,名闻全国,好名声传遍家乡。到顺治乙酉年(1645年)蒙当今皇上征召,由兵部提升为右司马,建立卓著功勋,必定会载入史书,我不再赘述。癸巳年(1653年)秋天,皇上颁发圣旨,恩准他告老还乡。他遵循地方上的先例,联合同乡故知老友,组成了五老会。每逢聚会酒席之间,总是以国计民生为念,针对永宁土地荒废,家乡残破不堪,赋税不公的现状,感慨地说:“读圣贤书,在朝做官就应当为国尽忠尽职,在地方居住,如不能为百姓兴利除弊,这难道是我辈的作为吗?”不久就授意他的次子越青公张璿,以体恤百姓来请求减轻赋税,奏章呈上时间不久,他的长子伯蓝孺公张琯出任户部属官,俩人共同努力,非常体贴张鼎延之心愿,尽心竭力,以求达到目的,然而终久未能如愿。此时他非常忧虑,曾多次向河南地方官及朝廷上疏请求减免赋税,最终才使永宁减免了赋税。原先的竹水川原等七类地,都按川地标准来征收,折合地亩交纳赋税,同洛阳县、偃师县一样。我于是佩服他的深思远虑,如果按原先办法征缴,不论地方上再能干的人,面对上级额定的任务苦苦哀求又能怎样呢?张先生这样做之后,所有弊端一扫而光。从今以后开垦的新荒地,自然而然就减轻了赋税,可使永宁农民长久减轻负担。在这时,生员李国桢、乡民夏宗舜等人找到我,说起张先生的高尚品德,请求我写篇碑文,为张公树碑,且认为就是立碑也难以表彰张先生的功德,更无法表达乡民对他的感激之情。然而不这样做,又怎能表达乡民对他的感激之情呢?我更看重永宁人民对仁义之士的敬慕,高兴地说:“在政绩上,我对乡亲们没有多少贡献。哪还敢推辞写文章而淹没高尚品德之人?更何况我们都是生于此地、长于此地。世世代代家族聚居于此地,利害依赖此地的人”。谨以此文,使高尚品德得以发扬光大,也用来劝勉士大夫热爱家乡,造福家乡。
说明:本篇译文主要根据马五三老师的释文重新整理,文中多处做了补充和订正,在此对马老师为传承洛宁地方文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特表感谢。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