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年味
周 行
腊月下旬,已离过年午夜的钟声渐行渐近,我不禁想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对过年有着各自独特的记忆。在那物资非常匮乏的年月,记忆犹新的大多是苦涩味,但又从中品尝出淡淡的甜味,这是令我没齿难忘和烙下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记得也是惟一能够做的事就是排队。那时购物不仅要出示票据凭票供应,而且还需要排队。譬如:购买过年、节供应的烟酒糕饼等要排队,买猪肉、豆制品要排队、买米、素油等更要排长队。年关临近,铅山古镇河口街面上的人四处奔波,随处可见蜿蜒的长蛇阵购物,场景很是壮观。
腊月上旬,学校放假了,我每隔三差五很早就被母亲叫醒,起床第一件事就提起篮子朦朦胧胧出门,在门口又被母亲叫住叮嘱,不要掉落了钱和票券,这时就会格外警惕,生怕攥着的各种票券会不翼而飞。
早晨,两三个小时要赶到不同的队伍中排队,随着人流慢慢向前挪动。队伍不分男女老少,彼此挤的很紧凑,目的是防范有人插队或者被迫挤出队伍。排队让人最焦急的是当你无法知道柜台里的情况,有时候排了半天,轮到自己时却没货了,一旦听到买到的人说货物不多了,再看看眼前黑黝黝的人头,真是急躁又无奈,惟有买到物品才心情喜悦起来。
过年这天午后,当家人掸尘扫房子,俗称除尘,为来年讨个吉利,贴好门神春联,远近已开始响起了爆竹声。这时母亲正在忙于年夜饭,厨房里飘荡出阵阵蒸肉炒菜的香味,心里恨不得赶快过年,好上桌大块朵颐一饱口福。而这时,父亲却要带我去澡堂洗澡。这是县城唯一的国营澡堂,门头上挂着“利民澡堂”的牌子,是一种十分简陋的大众澡堂,门边坐着一位戴老花眼镜手打毛衣上了些年纪的妇人卖票,买了票后再向管理员要拖鞋。
掀起棉被式的门帘,一头钻进去,只感觉雾气蒙笼,空气混浊难受,环境令人作呕,眼前人体晃晃悠悠,看不清人的相貌,便脱光衣服融入大水池边,只顾硬着头皮胡乱用毛巾擦拭。十分钟后终于听到父亲的喊声,慌忙出池,挤到大人的水喷头下匆匆冲净即穿衣跑到门外。还别说,这种“高档”享受令人身体顿时轻松了许多,仿佛身上一年的污垢被洗涤得一干二净……
一直到十二岁那年,我都将元宵节认为是“年消节”, 这不仅是谐音,而是每每因为过年后,总有几个像样的好菜,没有特殊情况父母是不让动的,要等待到正月十五日晚餐时,才可以开吃不受限制直至吃完,这意味着年已经过完了。又期盼着下一个年的来到,就又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漫游在古街老巷,鼓乐声伴随着爆竹声让孩子们的心再次激动喧闹起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说出来年轻人会感到十分新鲜,甚至会认为是“天方夜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更会勾起过来人的回忆,内心依然五味杂陈,不仅仅是为怀旧,还在于领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感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从玩具快速更新,也可看到时代在变迁中发展。如:过去的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更新成了变形金刚、游戏机、游乐园、笔记本电脑等;曾经使小孩兴奋不已的爆米花已被外来的肯德基、麦当劳所替代,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变,那些让你难以置信的心酸岁月成了新时代的强烈对比;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早已今非昔比,再也不会像过去逢年过节时还不能满足口福,好菜不能动筷子,只当“看碗”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岁月里的年味,随着年龄慢慢变淡。但感觉今年的腊月小年一过,过大年的年味渐近渐浓,越来越历久弥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