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李白参加当代诗赛惨遭淘汰说起
丘树宏
话说当代某年某月某日,中国某地某诗歌机构举行全球性某某当代中国诗歌最高奖大赛,唐朝李白先生携诗作参加比赛,其作名为《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负责诗歌初选的是一个十分时尚帅气、西装革履的英俊青年,李白恭恭敬敬奉上诗稿,青年人只看了一眼就将诗稿甩出去了,口里直说:四句话,白开水一样,一点儿诗味也没有,更谈不上什么意象诗艺,三岁小孩也会写,竟敢拿来参赛?
就这样,李白的《静夜思》还没有进入初赛,就给淘汰了。李白气冲冲,回家半路上碰了陈子昂,陈子昂笑着说,给淘汰了吧?哈哈!我的《登幽州台歌》刚刚也给他们扔掉了!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当代诗坛十分繁荣,非常热闹。中国诗歌为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比较乱。李白参赛惨遭淘汰的故事就很能说明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诗歌是从民间发源的,是老百姓的艺术,最早的诗歌一定是非常简单、朴实的,谈不上什么艺术手法。随着时代的推移,人文的演进,诗歌的创作风格也逐步丰富多彩起来,因此从诗经的风雅颂、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诗歌作品也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就诗歌群体和艺术风格来说,大概都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追求纯诗艺的文人诗,另一种是追求大众化的百姓诗。本来,这两个群体和两种风格,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基本融浴的,而且两者之间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某个诗人来说,也常常两种角色、两种风格互为间杂、互为转换。此外,几千年来,诗人们创作了数以亿万计的诗作,留下来的当然有所谓“纯诗艺”的文人诗,但更多的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诗作,两种群体、两种风格同时存在,相得益彰。这充分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百花齐放,百家百鸣,只要是真善美的东西,就可以而且应该存在,这正是诗歌艺术以至所有文学艺术的规律和追求所在。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诗艺应该是这样的:一首诗,谁都看得懂,谁都觉得好,谁都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但就是写不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好诗。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诗坛存在这种不正常、不好的倾向:一些所谓纯诗艺的文人诗人们,他们看不惯大众化的诗歌,一些人还排斥和打压通俗化的百姓诗歌;而一些所谓大众化诗歌写作的诗人,也与持纯诗艺主张的人分庭抗礼,老死而不相往来,两者之间不愿意互相兼容、互相依存、互相发展。因此,就有了本文开头李白先生携《静夜思》参赛铩羽而归的故事。
我们迫切期待诗坛的这种恶态能够尽快改观,还中国诗坛一个开放多元、兼容并存、正常健康的良好环境,还我诗歌古国名声,共创我诗歌强国辉煌!
2021.01.28下午于中山

丘树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5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