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雯 溆浦一中高二学生

辛丑年孟夏十二,袁院士隆平正寝,享年九十有一。仙逝长沙郡,车潮送行,像塑西南大,鲜花十里。既实此噩耗,举国齐哭……余作文,以告国士之英灵,奠长辈之芳骨。
夫昔日足下,尝观饿殍遍地于沙场,历不幸之甚人所不知,至于建国。故登西南农院,秉节立志,饱民餐食。其后毕业,君任教湘西,得良机天赋,结缘水稻。乃躬耕九州,试作海内。食同农,寝随民。衣麻挽裤,投身白日;锄禾育种,开辟鸿蒙。数见否而加革新,数见非而益自信。虽春秋八易,而矢志不渝。以其甚微之初,阔其宏大。及丙辰(1976)功成,四海喜纳,普天同庆。人民乃温饱,工业乃铺陈,民族乃复兴。
韩淮阴言:“一膳之恩,当永世不忘。”况农产振兴,百代之粮;民族复兴,万世之膳。吾辈虽剜心遗之,安得报哉?民之谓其“神农”,以感德盛。
且夫长者余岁,“追梦”不辍。时人惑,问之,则曰:“吾每不足,其为科学研,频欲登峰。” 既花甲,授国工程院院士职衔。自耄耋来,自戏称曰“九零后”,益勤农,谋建地,为时人所颂。经年,稻亩入凌三千。今岁仍塍上躬耕,至于仙逝……
令吾纳凉禾下,而以烈日曝己终日。今人乃有论其不是者,诚可哂乎!滋禾浪万亩为《春秋》,知我罪我,自当历历可辨!
时吾问询,院士仙驾,及隅中耳。后辟谣,是为假,方得适坦。然适午时,闻其哀,捶桌而涕。乱吾纲笺,透吾纸背。另起稿,兼作此篇。
昔前辈始拓江山,馈吾温饱居所,予吾清风明月。今后辈当报以华夷之懿程。如使后人悟之类今,则华夷之兴废,岂非指日可待乎?
